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古时代中、西方文献相印证,可知作为亚欧大陆之间洲际文明大动脉的"丝绸之路"早在张骞西行之前就已存在;这条道路不仅是中国与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往的通道,也是西方各国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人们使用"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时不应过于片面和狭隘。新时期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成立丝路基金等重大举措,必将迎来丝绸之路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2.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仅是条中外贸易的线路,也是一条宗教文化传播交流的通道。早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都曾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宗教文化如儒教、佛教、道教也沿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了朝鲜、日本等国,以妈祖信仰为代表的中国民间神也随着中国移民传入到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3.
丝绸之路是一条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过伟大作用的国际通道,把古代中国、印度、希腊三个古代人类文明中心联系起来,成为推动世界中古历史发展的主轴,对世界经济、文化的繁荣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丝绸之路不只是经济贸易的渠道,更是中外情报交换的重要通道,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信息通过它传递流通。正是丝绸之路这一情  相似文献   

4.
丝绸之路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但由于古道赖以存在的必要传播商品丝绸不是生活必须品,丝绸之路时有中断。伊斯兰教的东渐,使丝绸之路有一个大的中断。随着恃茶习俗在丝绸之路上的形成,茶马互市在丝绸之路上出现,丝绸之路得以复兴。唐宋时期丝绸之路上的必要传播商品由丝绸转换成茶,丝绸之路开始向茶马古道转型。  相似文献   

5.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创新模式——"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引发各方的高度关注。而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条重要通道。贵州在此条通道中处于重要战略地位,是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自2013年12月起,国家发改委正式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启动调研,贵州应积极整合资源,借国家大力推进"西南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契机,打造国内主要、国际闻名的长大交通经济带。  相似文献   

6.
南海丝绸之路第一港——徐闻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从中国出发的国际性贸易交往的海上通道,其形成与衰败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也受制于特定的自然及技术条件。汉代的徐闻港是这条国际性贸易交往通道开创阶段的始发港,它既是一个货物集散的中转港口,也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港口。晋代以后,徐闻港开始衰落。  相似文献   

7.
西部自古就是中国陆路大通道,喀什是古丝绸之路的汇集之地.西部远离政治经济等敏感因素,可以形成较为稳定的、成熟的陆路通道,喀什地处民族地区,其开放发展更具有政治上、经济上的战略意义.目前喀什的对外开放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央支持、时机成熟、条件优越和深圳支援.正因为具有上述优势和机遇,中央提出了在大开放格局下推动经济制度安排,建立“一个通道,一个区,三个中心”的总要求和总目标.  相似文献   

8.
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承袭历史,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倡议是南方丝绸之路的现代版本。中缅经济走廊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核心工程,中缅通道建设不仅具有极为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极大的国防与安全价值。中缅经济走廊建设将极大地改善缅甸与中国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与投资环境,将有力地促进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将促进中国大西南地区的开放、开发。同时,经济走廊建设还将极大地改善中国西南方向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安全环境。因此,重建南方丝绸之路是中国大西南开放、开发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9.
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巴伊土国际通道(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开始规划构建,现有对该通道的构建及可行性等的研究已具雏形,目前需要对通道做系统整理,促使规划能进一步圆满.为此,梳理中巴伊土国际通道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能力结构,整理该通道发展的历史阶段及能力发展状况,得出在交通运输能力方面不断规划与建设该通道,是一个惠及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及其他沿线国家和欧洲国家的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10.
正5月14日,举世瞩目的2017"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邮政于当日同步发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纪念邮票一套1枚。回顾中国发行的"一带一路"题材邮票,方寸之间展现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无穷魅力。"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非、欧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2012年8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的《丝绸之路》特种邮票一套4枚,小型张1枚。邮票画面以中国沿途的胜地、文物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外,还有一条自长安经吐谷浑到吐蕃,然后经尼泊尔到达印度,由此通往欧洲的第四条丝绸之路,即"青藏高原丝绸之路"。这条新的丝绸之路的形成虽是和亲、商贸、外交、文化、宗教和战争等多种力量的结果,但和亲的作用更为突出。隋唐与吐谷浑和亲开辟了自长安到青海的通道,吐谷浑、唐朝与吐蕃和亲开辟了自吐谷浑到拉萨的通道;吐蕃和亲圈不仅向西南延伸了这条丝绸之路,而且还拓展了通往中亚的路线。辽、西夏、回鹘、龟兹等政权与吐蕃和亲,又向东北、西北延伸了这条丝绸之路。蒙元与西藏萨伽款氏的联姻,进一步修复和巩固了这条丝绸之路。由此也可以将青藏高原丝绸之路称之为亲情之路。坐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我国西北各省区市,只要能够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借力发展,就能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遗产“丝绸之路”是世界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产物,“一带一路”是继承与发扬“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举措。从世界遗产视野探讨“一带一路”具有独特性。“丝绸之路”由李希霍芬在其《中国旅行报告书》中首次命名,而“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自2013年9月7日首次倡议到2015年3月28日正式推出,有一个认识与规划的完善过程。“一带一路”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名称,其空间范围必将扩展至全球;其沿线任意两点间的交通类型千变万化,需要提前预备各种交通类型方案;其建设与维护离不开安全保障,沿线交通中转地与集散地的基础设施是建设的关键内容。“一带一路”作为中西方经济、文化、政治、科学技术成果的物质载体,必将成为21世纪初叶人类文明主流的见证。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际贸易通道的重要门户,港口是福建省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实施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最佳切入点与关键突破点.从港口布局和集装箱吞吐量入手阐述福建省港口发展现状,通过班轮公司船期数据分析福建省港口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互联互通现状,基于物流网络系统理论,从港口自身、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三个层次提出福建省港口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作为中国漫长海陆边境线的延伸,包括西北绿洲丝绸之路、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南方(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古往今来对外交往的孔道,实质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海陆国际大通道,绵延万里,延续千年,承载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动,也积淀了交通文化的变迁。从交通文化三分之器物、制度、理念的有形载体部分——交通器物文化的角度,梳理“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线路、节点)、运输工具、运输方式等变迁,总结在“大历史”视域下、丰富的自然实验场景中,丝绸之路器物文化的变与不变,分析背后的原因和规律,陈列丝绸之路演化积淀的线路和节点,形成大集合,有利于在“一带一路”国际通道面临现实困境时把握本质,遵循规律,从大集合中寻求最优解决方案,从而促进“一带一路”国际通道实现更好推进与建设。  相似文献   

