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萧红在其小说中关注人们普遍的精神病态和中国人最根本的生与死的问题,她的生命意识充分体现了她的人生价值观,并通过小说的形式呈现给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一、萧红对生命冷静而悲观的思考正是自己对生命爱到极点的一种背向表示 在她的作品中经常看到她对于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珍爱。萧红笔下的花草树木都有声响,虫蝶蜂鸟都会说话,风云雷电都有颜色。她感受着这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自然。并以丰富  相似文献   

2.
在徐訏文本中,始终存在一个自我寻找的内在结构,孤独的生命体验使他对人生和命运有着不断的追索与探问,寻求着意义,也寻找着自己的最后归宿,这种弥漫渗透着的情绪使徐訏最后走向了皈依之路。文章从体验的角度察悟徐訏文本中潜隐的生存痛感、对人生茫然感觉的思索与追寻,以及他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命运的关注,对生命的宗教沉思及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在短篇小说《色·戒》中描述女主人公王佳芝如梦似幻的短促的爱情,让读者感受到爱情的脆弱易逝和虚幻,恰如蜉蝣朝生暮死的短暂生命一样无从把握,同时,也传达出作家对女性爱情观的思考——女性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价值,以及对爱执着追求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纵观萧红的创作和人生,她就宛如一位踯躅于生命边界的孤独者,终其一生都为一种深层的孤独与寂寞不断袭扰,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生命体验——一种“无主名”的生命悲寂体验。她感同身受地唱出了挣扎在生存与死灭之间的女性悲歌,也吐诉出一个真正现代人对于生命存在的深度思考。她虽然感受到生命的永恒悲凉,却并不曾把人引向彻底的悲观与绝望。她在矛盾与迷惘当中挣扎,在孤独与寂寞之中奋斗;以一份生的执着和真挚的希望,对“温暖”和“爱”,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和王小波<黄金时代>通过对政治灾难的大胆戏噱和反讽,用个性爱的幽默笔调来探寻人性生存的荒诞性,表达对专制政治下人生存境况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6.
鲁迅、望·蔼覃、爱罗先珂分别属于三个不同的国度,却因童话发生交集,产生精神的共鸣。他们同属19世纪后期出生的人,拥有相似的人生困境,怀着同样悲天悯人的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在一个个充满诗意与象征的童话中,完成他们对生命本真状态、理想生存形式等严肃问题的思考和对复杂生命审美的追问,提出一种崇尚童真、自然、野性的诗性文化品格和文明追求。  相似文献   

7.
《棘心》最有价值意义的在于塑造了杜老夫人、白朗、马沙三个感人至深的中西方女性形象,她们的生命体现了成熟的爱,即完全舍己、甘于奉献的品格精神,昭示了爱的生命本质。女主人公醒秋的生命形象则生动呈现了她在孝道中的挣扎成长历程,指示了爱的生命的成长成熟核心在于从自我的人生价值观转向舍己的人生价值观。小说中女性的爱的生命形象,对当代中国家庭社会的和谐向上发展提供了正面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8.
苏青、张爱玲是“孤岛”时期上海都市女性文学的两朵奇葩.在“孤岛”这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她们在残酷的政治现实之外,重新发掘了战争中被忽略的“身边”元素,在爱情、婚姻等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的这些所谓“永恒”题材和主题上进行深入开掘,以自叙传的叙述方式,展现女性独特的生命理想、情爱理想和自我理想,并经由爱的体验而真诚、执着地对女性生命意义进行哲性思考,展现出对女性生命价值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9.
师大新书架     
《爱的存在与勇气》简介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王珉教授著的《爱的存在与勇气》一书,于2005年由河北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阐述了当代西方基督教哲学家保罗·蒂里希伦理学思想的发展与特征。作者对蒂里希伦理学中的爱与存在思想之间的联系作了大量论述。在蒂里希思想中,终极关怀是人的存在意义的决定者,是对爱的存在论的解释。生命是现实中的存在,而爱是生命的推动力量。爱是一种与自身相分离而又回到自身的生活。爱与正义是一体的,爱的正义意味着,处于这种关系中的各方都不被要求去湮没自己,进入爱之关系中的自我将保持…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生命哲学是一种解脱痛苦、安抚生命的思想。首先 ,针对生的短促和死的必然 ,陶渊明表现出清醒的理性精神 ,进而提出了带有宿命色彩的“委运任化”的命题。其次 ,针对功名无成的生命困厄 ,陶渊明矛盾重重 ,转而选择了皈依自然的诗意栖居。陶渊明正是借此安身立命 ,并为后代士大夫建造了一座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黑塞一生深受中国文化浸染,尤其偏爱老庄。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思想不仅影响其生活和思维方式,并广泛浸润其文学创作,成为他构建自身文学审美观的重要精神依据。如万物源道的人生悟境,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上善若水的处世态度,循环齐一的生死之道等。黑塞垂青中国文化精神,并非出于逃逸西方文化之初衷,而是希望经由东方这个“他者”来更好地反观自身、找寻自我。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文论中所提倡的直觉感悟的审美方式、静观人生与"和谐-节制"的美学趣味、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无不与禅宗的人生哲学相契合。解读他的文学思想、探寻他与禅宗文化之间的关系,意图是努力靠近沈从文的历史真貌,从另一思维路径去探讨其文艺思想的独特性,从而为更全面认识沈从文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提供一种有价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赵树理的创作与"赵树理方向"并非同一的,二者之间存在微妙差异。前者是作家生命经验和内在文化认同的体现,是由内而外勃发的自觉追求;后者则是意识形态话语阐释的结果,是外在的文化解读,源于一种求证的话语需求。因此,赵树理的创作与《讲话》之间是一种契合关系,而非简单的询唤与被询唤关系。艺术功利主义的创作主张与形式上的创新追求,使赵树理的小说恰好适应了意识形态话语的需求,因而被推崇为一种"方向"。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使赵树理的艺术创作表现出"不合时宜"的游离,因而遭遇无所适从的尴尬。  相似文献   

