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当代艺术思潮,在当今世界艺术文化语境下,与不同国别或民族的异质艺术形态、艺术观念相互碰撞和影响,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艺术现象和艺术观念。中国当代艺术中艺术与非艺术形态的界限模糊不清,审美与非审美观念混淆的现象,引发出"精英、严肃、高雅"与"大众、调侃、戏谑"的混杂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来讲是倾向于西方现代、后现代的文化逻辑,而不是中国自身的文化逻辑结果。由此提出在世界艺术文化语境中,用中国的大文化思维的方式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挪用作为当代艺术创作中一种流行的现象和重要的方法,不仅体现为对新意义的追寻,也表现为对现代主义创作传统的扬弃.艺术家在"挪用"的过程中,折射出自己在思想、艺术表达方面的智慧,以及承载个体对相关艺术与文化问题的思考.该文从挪用的基本含义入手,通过当代艺术中挪用的例子引出挪用在当代艺术中的含义及其成为创作方法的成因,以探究挪用在当代艺术中存在的必然的理由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高科技和发达的传媒作用下,当代艺术既可以借助媒体进行广泛和快捷的传播,也可以运用新媒体直接进行创作。当代艺术与新媒体的互动关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每一种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的出现并不能降低或取代传统艺术形式的价值和功能。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和世界美术的发展并不是简单按照进化论模式所描述的线性发展的轨迹前进,更不是以西方艺术的发展模式为指向不断趋向统一,而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艺术家自身对当代文化语境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表述。世界各国的艺术家既深受自身文化传统的浸染和影响而表现出其地域性的特色,同时也处在国际文化大背景的当代性(同时代)之中。  相似文献   

4.
陈鸿志1979出生于福建仙游1999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现为职业艺术家个展2006"游戏"北京1999陈鸿志画展福州群展2006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北京2006今日中国美术大展北京2006"汇合"——国际当代艺术家联展厦门2006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上海2006在"798"的非限性叙述北京2005"幻想的秩序"——福州当代青年画展福州2005港龙航空中国新锐画家飞扬大奖上海2005上海国际城市雕塑双年上海2005视觉惊艳——2005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上海2004纯粹—当代艺术展福州2004少年心气——中国新锐绘画奖深圳北京2003第三届油画大展北京2003福建当代艺术家学术邀请展福州  相似文献   

5.
"美术"和"工艺美术",以及"设计"这三个概念,代表了我国艺术院校教育改革30年来的变化。19世纪欧洲出现的美术和工艺美术的争论,影响了20世纪及以后的艺术发展。通过分析日本、韩国当今艺术家在美术与工艺美术方面的动向,探讨了今后艺术观念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南京三川当代美术馆,是一个极具特色的,以中国为主题的带有学术研究性的当代美术馆。三川当代美术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占地一万平方米,闹中取静,环境优雅。三川当代美术馆以"扎根本土当代,立足国内当代,放眼国际当代"的办馆理念,有着自己明确的学术定位与艺术主张。通过关注中国当代艺术、构建当代艺术家交流与展示平台,发现与培养有潜力的中青年艺术家,来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美术馆在自身的机构建设上、学术实践上以及活动举办上,都以推动中国当代美术的前进为最高宗旨。  相似文献   

7.
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美术创作上体现为直接参与构建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思想体系.现当代,经过对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和"85新潮"激进美术运动的反思之后,艺术界出现的"新文人画"现象,实质上是对全盘西化和激进美术运动的反拨,预示着艺术审美思想向传统文化回归的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绘画史上,水墨与丹青是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绘画色彩体系重要因素,二者都是艺术家们运用绘画形式来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途径。当代艺术在各种文化思潮冲击下,艺术的表现形式各具特色,水墨画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时代,走向世界。近年来,水墨画的创新一直处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其中,运用色彩艺术语言来丰富传统的水墨画,已经受到了更多艺术家的关注。如今需要我们探讨当代水墨画如何把握和拓宽色彩的视觉表现空间,如何将水墨与色彩相融合而表现出丰富的色彩空间,这也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水墨画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当代水墨画艺术创作突破了传统的"以墨代色"这种固有观念的绘画语言,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水墨技术的同时,也融合了当代多种文化视角的语言形式,通过对古代传统色彩观念和水墨画中的色墨关系的研究,了解如何把握和拓宽色彩元素在当代水墨画创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影像技术革新、青年反文化运动和作者电影理论是欧美现代电影运动的三大关键动力:摄影及录音设备的轻便化使影像创作能够表现更现实、更复杂的社会生活;青年反文化运动标志着战后青年一代已成长为独立的文化力量,他们推动着电影美学观念全面革新;作者电影理论有效地提升了电影导演的艺术家身份,进而推动了电影创作体系的发展与革命。在这三大动力的推动下,电影逐渐成为公众视野中具有社会价值的现代艺术形式,并成为当代文艺精神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录像作为一门新媒介在中国的出现让少数中国艺术家看到了实施新艺术实验的可能。脱离了西方录像艺术的原生语境,并承继了现代艺术运动的前卫性,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开始了本土化进程。在这其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面向,一是将绘画、电影等媒介的观念和美学特点与录像创作进行跨媒介融合;二是以录像显示器与空间的组合装置形式进行文化层面的跨文化协商。这两个面向以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为基准,从作者自身的创作理念及作品的内在逻辑结构出发,对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当代艺术发展现状作出了个性化回应与阐释,同时勾勒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初期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艺术中,一直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就是艺术区的举起。 如果说九十年代艺术青年还是社会生活中的另类分子,进入 2000年以年,教育产业化为中国当代艺术培养了一大批以艺术方式来生活的年轻人,和九十年代的青年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很多人是被动处于艺术的环境,内心没有上一代人的冲动和使命感,艺术越来越成为一种存在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波希米亚是西方19世纪以来一场影响颇为深远的艺术文化运动,在这一运动的美学转型过程中,波希米亚文人波德莱尔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由于他的理论提升和文学实践,波希米亚由一种自由放浪的艺术家生活,真正成为一种诗学现象,最终蕴酿出20世纪以"生活与艺术边界溶解"为核心的先锋艺术原则.波德莱尔抓取了波希米亚生活的诗学核心,真正给予波希米亚主义意义转型,为生活进驻艺术提供了美学辩护.波希米亚生活的诗学空间就此打开.  相似文献   

