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言与社会语境紧密相关。本文旨在讨论随着科学技术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在网络这一特殊的交际场合,社会共同语逐渐发生变异,形成了在网络这一领域中独特的言语风格的表达手段的系统,即网络聊天语,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一种新兴的社会方言。 相似文献
2.
刘南慧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社会证书考试是新形势下劳动就业岗位的需求专业化。作为社会证书考试的重要内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必须跟上社会知识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进行规范化管理,以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质量。教学和考试内容标准化,逐步实现计算机等级考试手段现代化,适应全球社会知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虚拟与现实——论网络语言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慧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2):9-1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交际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众多网民以网络为交际媒介,建构了独特的网络虚拟社区。网络虚拟社区具有与以前社会形态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有别于以前所有社会形态的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从而掀起了新兴的网络文化,诞生了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作为现代汉语的一种变异形式,是为适应网络交际语境而采用的一种具有自身独特魅力的语言变体,因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分析网络语言变异的特点,揭示网络语言变异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论证网络语言变异对现实社会文化环境形成的影响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高新亚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3):46-48
通过对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最近三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的对比 ,分析总结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状况 ,提出了今后实施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刘启芬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通过对江苏省近两年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试题的分析,结合作者自身的教学体会,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命题形式和内容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付义荣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4):56-60
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推广,我国许多地区出现方言的萎缩乃至消亡。但通过对傅村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普通话的强大冲击下,方言并非只是一个静止的靶子,它亦有其潜在的价值,发挥着密切邻里关系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普通话的巨大冲击,延缓了自身的流失。 相似文献
7.
董福升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2):68-71
本文应用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调查了解当今普通话与武汉方言的接触状况及原因。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武汉市普通话的使用较之以前更加普及,并且对方言的影响越来越大,充分显示了推普工作的成效。这其中既有社会历史原因,也与我国长期推普工作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语言或方言可懂度(互懂度)是衡量语言或方言亲疏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前贤多注重方言要素间接近率(相似率)的计量研究,忽视了测试对象的感知能力.本文旨在区分接近率和可懂度,提出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方言可懂度的构想,以便指导具体的操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四川入声方言区入声韵母为研究基础,探讨了四川返乡农民工的语言变异。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后认为,在语言接触的社会大背景下,方言变异已不可避免地发生,其基本演变规律为:方言变异不以语音条件为基础,词汇扩散是主要的方式;方言变异遵循着本方言的内部规律,以内部调整为主要手段及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10.
鲁海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3-65
方言在网络话语中的使用表达了网络个体彰显自我价值的诉求,承载着网络个体对主流文化的反思与挑战,网络个体通过方言及其承载的地域、阶层文化寻求着自我文化的依托。 相似文献
11.
党文琦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119-121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通过网络环境就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可能产生的正向价值和负向价值的详细分析,依次从法律层面、行政层面及技术层面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应有路径提出了尽快确立政府信息公开法、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和努力普及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三大选择。 相似文献
12.
张玉梅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9,37(6):34-36
吉林方言向标准普通话靠拢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中介语,中介语音表现尤为突出,出现了舌尖音的中介音、舌尖音舌面化中介音以及舌尖音卷舌化中介音,还有各种声调中介语等等。中介语的大量存在给普通话测试带来的评分困扰,在普通话测试中,对吉林地区方言中介语现象我们应认真分析,根据中介音的过渡程度而作出不同标准的测定。 相似文献
13.
董晋骞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5):11-18
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提出的"共同活动方式就是生产力"的命题不仅是马克思共同实践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但这一重要思想却被学界长期忽视。什么是"共同的"活动方式?如何认识"共同的"实践活动?这些基本问题对于全面深入理解马克思的普遍价值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在马克思自己的诸多著作中,马克思反复强调指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是"共同的",即人的实践具有"共同性"。这种"共同的"实践内容应包括现实世界实践关系的共同性、人类生产生活的共同性、人的形而上存在的共同性,以及人的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存在的共同性。明确实践活动的共同性也就是肯定实践法则具有共同性。马克思的"共同实践"思想为普遍价值奠定了基础。是对传统哲学关于抽象的理性或感性共同性的彻底翻转。通过理解"共同实践"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普遍价值的认识,可以树立真正的"普遍价值观",抵制"普世价值",反思将价值问题狭隘化或绝对化。 相似文献
14.
伍金辉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86-90
东安县位于湘桂交界处。对东安方言的归属,目前仍有值得讨论的地方。文章在全面比较东安话与西南官话、湘语的代表点的基础上,就东安话的语音特点和西南官话的划分标准作了一些讨论,说明了东安方言应是湘语的一支。 相似文献
15.
李珂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
赵元任先生的<现代吴语的研究>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研究方言的著作,它最早由清华学校研究院印行出版.1956年,科学出版社重印.这部巨著的问世在汉语方言研究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者赵元任先生也因此蜚声海内外,成为公认的现代吴语研究的奠基人,堪称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开山鼻祖. 相似文献
16.
陈安玲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29-33
用当代西方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对闽南语歌谣中显性或隐性的态度评价取位进行语言分析,诠释这种方言口头文学独特的区域文化内涵,揭示其蕴含的闽南女性传统价值观,包括其婚嫁观、人生现和幸福观。通过对闽南人至今仍身在其中的闽南区域文化习俗追根溯源,深入了解闽南语歌谣的女性文化传承本质。 相似文献
17.
刘向阳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5(4):90-93
互联网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视野开阔,交际扩展,同时也使他们人际关系淡漠,并因不良信息影响到身心健康,进而造成他们价值取向的紊乱。加强引导和选择信息,加强法制、道德宣传,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我们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8.
薛新国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1):9-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否认价值主体性的一面,但反对把价值看作纯粹主观自生的独立存在,认为价值是由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民主主义基本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伦理社会主义和批判理性主义,其哲学基础是主观唯心主义。伦理社会主义的核心精神是否认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而共产党则坚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则具有超阶级性和人性化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人民性的特点,而社会民主主义价值观则具有公民性的特点。两种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青年网络流行语与价值观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网络流行语,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被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网民流传、熟知并广泛使用的词、词组和超出短语层面的言语表达单位。青年网民利用网络流行语展现自我,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现实。因此,青年网络流行语是草根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复苏和发展,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当下,青年网络流行语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故应通过对青年网络流行语的监测了解青年,运用青年网络流行语以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青年网络流行语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传统家训文化视角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2):14-17
传统家训文化是重建当代家风家教的文化渊源;当代家风家教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载体.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文化涵养、价值引领、方法指引等方面的作用.弘扬传统家训文化在实践层面上可以从资源转化、重点群体、典型示范、媒体宣传等四个方面找准着力点,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