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由于特有的地缘优势和地域文化传统,尤其是经济生活的内涵和发达,十分引人注目;南方都市产生的生活倾向和时尚,也因此容易被人们视为时代潮流。因此,南方都市文学在生活和时尚的层面,有了先声夺人的影响力。南方都市,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种话语就具有可能但现...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走向深化的时代剧变中,反映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生活、以活跃在都市舞台上的现代人为形象系列的都市文学,无疑以中产阶层为其审美焦点。中产阶层尤其应该是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综合实验区、社会变革风浪漩涡中心的南方都市文学的审美焦点。所谓中产阶层,...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改革开放后,在经济的腾飞中,中国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都市的发展成为现代城市繁荣的标志,关注都市研究都市成为世界性的重要话题。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努力从事都市文化的研究。2006年11月18日至20日,中心主办了“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从不同角度对于都市文化、都市文学展开了研讨。本组稿件有不同的视角:《论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现实》研究分析了上海城市规划的历史与特点,并关注上海城市规划的现实与未来。《文学文化讲座与北京都市文化品格》关注近些年来北京的文化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文化是现代派文学产生的土壤。大街、交通、舞厅、影院、城市公园和咖啡馆等公共空间是都市文化的表征,它们深刻地影响了现代派的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5.
哈尔滨和上海一样是20世纪初中国仅有的几个现代都市之一,并创造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和丰富的都市文化.由此产生的哈尔滨都市文学走过了它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在一定时期内其文学成就堪比"海派".  相似文献   

6.
南国作家对现代都市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鹤 《学术研究》2000,(10):107-112
《赝城》、《风流时代》和《风中灯》是90年代后期广东都市文学“三驾马车”谭元亨、洪三泰和朱崇山的代表作。它们分别以黑色幽默进行反讽与批判、以写实手法进行现代人格的审美塑造和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反映现实,取得了各有特色的成就,也反映了南方都市文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似乎有这样一种说法,任何一种思潮只要研讨会一开、专辑一出就预示着不日即成“昨日黄花”。不知道都市文学是否也循这条路?但显然我们今天开这个南方都市文学研讨会其宗旨毫无疑问是要促其发扬光大而不是加快其死亡。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尽可能地帮助它绕过这个致命的暗礁...  相似文献   

8.
上海自近代以来确乎每每成为文学书写的热点都市,这其中包含着许多社会心理学的因素,也有作家的创作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上海所体现的现代市井景象是那么全面、生动,构成了都市文学的硬件。现代作家首先是将都市作为现实的表现空域,描写的是一种"此在"的经验,其次是将都市当做"彼往"的空域,去对现实的乡土或者人生作对比,引发出怀念与批判。重要的是,上海书写在空域背景的处理上还属于期诣空域:是写作者通过人物所期颐并随时准备归诣的所在。此外,相当多的都市地名景名的如实叙写,除了强化真实性意味以外,都能够起着增加阅读的亲切感,进而加强读者与作家的沟通的积极作用。这便是上海书写的现代识名现象。  相似文献   

9.
赵鹏 《社会科学家》2012,(6):122-125
1920-1930年代的上海是20世纪中国最具现代性的都市,工商业的繁荣、文化出版业的兴盛和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盛行建构起了属于上海自己的海派都市文化语境。这里既是充满声色刺激的乐土,也是病态颓废的本源。审美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融入到文学、电影、绘画、广告等各种艺术形式中,上海唯美主义思潮就在这种追求颓废与享乐的都市文化氛围中发生。  相似文献   

