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在我国城市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关系和发展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由城市和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合作区域.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区域类型,应该引起关注;为适应和推进合作区域的发展,城市和区域政府必须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发展区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构建城市经济圈是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圈的空间构成涵盖若干独立的行政区域,探索经济圈在协作机制方面的创新,寻求经济圈在协调机制、合作方式、利益调整、社会管理机构等方面的新机制,是经济圈健康、有序运行的关键所在。从目前我国现有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来看,严重的行政分割、行政壁垒、地方保护主义等仍是其发展的主要体制机制障碍。在经济圈合作协调发展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和启示。经济圈合作机制的构建和创新最根本的是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市场中介组织三个层面的制度性组织机构,并在经济圈内建立跨行政区的协调治理机构,并建立完善的利益调节和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3.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建设已有十余年时间.对它的认识和深化不断地进行研究,需要有新的更加符合实际的着眼发展的分析概括与规划对策.我们今天充分认识这一研究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和迫切性.本文力求从新的视角进行新的分析和谋划,再认识新的发展格局下重庆构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定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建中心区域合作方向选择,进一步提档升级重庆与周边区域合作发展中优势互补,有针对性地加快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并与周边省区联手打造特色创新产业带.  相似文献   

4.
随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政府合作开始成为经济区发展中重要问题。区域政府合作在完善区域公共事务治理机制,应对区域公共事务治理失灵,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中,区域政府合作意识逐步增强,合作方式渐趋多样,合作成效逐渐显现。但是存在着行政区域分割、利益协调困难;合作时间晚;合作领域相对单一;合作体系不完善、合作机制不健全;合作稳定性较差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进一步提高区域政府合作意识、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拓宽区域合作领域,创新区域合作方式以实现区域合作的持续推进。  相似文献   

5.
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导致了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海峡西岸经济区涉及城市群众多,空间发展差异明显,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旅游业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理论是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能够指导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沈阳经济区包括沈阳、鞍山、抚顺、营口、本溪、铁岭、阜新、辽阳8个城市.201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正式同意设立沈阳经济区作为新型工业化改革试验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最基本动力机制:交易成本、互补与竞争动力、规模经济.但是沈阳经济区包含了8个不同的小行政区,每个行政区内部的利益协调机制都不同,对沈阳经济区的整体贡献和影响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新的协调内在机制,保证大沈阳经济区体系的协调管理.所以本文在分析内在机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经济区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7.
首先分析了我国中心城市形成的经济机制的演变过程,指出目前中心城市经济增长动力在于创新能力,边缘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中心城市辐射力,然后详细分析了中心城市对边缘区经济的传递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城市经济区增长的四种模式,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区发展的政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与闽粤赣边经济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不应忽视闽粤赣边经济区;区域经济合作的本质是产业合作,闽粤赣边经济区应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性,划分为三大层次区域进行产业分工,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食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石化五大产业为支柱产业重点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2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增长点,其经济实力与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分析发现,其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实力仍然相对较弱,外部竞争异常激烈,区域内部差异较大,中心城市集聚带动能力较弱,资金外逃和人才流失现象明显。由此提出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和谐共荣;发展县域经济,关注效率与公平;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建设海峡西岸城市群;提升引资能力,扩大外向型经济规模;升级教育理念,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经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谈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心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极核,是区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知识中心,对城市腹地具有很强的集聚和辐射力。福厦泉中心城市是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必须以发展知识经济中心为着力点,搞好产业中心(硬中心)、知识中心(软中心)建设,更好地发挥表率带动、创新示范和功能服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重庆经济协作区与长江上游经济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涉及云贵川三省的重庆经济协作区基本上代表了长江上游经济带,具有若干经济特征。本文论述了对长江上游经济带的再认识和对重庆经济协作区再发展的若干颇具新意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开发的制约因素与战略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地分析和阐释了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开发的制约因素和战略思路,认为长江上游地区的开发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和生态地位,但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长江上游地区开发建设的重点是科学规划、制度创新、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六朝至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是佛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本区多大山深谷,是南北僧人精研教义、弘扬佛法的的理想场所。佛教信仰不仅流布于通都大邑,而且深入到穷乡僻壤,深深影响着当地的民俗生活。佛教信仰于本区兴盛的原因,一是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二是人们笃信佛教,祈佛消灾降福。此外,还与本区俗信鬼神的传统似乎也有某种关系。随着佛教在本区的传布,民众对佛教的信仰与他们的传统信仰及民间祭祀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自从六朝至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是道教传播的重要区域之一。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神与仙继承了中国原始宗教、古代神话、古代宗教所崇拜的诸神,又容纳了民间信奉的众神,吸收并发展了得道成仙的思想。因道教诸神来源于民间,对信仰者来说并不陌生,因此道教在长江流域很快赢得了民众的崇奉。  相似文献   

15.
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服饰文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服饰文化,是特定的民族心理、风格、气质、个性的物质、反映,其次是特定的时代风尚、民族宗教和信仰崇拜的再现,也是对当时某种历史功绩的纪念和生动体现,代表着当时人们对理想王国的寄托、追求和向往。同时,它也以简洁的文化要素和服饰线条展示出当时人们对生活美感的追求和社会人伦的风范。  相似文献   

16.
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黄河持续断流,长江的使命重大。长江经济带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占有主体地位;“断链”是长江经济带难以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不能舍东西而取南北,当尽力联接断链。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重庆市必须实施生态型经济发展战略,将库区建成生态经济区。  相似文献   

17.
长江上游地区新世纪初交通运输网络建设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过"九五"时期的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交通运输有了很大发展,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的重点骨干项目,综合运输体系正在逐步形成,运输能力不断提高。但是基于西部大开发和能源、矿产、原材料调动需要,以及人们劳务输出、闲暇旅游等出行需求的增长,预计到2005年,长江上游地区全社会客运量将达到28 3亿人次,货运量达到10 7亿吨。因此,本世纪初,长江上游地区应形成以成都、宜宾、泸州、重庆、达州、万州为结点的,融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于一体的"三纵两横"交通运输网络格局。  相似文献   

18.
系统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分布状况,提出合理建设沿江城市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域与产业布局优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增长极,是全国海洋经济最为发达的强势区域,将会在国家新一轮海洋经济开发进程中再造辉煌。为此,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认定区域综合优势,确认区域结构优化方向,特别是为区域产业布局作出正确安排,以利于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的成长方向;加大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海洋经济战略升级;依托优势海洋资源开发,促成海洋优势产业格局;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产业竞争力;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建立海洋资产化管理体制,为海洋经济进步提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在全国海洋经济协调发展中力拔头筹,发挥引擎功能和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