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仁”字的起源、本义,从孔子所生活年代即春秋时期“人”字的具体历史含义,从“爱人”当时的情境所指和阶级属性,结合《论语》中孔子关于“仁”的具体解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仁爱”是爱有差等,是受“礼”制约之下的“爱人”:不是爱所有人,而是爱“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即爱贵族,爱“大臣、群臣”,爱“地方长官”。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等级人学的思想,其实质乃是为了“复礼”而“克己”。  相似文献   

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孝悌”乃仁之本,体现真性情和真情实感的“直”是“仁”的主要基础,但“孝悌”和“直”并不就是仁的本身和全部。从“孝梯”到“爱人”、从“修己”到“安人”,仁具有“推己及人”的逻辑发展过程。因此“亲情之爱”、“泛爱众”和“爱有差等”就表现为从家庭到家族再到国家、最后涵盖天下,层层向外的爱的同心圆的不断推展,发乎情而入于理,构成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一般内涵。  相似文献   

3.
一、论孔子的仁与为“仁之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仁相为表里的是礼。从《论语》中所显示的孔子思想,仁确是孔子的思想核心。《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大戴记·王言篇》:“孔子曰:‘仁者莫大于爱人’。”从孔子全部思想来看,“爱人”,确是仁的最根本的意义。 孔子在答子贡和仲弓的问仁时,曾说到仁以及达到仁的“仁之方”,《论语·雍也》篇:  相似文献   

4.
孔子道德观的核心是“仁”,即“爱人”。“爱人”的基础是人与人在道德、人格上的平等。因此,孔子主张,在社会管理中执政者要“为政以德”,要爱民、惠民、养民、富民、教民,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这些主张反映了孔子浓厚的民本思想。孔子的这些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义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先要明确孔子学说的基本内容。对此,学界的认识大歧。笔者同意这种观点:孔子学说内容虽然广博,但其中心是关于个人修身的理论,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仁和礼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孔子解释说:仁者“爱人”。爱人从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开始,是谓孝悌,故孝悌为“仁之本”。与人交往,忠信是准则。忠即待人诚实,为别人做事尽心竭力;信即言而有信。忠信是与人交往中的仁。由忠信推而广之,就是“泛爱众”,“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是仁的“极至”,孔子认为这已属于圣人境界。勇、不忧、其言也訒等是仁者的行为特征。“已所不欲,勿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由"爱人"到"泛爱众"。要求在普世伦理建立过程中,各国要把对自己国家的爱扩大到爱其他民族和国家;"忠恕"是实现"仁"的途径,具体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各国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孔子"仁"的思想为普世伦理的建立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战争观与其仁学思想密切相关,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爱人”之仁和“复礼”之仁。从“爱人”之仁出发,孔子反对战争;从“复礼”之仁出发,他又认可乃至支持维护礼制的战争。前者更多地体现着孔子的政治理想,后者更多地指导着孔子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8.
汉字心解     
王以培 《市民》2006,(9):93-93
这个字太敏感,一般人不敢碰。孔子说:“仁者,爱人。”鲁迅先生却从仁义道德中看出“吃人”。“仁”字到底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9.
孔子“爱人”的思想从孝顺父母、兄爱弟恭的亲情出发,推及到社会各个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在《论语》中,孔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爱是一种合乎自然的、最基本的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成员之间广泛的爱.文章从孔子“爱人”思想的“内”、“外”、“反省内求”以及当代价值四个方面论述生而“爱人”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孟道德修养学说的哲学基础 (一)“仁”与“礼”、“义” 孔孟之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但人与人之间是有尊卑贵贱之分的,所谓“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而且“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就是说:对人的“爱”不是泛爱,不是平等的爱,而应该合乎一定的礼仪、名分,即周礼,具体地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凡能以周礼的尺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的立场,探讨现实问题,以孔子“仁”说为理论前提,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意义,指导医学领域中医患关系的实践。首先,概括了孔子“仁”说的历史内涵,简言之,即“爱人”。其次,从两个方面论证了孔子“仁”说对指导现代医患关系的现实可能性。即现代医患关系的矛盾冲突呼唤孔子“仁”说的指导,孔子“仁”说本身所具有的真理性,使其指导现代医患关系也成为可能。最后,联系现代医患关系实践,赋予孔子“仁”说以两个方面的新的时代意义,要求兼顾医患双方的利益,树立“人是目的”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从"仁”的思想原则出发,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孔子主张把"爱人”推广到全体社会成员,实行广博的爱;在任用人才方面,孔子提倡"尊贤”,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地任用贤才;在治理国政方面,孔子不仅要求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而且主张为政者要"恤民”、"惠民”、"富民”、"教民”和"取信于民”;孔子还反对严刑苛政,主张用"德治”这一比较温和的方法处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3.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孔子的仁学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仁者爱人是仁的根本,克己复礼为仁是实现仁的具体举措,孝悌为仁之本讲的是仁的情感基础,杀身以成仁则是孔子仁学社会伦理责任的具体体现。孔子仁学思想是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就是他的论仁的思想。我们研究孔子学说,入其堂奥,究其底蕴,就必须研究他的论仁的思想。“仁”字的原始含义是什么?《说文》云:“仁,亲也,从人,二声。”刘师培《理学字义通释》引《说文》训仁即“从人二”,并说:“人二,犹言二人也。以“人必合两人,而后见人与人接,仁道乃生。”又郑玄《中庸》注在“仁者,人也”下云:“人读如相人偶之人”,即以“相人偶”释仁。“人偶”是汉代的一个常用词汇,宋翔凤《过庭录》解为“相尊敬”的意思,阮元《研经室集·论仁》则认为是“尔我相爱之辞”,  相似文献   

