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堪称中国现代市民个性主义形象的典型代表,但是,由于小说本竭力强调祥子性格悲剧中的社会悲剧意味,因之,从本中所显示的现实图景来看,祥子作为市民个性主义所应该具有的性格力量,并未被本充分展示出来。  相似文献   

2.
对虎妞形象及其与祥子关系的再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骆驼祥子》讲述了祥子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是虎妞命运的一曲悲歌。暴虐黑暗的时代,妖魔化的都市明,使失败与堕落成为走入城市的青年农民祥子的宿命,而虎妞不但在丑恶的社会,家庭中被扭曲了心灵,更要面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歧视与抛弃,也许她乞讨生活的方式伤害了祥子,但那决不是祥子悲剧命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老舍名著《骆驼祥子》中,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的三重因素: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个人奋斗的抗争方式及虎妞的诱骗和控制,启迪人们去思考、探索解放"祥子"们的历史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祥子也成为了历年来学术界讨论分析的对象,祥子的命运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产生在混乱的社会背景中,当然也有祥子自身性格的内因。熟读作品,我们会发现祥子的淳朴、善良、正直,同时也会感受到他的执拗、固执、不变通,这些性格对于祥子人生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是社会的大背景使得祥子以及当时的人们都具有同样的性格特征。祥子的性格被认为是悲剧的性格,许多学者对其进行深入剖析,认为祥子的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性格的结果。本文详细了解了祥子的性格特点、这种特点产生的悲剧以及性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传世名作,这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祥子和虎妞婚姻的悲剧,他们的结合真实地再现了特定时代下特定人物的命运之悲剧性。在这一婚姻悲剧中,不但虎妞丧失了生命,祥子更是因为虎妞的出现而被彻底打倒并最终完成了堕落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骆驼祥子》对祥子的遭遇以及其所遭受的精神危机进行了细致的描述。祥子的命运所反映的,不仅是一个农村小人物的变迁,更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千万农民所面临和经历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祥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正是民间视角下小人物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维系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有其内在的合理性,现代家族小说的倡导者们试图以"个体本位"取代"家族本位"的努力,受到抗战家国命运一体现实的质疑。当代家族小说以阶级本位颠覆了现代家族小说,又被市场经济秩序带来的阶层本位所取代,而个体在阶层社会中依旧上演着"骆驼祥子"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梁实秋和美国新闻处前总编华思上世纪40年代撰写的《读(骆驼祥子)》和《评(骆驼祥子)英译本》,是早期《骆驼祥子》接受传播研究中的重要史料,但失收于老舍研究的任何资料中。这两篇文章不仅能避免接受者的盲目与自信,纠正以往接受研究的偏差与问题,更能打开接受者认同与重构、修正与跨越的新视阈,堪称《骆驼祥子》接受传播史上的经典文献。  相似文献   

9.
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是现代文学的经典著作之一,本文探讨了作品中虎妞这一典型形象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以及造成虎妞悲剧命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0.
老舍的著名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是个悲剧性作品,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以它深沉的悲剧蕴含激动和启发着读者,其中主人公祥子的悲剧结局,使我们追溯、探索其悲剧的根渊。 祥子是一个象骆驼一般坚强、耐劳的人力车夫。他年青、淳朴、渴望以诚实的劳动挣得一种独立的生活地位,为此作了执拗的奋斗和抗争,但来自各方面的打击,一步一步地粉碎了他的愿  相似文献   

11.
老舍名著《骆驼祥子》(已下简称"《骆》")的成功在于塑造了祥子这个主人公,而祥子的成功塑造与作品中众多次要人物群落的精彩刻画密切相关.文章着眼于这一被人忽视的联系,结合文本对《骆》的次要人物群落进行了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2.
"界"是句尾助词"了"的核心意义,其功能是表示"状态的变化".对<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的有关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句尾助词"了"可以翻译成目的语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这进一步证明了句尾助词"了"并非"时"的标志,翻译中"时"的选择主要依赖于时间词语和其他语境信息.  相似文献   

13.
封建人格意识的道德观和物质主义感性个体生命的追求是祥子市民个性主义的人性本质,自私、冷酷和怯弱、无力是其性格消极阴暗的一面,这也是社会悲剧中祥子性格悲剧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为语言材料的翻译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1)句尾助词"了"并非"体"的标志;(2)在"状态的变化"解释不充分的语境中,必须考虑句尾助词"了"前的谓词的时间特征.谓词的起始性意义可能会促使译者选用具有"开始"意义的词进行显性翻译;终结性意义可能会促使译者选用完成体表达;(3)在对句尾助词"了"的"状态的变化"阐释中可以发现译者选用"now"等词汇手段,通过前后的对比突出状态的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15.
黄庭坚词版本众多,宋元明清及近现当代均有辑本。各版本间异文较多,以致在某些问题上莫衷一是。两首《南乡子》词不同版本其序文差别较大,以致有人认为《南乡子》“落帽晚风回”是伪作。从版本可信度的考证、题序的合理理解、词的形式及内容、校雠的基本知识等方面论证,此词确为黄庭坚词。  相似文献   

16.
魏源从今文经学经世致用的原则出发,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新诠解,并视<老子>为"救世之书".他又结合自己的时代特点,对老子的社会政治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对"自然无为"、"无欲为体,无为为用"、"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小国寡民"等思想作出了新的诠解,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与救世情怀,实现了对老子思想的超越,也开启了近代道家思想研究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与传统文化之间深受影响又立意疏离的关系,使他有可能形成一种属于他个人的独特视界。尽管儒道赋予了士阶层安身立命的价值意义,但它自身依赖政治权力而“不得其路”的内在困结也给士阶层的道路实践带来了同样难以消解的问题。“道”无法得到现实保障的脆弱结构意味着士人在“行道”实践中,坚持“道”的理想就意味着“殉道”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子”尾在洛带客家方言中很活跃,本文对“子”尾在名词、形容词和量词中的用法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子”尾作为词缀构成了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名词,在少数名词中明显地体现出小称的意义;在形容词中或作为词缀构词,或作为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一部分,往往表示量增加了一点儿或程度超过了一点儿的意义,大都表示或喜爱或不如意的附加色彩;在量词中也可以作为词缀构词,还表示量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浓墨重彩描写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项羽形象包含了深广的历史内容,体现着社会人生的本质,他是分裂中挣扎的悲剧典型。透过项羽的文本层面,我们不难发现在他的身上饱含着作家的深情,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观照,项羽是戴有“人格面具”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从《庄子》全书的总体内容看,"上无为而下有为"的思想不是庄子的思想,它应该是夹杂在《庄子》一书中的其它思想流派的东西——是儒家的甚至法家的南面术,与庄子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庄子的思想应该是"无为不治"。建立在"无为不治"的思想基础上,庄子对仁义,即通常的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