15.
提起丝绸之路,你一定会想到那条举世闻名的西北丝绸之路。或许你还不知道,早在那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辟之前的几个世纪,已经有另一条民间商道在悄然进行着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就是还不太为人们所知道的西南丝绸之路。而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影响巨大的佛教文化最早就是从这条通道直接传入中国的。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根据史书记载是在两汉时期顺着侯张骞开创的西域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一般认为后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为佛教初传的年代,而且是经由西域诸国从陆路传入我国的。而实际上,从一系列的出土文物、史书记载、文化遗址、以及民间传说来看,佛教文化最早传入中国既不是在两汉时期,也不是从北方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而应该是由比“丝绸之路”还早三百多年的蜀--身毒(音yan.du,古印度的音译)道传入,即由古印度穿过缅甸再经云南,最后到达四川。一、川滇缅印通道的真实存在《史记.西南夷列传》和《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张骞通西域时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署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  相似文献   

16.
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为中国农产品出口亚欧国家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加便捷的通道。运用引力模型,选取世界银行物流绩效指数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物流绩效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物流绩效的改善对中国对其农产品出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各项物流绩效改善措施的影响程度不同,依次为:物流服务质量、物流基础设施质量、清关效率、追踪和查询货物的能力。国际运输的便利性和货物运输的及时性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中国西部廊道路网指西北与西南相互联通自然形成的网状道路,包括“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段,“西南丝绸之路”“高原丝绸之路”,以及丝绸之路“青海道”和与之相关的“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同时关联“草原丝绸之路”,几乎辐射整个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并与丝绸之路西段连通。经由西部廊道路网的交流交汇,构成跨地域、跨民族、多种艺术元素相融相通、相互影响、和而不同的艺术格局,推动了异域文化艺术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其共生交融性和共通性为中国艺术嬗变及东方艺术体系的生成发挥了特殊作用。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艺术元素和样式的交流交融,壮健了中国艺术的肌体而形成中国特色、气派和风格,其得力于中国在丝绸之路开通前已经具有的艺术积累和接受基础,得力于上古文化厚实的底蕴和独特内涵,也得力于兼收并蓄包容阔达的气度。中国西北和西南作为最早也最重要的对外开放通道,为容纳和消化异质文化艺术提供了广阔空间,有了西北和西南的“容纳之量”,也才有后来中国艺术整体的“消化之功”。  相似文献   

18.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源于胡商组成商队进行的长途贩运,其性质属于一种转运贸易.商人们在丝路沿线建立商业据点,在经商的同时,也传播着文化.利用考古与文献材料,对往来于丝绸之路上商队主要参与者的民族成分、规模、沿途的境况,僧侣与商人同行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揭示古代丝绸之路胡商的商业活动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9.
自公元前2世纪开通了横贯亚洲的“丝绸之路”到中世纪,在这条通道上中西商旅川流不息,这不仅加强了汉族和西域各民族的联系,也促进了古代中国和亚洲欧洲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贸易上的交光互影和友好往来.“丝绸之路” 在中西交通史上铭刻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玄奘天竺求经、马可·波罗东方之行等等早已闻名中外,只是在中世纪以后因海上交通兴起,加上中原战乱不息,“丝绸之路”才逐渐冷落下来.但其盛况却世代相传,深深地留存在人们美好的记忆里,至今仍对亚洲的文史研究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的“南方丝绸之路”研究先后经历了两次高峰。20世纪40年代,中国在抗战中失去沿海后,获取国际支援的主要通道滇缅、中印公路走向大体上沿古代中缅、中印间的交通线,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古代西南地区的交通,出现了一批与古代西南地区对外交通的相关研究论著。自改革开放以来,“南方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在学术界被重新提起,并成为近三十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目前相关的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