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因此,有必要将“中国梦”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进程。在讲授完中国近现代史之后,以专题的方式、以“中国梦”为主线来梳理和巩固整个中国近现代史,既可强化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又能系统、深入地剖析“中国梦”,从而真正实现历史课教学与“中国梦”教育的目的,使当代大学生勇于担当实现“中国梦”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近代西方列强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不断抗争与奋斗的历史轨迹,亦即探寻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史,说明反映中华民族共同愿望的中国梦实现之不易以及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性、现实性。当代青年学生作为践行中国梦的有生力量,应主动承担起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与历史命题,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科学论题。对中国梦的研究与讨论,不仅要探讨中国梦之于全体国人的意义,而且更要反思中国梦之于我们党意味着什么。从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奋斗历程视角来看,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身份使命的认同、对民族未来美好庄严的承诺。这一认同与承诺意向是由近现代史得出的客观而恰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梦已经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新理念,成为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动力。中国梦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富民强国梦,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救国救民梦,还是整个人类的共同发展进步梦。实现中国梦,必须处理好中国梦与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中国梦与"世界梦"之间的关系;必须处理好中国梦与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实现“中国梦”的逻辑是一种行动逻辑.行动的推理把人的目的作为推理的首要前提.目的的正当性和手段(工具)的有效性是行动推理的两个前提.“中国梦”体现了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又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体现了目的的正当性.道路的正确性和实干的科学性是实现梦想的有效逻辑手段(工具).它与正当的目的一起,是达到梦想成真即主客观一致这一行动推理的结论的两个必不可少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解读,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评判。从"大历史观"出发,黄仁宇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作了历史定位。"大历史观"解读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是"中国的长期革命",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京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源远流长,郭廷以、陈恭禄、罗尔纲、王栻等老一辈学者开创在前,经过7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之一。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点,1996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参与一级学科招收博士生。1995年以来连续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0年该学科的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史是史学领域与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从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中汲取爱国主义传统,获得精神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过多次改革,最后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共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多次深刻阐述“中国梦”的内涵与意义,“中国梦”不仅成为中国的大众话语,也引起了国外官方、媒体与民众的广泛关注。有观点认为“中国梦”是“美国梦”的复制,也有观点认为“中国梦”是世界的“噩梦”,暗示着中国的世界霸权梦。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中国不能忽视世界的声音而自说自话,必须正面回应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猜疑与争议;说明“中国梦”与“美国梦”的区别;阐明“中国梦”的内涵,建立“中国梦”的理论体系,争取“中国梦”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是国家之梦,即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民族之梦,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是人民之梦,即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梦一定包含着美丽中国这个向度,美丽中国一定会成为中国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涵。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昭示着党的执政思想、执政理念、治国方式、政绩评价都将发生重大变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人类文明有两个简明的哲学基础。一个是人类中心论,另一个是自然中心论。环境哲学是人类文明的哲学基础和道德前提,人类文明的高级阶段是生态文明,而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最高旨归和最终境界。参与美丽中国建设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吃、穿、住、行等行为活动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中国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基础,体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辩证统一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诸多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12.
过去世界一直在追求"美国梦"、"欧洲梦",而如今全世界都将目光聚焦在中国,"中国梦"成为新的梦想代名词。"中国梦是一种信念,并坚信所有人为之共同奋斗就能实现的信仰。"[1]大学生是最具有梦想意识的青年群体,大学则是播种梦想、耕耘梦想和收获梦想的田野。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育人的责任,在课堂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网络教育、心理教育、思政教育六个方面深入宣传"中国梦"的信念,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美国梦曾经让人神往.如今,美国梦已风光不再.就像一轮落日的余晖,美国梦正在悄然溜走.到了我们重新审视与思考美国梦的时候了.我们要在批判美国梦中发现中国梦的未来,即:中国梦需汲取美国梦的合理内核,又要反思美国梦的理论与实践路径,以避免出现困境.中国梦将会在修正美国梦中崛起:从人与自身的关系看,中国梦以多向度的梦修正单向度的梦,既强调见物,更强调见人;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中国梦以集体主义修正个人主义,是他人的幸福梦;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中国梦以均势“对话”修正强势“独白”,是自然观的反转.  相似文献   

14.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力量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是民族振兴的关键;对此,必须坚持共同理想信念,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认同感,加强民族大团结.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战略思想的主要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到本世纪中叶的根本目标.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中国梦是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它承载历史、立足现实、昭示未来.“中国梦”深刻地昭示了中国近代以来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而不断探索的历史发展主题,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艰辛历程.实现中国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当前实现人民幸福的必然趋势,是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十二届全国人大的闭幕,习近平总书记九次提到了"中国梦"。使"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语汇并迅速走红,同时引发了人们对"中国梦"的深思。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该文兼顾两会内容及我国国情,从哲学视角出发,多层次、全方面地阐述"中国梦"的内涵。对"中国梦"内涵的正确解读,既包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与大学生道德文化具有内在关联性.中国梦是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提供方向、目标和理论支撑.同时,大学生道德文化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加深对中国梦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理想信念认同和行为认同.面对当下部分大学生理想空虚的现象,有必要通过推进课程改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大学生道德文化建设,以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从格莱斯"合作原则"的违反探寻汉语交际会话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莱斯"合作原则"不具有普遍性.特别是在历史文化及意识形态与西方差距甚远的中国,人们在日常会话交际中经常无意识地违反合作原则,而非公然"蔑视"(flouting)而产生特殊的会话含义.也就是说,合作原则在汉语中并不具备普遍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通过格莱斯"合作原则"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非故意违反现象,对比东、西方交际会话的不同,从而探寻、归纳出汉语交际会话有别于西方会话原则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的提出既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又彰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深刻了解和把握其历史逻辑,懂得中国梦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心目中的愿望追求,并理解其当代价值。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的回答并初步建立了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不可缺少的价值内核,内在的体现了二者的高度统一。"中国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勾勒宏伟蓝图、增加科学的教育内容、提供智力源泉和奠定文化基础。在开展"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理清相关概念、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和创新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