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他从根本上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把人视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存在者,一种语言性的存在,并从人这一特殊存在者出发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与真理的本质,从而在哲学的层面上对存在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语言把客观存在进行划分和结合,而存在又以语言的形式反映出来,因而语言成为人领悟存在的必然途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从根本上动摇了建立在对象性思维模式上的西方传统存在观,是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非理性主义超越,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2.
语言的遮蔽     
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针对这一观点,海德格尔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语言不仅仅是一种显现,也是一种遮蔽。本文梳理了海德格尔语言观的基本思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海德格尔提出存在论差异,而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使得语言也具有了显隐二重性。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要人们重新关注人存在的意义问题,而澄清存在意义的哲学之思则必须通过语言、诗的研究路径。海德格尔强调人的存在与语言具有密切关系,其语言观是对传统语言观、更是对传统哲学观的解构。海德格尔向往的语言是诗意语言。从诗意语言出发,海德格尔生发出了他的文学艺术观。  相似文献   

4.
在英美分析哲学的科学主义传统和欧洲大陆语言观的人文主义传统这两条现代语言论道路上 ,如果说海德格尔早期哲学更倾向于后者的话 ,那么后期的海德格尔思语言之本性已经摆脱了这种人类中心论语言观的陋见 ,他也并不是要像传统的形而上学为我们寻求某一种现成的他的语言观 ,而是真正的把我们带向那林中空地 ,倾听语言 ,应答语言 ,让语言成为存在之家 ,让存在存在着 ,让天地人神都归属于那宁静的排钟。  相似文献   

5.
《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是他的成名作《存在与时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经过澄清传统的历史观念,海德格尔从本体论的高度来分析、思考历史,指出此在(Dasein)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此在是历史性的存在,只有它才是历史研究的真正对象。海德格尔这一本体论历史哲学的转向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促成了历史思维向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张扬了人文理性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是其全部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哲学的最根本缺陷在于将存在和存在者加以混淆,从而抹杀了二者的本体论差异。传统哲学把哲学的基本问题归结为存在者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要消除传统哲学所凭借的研究方法,使存在者问题还原为存在问题,使存在本身处在无遮蔽的澄明状态。而要作到这一点,海德格尔认为,只有借助于现象学的方法才有可能。因此,所谓现象学的方法在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一方面用现象学方法批判传统哲学,进而消解历史上的本体论;另一方面又采取现象学方法构造Dasein的存在状态和可能性。显然,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立场上分析海德格尔关于传统哲学批判的现象学方法的内容、实质及其作用,由此窥探海德格尔在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理论影响和渗透的态势,无疑是具有价值和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语言本质论的意义建构方式是从解构性阐释开始的。运用解构性话语阐释形而上学。这种解构性阐释正是存在哲学的意义生长点,同时也构成了存在哲学的话语系统和言说方式的基本特征。海德格尔在进行存在哲学的意义建构时还运用了语言本质论的意义建构方式,语言本质论构成了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基础。海德格尔这种话语特征,对现代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诗意的栖居和思想都是海德格尔的人的生存样式,它们都归属于存在,受存在的召唤,停留、显现并通达于存在。同时,海德格尔指出了人执着于自身,受自身计算和功用意图的限制,突显了人的栖居的非诗意性以及遗忘存在,从而揭示出生存无家可归的状态,并提出了他著名的天、地、神、人一起存在的世界观。他试图消除人与自然和世界的那种对立的关系。同样,海德格尔分析了从柏拉图以来所有的传统哲学都是主体性哲学的特点,指出了当今时代思想的特点在于不会思,而他的思想是一种显现,是通过绽出生存的方式来显现存在的。因此,思想在海德格尔那既是生存,同时复是现象,突显了海德格尔思想的划时代性。诗与思被海德格尔通过生存而奇特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9.
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1.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认识。 2 .海德格尔对语言与存在关系的阐述。 3 .语言现象学的内容。 4 .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对现代哲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把人关在了哲学之门外,他的哲学力求把人从门外请进来.这一尝试的起点是重新界定Being,它成为了海德格尔新人道主义思想的起点.  相似文献   