10.
2004年12月,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被批准成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为研究中心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1998年9月,上海师范大学组建了一个跨学科、跨学院的学术机构———都市文化研究中心。鉴于都市文化研究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学术界缺乏足够重视和理性认识,中心成立伊始,一方面逐步开展都市文学和都市文化史等课题的研究;另一方面则将研讨、推广都市文化研究的理念、范畴、方法和意义等问题,作为阶段性工作的重点。中心联合境内外学术机构,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主要有:2000年“上海———香港都市文化比…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上海的"都市书写"一直是近来的热门话题,从文学角度讲,"上海书写"主要以小说为主.文章主要考察以早期<申报>为媒介及传播手段的"词"作为另一种"上海书写"的工具时,在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发生的变化;同时,探讨词在新的历史转型时期,如何利用报刊等新的传播方式反映上海都市的变迁,以及如何记载并体现在传统文化观念浸染下的人们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都市上海时的态度和心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简单地回顾上海的都市化历史后,着重从酒吧、小资、文学、消费、怀旧几个方面,研究上世纪90年代形成发展上海文化的后现代色彩,分析了后现代语境中的身份焦虑,并对上海都市文化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都市文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都市文学成为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主流,也同样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格外重视。作者从都市文学的界说、都市文学兴起的原因及意义、都市文学的主题及反思、都市文学的审美价值等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文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研究的不足之处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文学受制于当时中国的京海社会结构和时代动荡,一方面以五四时期启蒙主义、反现代性的浪漫主义和革命意识形态等视角,绘写同一时空中国乡村世界的不同政治与文化、文学与审美的地理空间,塑造了不同的乡村和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对北京与上海代表的都市中国,从政治、革命、性别和文化视域,揭示和形塑都市中国的文化地理空间及其色调,使摩登的上海与古都北京既呈现出现代与传统的不同内涵,又使不同政治与审美立场的作家笔下的同一都市,具有复杂多态的空间意义及其表征符号。文学叙事中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其实呈现和蕴含非同一性的多个中国的形象及价值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5.
1930年代既是上海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繁荣发展阶段。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叶灵凤等组成的现代派群体在半殖民地的都市文化语境中,热衷于现代都市生活,执着于先锋艺术追求。在他们的文学想象中,都市摩登女性具有鲜明的西方文化表征,男性主人公则大多仍背负着东方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徘徊于现代都市,从而标识了创作主体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在东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与焦虑。  相似文献   

16.
30年代我国都市文学创作日益繁荣,风格多样,本文尝试着从新的视角切入,分析探索 30年代我国都市文学繁荣的契机成因,梳理归纳出 30年代我国都市文学创作的两大类别,四种情况,并比较分析了其特色、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上海现代工商经济的发展深刻的影响了文学审美方式的转变.以戴望舒、施蛰存、徐迟、艾青、路易士、金克木、玲君、陈江帆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用敏感和触角捕捉都市的新感觉,以全新的形式描写都市的新景观,他们式赞美都市的机械文明,或描写都市的日常生活,或表现都市人的精神面貌,在开放多元的现代生活和都市文化中传出复杂的"现代情绪".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主题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以城市为代表的文化形态是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的重要表现内容。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将她们的生命体验融入对都市的理解,为上海文学注入了新的力量。她们以多重视角拓展城市地理空间,以现实关怀聚焦城市发展变迁,以日常精神构建城市审美体验。新世纪上海中青年女作家通过对浦东新区、上海周边县镇、工人新村、老旧社区等的书写建构出真实且立体的城市空间,突破了“怀旧上海”和“欲望都市”的城市书写模式,立足社会现实,考察个体生存境遇,展望城市的未来和出路。她们关注日常生活场景再现细微真实的城市生活经验,使新世纪上海景观的独特风貌得以呈现,丰富了文学中的上海形象。  相似文献   

19.
1998年6月19日,作为上海社联成立4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由《学术月刊》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上海文化·都市文化·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社联新楼会议室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档案馆、《解放日报》社和《学术月刊》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三十余人。会议对上海文化、都市文化、海派文化各自的内涵、特点、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现将有关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感觉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一支重要的文学流派,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为代表作家。本文试图以二三十年代大上海的都市背景为切入点,在分析上海这一大都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新变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挖掘一种都市物质文明形成的时候,物质对人的挤压,人在都市中的生存状况,以及商业时代物质丰盛给人造成的种种异化情形。从而分析新感觉派作家文本中所表现出来的城市与人的发展的悖论:现代化给人带来了物质的享受同时也掠取了某些人的灵魂。这矛盾状态中生存的都市人,新感觉派小说中所呈现的都市也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感伤色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