14.
李梦阳是明代著名诗人,同时还是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他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尤其是他几十年的宦海浮沉的生活、执拗的性格、耐人寻味的诗学观念,都极具传奇色彩。深入、系统地研究李梦阳其人,对我们进一步了解明代的官场、文坛和某种类型的士大夫的性格都有很大的帮助。然而,这一切,我们又必须从最基本的方面入手:首先了解李梦阳的家世出身与婚姻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以"立人"为指向,反复再现"看客"影像,展示老中国人间世相和国人生存状态——贯穿于鲁迅一生创作的全过程,凝成了鲁迅一生挥之不去的"看客"情结。这种情结,与鲁迅青少年时期独异、坎坷、苦楚、悲凉的生命感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痛彻反省以及梁启超、尼采等中外先哲的思想启迪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毕飞宇自20世纪90年代初登上文坛以来,其创作风格不断变化,但"疼痛"却是其小说创作中贯穿始终的母题。毕飞宇以异乡人的生存处境作为切入现实社会和个体生命状态的一个角度,紧紧围绕异乡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展开叙事,淡化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的苦难,主要致力于在文化碰撞与城乡冲突中表现异乡人在生存过程中体验到的疼痛,展现异乡人的生存处境与普遍命运,在对异乡人生存困境的冷静逼视中,审视历史与文化,拷问人性,体现了作者对转型时期当代中国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访谈中梅新林教授回顾了自己的生命史和求学史,以及从《仙话》切入转到《红楼梦哲学精神》的研究,从而进入文学人类学的领域的经历。  相似文献   

18.
“上剥远非下补近失”不是个别观点,而是皮日休整体文学观的一个表征。这个文学观,由文学理想论、文学作用论、文学批评与创作论等三个分支组成,是皮日休作为唐末新儒家承前启后的中介人物在追踪并摹仿韩愈过程中形成的。三者散而为文学观的不同支点与不同侧面,合则为整体的文学观。皮日休的文学创作就在这种文学观中展开,而他的政治活动,乃至生平,也都在这种文学观的影响下逐步完成。  相似文献   

19.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善于在占有和使用包括印刷文化和都市生活公共空间等广义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中国命题,这些命题既采用了西方20世纪文学、社会学研究较新的理论视角,又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在雷蒙德·威廉斯“乡村”、“城市”以及“大都市”等理论范畴及空间批评理论的启发下,李欧梵以“现代性”为基点发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空间维度,揭示了“新文学”传统中以乡村为核心的空间叙事对城市文学的压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综述了研究者对“七月派”诗人绿原20世纪40年代至今诗歌创作的研究状况,从诗歌的阶段性研究、整体性研究、特殊视角解读以及文学史视野中的研究等多视角进行了分析,内容涉及到绿原的诗品与人格,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诗心的坚守、岁月的磨练、生命厚度的积淀使其创作不囿于初期的诗风,不断地超越自我,纵观他一生的创作,他的“为人民而歌”的诗思从来没有停止。同时把绿原诗歌放在文学史中进行反思并探讨,更能够体现其诗歌的价值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