13.
80后艺术家,如今已是一个不再陌生的名词。他们在开放的艺术环境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以一种无意识的集体主义姿态呈现在艺术的生态圈里。近年来,针对80后艺术力量的展览层出不穷,他们的艺术灵气、思维敏锐度、语言纯粹性都令艺术各界人士发出啧啧赞叹。5月的艺术旺季,芳草地画廊为徘徊在而立之年的80后们推出了"动力的结构——80后艺术邀请展",集中地呈现出了年轻艺术家们在中国当代艺术西普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汉画像石并不是一种自由创造的艺术,它是严格按照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礼制和宇宙观念刻在石结构墓室、石棺、祠堂和墓阙上的在中国历史上,两汉四百多年创造了封建社会的辉煌。其中,文化上的博大与辉煌促进了这一时期美术的繁荣。在各种文化的包容、吸收与融合上,两汉美术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以强盛的大帝国为背景的大一统美术,以儒家思想为背景的礼教美术和以人生享乐为背景的神仙美术。汉代的各类造型艺术均有较大的发展。这时的绘画已趋于成熟,特别是画像石。汉代兴起的画像石是用于建造祠堂、墓室和石阙等建筑。在汉代人看来,墓地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的社会改革处于深化的过程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都不断在改变。在外来的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固有的封闭式的艺术观念受到愈来愈严重的挑战,终于导致我国美术创作发生整体性的深刻变化。在我们潮汕,从事美术创作的一代青年也被逼上一个严峻的十字路口——集结着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各种复杂矛盾的交叉点;艺术独立价值的再度发现,促使他们开始根据自己认同的美学原则去重新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于是,我们从“汕头市第六届青年美展”、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的绘画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努力下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在中国重庆乃至西部地区掀起了一阵"中国风"、"本土风"浪潮,把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固有的风俗民情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潮。罗中立作为艺术家的代表,是当代艺术家的典范。其作品《父亲》传达出了强烈的中国标识和本土意识,后来的《春眠》《吹灯》等一系列极富创新思想的油画作品都表现出了中国的本土人质,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中国油画的当代化趋势,这与艺术家多年以来的"巴山情结"积淀和当代艺术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文中试图通过对罗中立先生绘画的内容、语言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分析,探究其油画本土性的特质和罗中立作为当代艺术先锋,其绘画所展现出来的当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7.
关于"青年展"、"未来展"一时间引来诸多讨论,青年艺术家是中国艺术的希望,当代文化需要他们的思想去影响。本期的"声音"专栏就围绕着青年艺术家的选择、困惑和市场分析展开。  相似文献   

18.
耿翊教授     
正耿翊,男,1965年9月生于沈阳,现居贵阳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大学学术骨干,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美术与艺术专业分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画院特聘学术委员。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耿翊教授长期坚持教学与艺术创作,注重贵州地域民族文化与当代艺术的有  相似文献   

19.
当代艺术的价值体现在当代人和当代文化的关系之中;当代艺术是人的精神力量和思维智慧的证明。中国美术当代化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正视艺术的世界性问题。进入当代艺术,并非模仿西方,而是艺术的需要。同样,当代艺术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参与。中国的当代艺术必须要有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要在吸收世界各民族艺术精华的同时,锤炼本民族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书屋     
本书是著名作家、美术评论家林公翔精心撰写的一部近40万字的美术评论专集。该书对40位福建或福建籍艺术家作了生动的专访,其中有蜚声中外的视觉烟火艺术家蔡国强、锋头正健的青年雕塑家陈文令、观念独立的青年油画家袁文彬等,亦有极具发展潜力的青年艺术家朱卫新、陈鸿志、林深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