15.
《论语》的人本思想体现在:第一,《论语》的核心是“仁”,“仁”所体现的是爱人。在当时爱人是指多数人,“爱众”是也。第二,爱人的内容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第三,体现在行政观念上即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和轻赋税、慎刑罚、举贤人及以人为本不事鬼神的人本思想的延伸。  相似文献   

16.
根据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仁”字的形体主要有:(层、每、层、仁、仁、身、)(人心)、(千心).经过考察,中山王鼎“(启)”与包山楚简“(仁)”为一系,郭店楚简“(身心)”与“(人心)”、“恧”为另一系.其中,“(层)”与“(仁)”可能于南北不同地域同时存在,“(身心)”的出现当早于“(人心)”、“(千心)”;“(身心)”或与“扈”、“岁二”同时存在;“(层)”一系沿用至今,“(身心)”一系后被废弃.《说文》所收古文“(层)”、“(层)”当是“(层)”略有变形,云梦秦简“(仁)”则是受到包山楚简“(仁)”的影响.“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范畴.“(层)”系其形体再现了“尸祭”的场景,以对祖先、父母之爱,进而传递出“爱人”的思想;“(身心)”系中“(身心)”从身从心,反映了“修身”的理念.“爱人”与“修身”共同构成了孔子“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探索其思想渊源及历史意义有助于深刻理解“仁”的丰富内涵.从宏观历史角度,其产生可溯源至恢复周礼思想的目的;从具体历史评判角度,我们可通过孔子对尧舜禹王者及商周贤者的评价见“仁”的印迹,通过孔子对历史的总结见“仁”的萌芽.孔子“仁”的历史意义在于它深化了对“礼”的本质理解,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推动了仁政爱民的社会稳定局面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孔子德治的最高理想是大道之行下的大同社会 ,王道之行下的小康社会则是其最低理想。“仁”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核心 ,“礼”是孔子德治思想的总纲 ,“天命”则成了孔子德治思想的封闭环。“克己”与“爱人”是实现孔子德治思想的两条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忠恕”之道作为心理换位的合理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忠恕”之道作为心理换位的合理意义王奇,孙迎光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就要“爱人”。而“爱人”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亦即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相似文献   

20.
孔子“仁”学可以浓缩为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的本质是爱人,核心是忠恕之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道观念,这反映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修养和教育思想的三个方面:用教育来塑造君子人格,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以更好地参与政治,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筑了孔子的社会理想.“仁”学思想因为其人道特质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也因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存在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