11.
语言言说还是人言说 ?是语言在言说中开辟出人还是人宰制语言并使语言沦为工具 ?这是理解海德格尔运思尺度的关键要素之一。在海德格尔看来 ,言说的语言是原在的家 ,在家里住着虔诚守护原在的基本语词的人 ,语词中断的地方 ,思物也一同消退。语言既不同于科学中的语言学 ,也不同于哲学中的语言哲学 ,它是科学分际的聚拢者 ,也是如此这般的哲学话语权的给予者、同意者、让予者。语言言说正是这一广阔让予的形迹。语词中断处 ,无物存在。思想的任务之一 ,就是保护言说的基本语词免遭平庸见解的损害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思想是他的存在哲学的重要方面.他从存在问题入手,直接思入到可说与不可说的转换界面上,深刻揭示了语言的本体论维度,为超越传统形而上学,返回存在之源,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由此而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转向".  相似文献   

13.
海德格尔与禅宗在语言问题上存在较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其对主客形而上学的批判在后期的延续.也是非对象化运思在语言观上的表达。禅宗以得悟为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心传心”,认为“语言文字,徒劳施设”。但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乃是存在本身既澄明着又遮蔽着的到达”这一观点与禅宗“心非相,非离语言,非不离语言”的观点存在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在所谓“后现代哲学”中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尼采曾经把他自己的哲学界定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但尼采对柏拉图的激烈批判与反驳,恰恰证明柏拉图哲学对他的巨大影响;通常认为“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但实际上柏拉图对这个“发现”早已有所发现;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都遗忘了“存在”,因此,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就是要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一西方哲学的源头上去,以他们已经赢得的东西为基础,将他们未竟的事业推向前进。这表明,柏拉图哲学与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是一种主观唯心论的生存本体论,从而无法在学理上执意寻找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存在观上的一致性,认为马克思就是海德格尔存在论范式和存在论转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同理,也就无法从人生在世这一存在论维度来建立美学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世界无疑是现象学的一个核心论题,现象学试图克服自笛卡尔以来现代哲学中对世界的怀疑和不信任感。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认为,对世界之存在的信念作为一种自然态度,贯穿了我们的一切行为意识。而在海德格尔那里,世界作为一个预先给予的境域,则是一切其他世界内存在者得以显现的前提。但这两位现象学家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来澄清世界的论题。胡塞尔通过先验还原将对世界之存在的信念悬置起来,并将世界本身看成是意识的意向相关物,而海德格尔则反过来认为,人作为此在原本就在世界之中存在,因此人对世界的朴素信任感也构成了他的原初存在方式。尽管如此,无论是胡塞尔还是海德格尔,都没能真正克服现代哲学中世界之丧失的危机,重建人对世界的朴素信任。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对语言的理解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在<存在与时间>中,他已开始突破传统的语言观,把语言理解为"话语";后期海德格尔进一步发展了自己早期的语言观,把语言理解为"道说".他对语言的这两种理解,既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也存在着重大差别,但都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批判话语分析是西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后出现的一门新兴跨学科社会科学,其目的是通过语言分析来研究和阐释社会文化问题.要了解这门学科对研究中国问题的价值,我们有必要从语言哲学角度来认识今天东西方的话语关系.根据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和庄子等人的语言哲学思想,语言表述的真理性和社会活动的合理性需要从存在论的角度来审视.中国语言在现代化过程中沉淀了一种不平等的东西方话语霸权关系,它以话语体裁的方式支配着不同领域的社会活动,并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边缘化及其他社会问题,如中医技术化、教育异化、管理语言数字化,等等.在这里,语言作为一种存在的敞开变成了为支配而存在的工具,"他者"话语通过自己的嘴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传统话语的内在结构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对于法国当代著名现象解释学家保罗·利科来说,对存在意义的追问,到底从语言意义解释出发,还是从此在分析出发,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与选择。充分重视可能采取的各种观点的辩证法,是他思想的基本风格。面对海德格尔“直接存在论”无法为抵达存在提供方法论的局限,他坚决主张从语言意义的解释出发“回问”存在的解释学思路。但是,海德格尔从此在分析出发追问存在意义所具有的视域革命性,无疑使他充分认识到,解释学哲学并不必须从“语言性”出发,而相反必须首先阐明什么东西来到语言。因此,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既成为他高度关注先于语言并来到语言的东西的视域,也成为他从语言意义解释出发迂回接近存在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解释哲学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观。本文历史地考察了施耐尔马赫、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以及利科尔等的解释哲学语言观,进而得出解释学语言观的逻辑发展进程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到本体论,再由本体论到本体论和方法论、认识论相统一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展示了诸如人与世界的关系、语言与存在的关系、语言能否揭示存在等问题,对于后人都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