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922年到1927年,中国爆发了一场非基督教运动。这场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讨论阶段,陈独秀对基督教时贬时褒,态度比较矛盾;在非基督教运动前期,陈独秀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运用阶级斗争学说分析和批判基督教(特别是基督教会);在收回教育权运动阶段,陈独秀积极支持收回基督教会控制下的教育权,对运动多有指导。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建党前后,他还曾多次到河南来,在郑州、开封,洛阳等地指导革命运动,对河南的工农运动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 ,还是一位教育家。不论在他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还是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期间 ,陈独秀对教育的本质、强调“教育与社会”的密接、教育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作了积极的探索 ,对中国教育的理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不仅依赖于经济而且受制于政治,同时又是社会进步的工具;教育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教育要坚 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等等,是陈独秀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尝试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并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次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探索,但由于目标虚无、方法欠妥、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没有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的根本问题,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6.
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早在青年时期陈独秀对中国的社会现状就表现出极大的关注,认为中国处于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中国人民与这两者的矛盾突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国。陈独秀在接触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开始不再排斥社会主义,不过在这一时期他将救国的根本出路放在国民性的改造上。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从党的“一大”到“五大”,都担任党内最高领导职务,是当时公认的德高望重的领袖。可是这样一位人物却在大革命失败后曾一度转向了托洛茨基主义,公开反对党的路线,同党对立。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这其中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观原因是起决定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年代在台湾兴起的社会运动不下十种,参与群体几乎涵盖了全台社会的各个阶层,对台湾社会变迁、政治自由化和民主化影响深远.究其兴起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经济、社会、政治和外部等因素五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一九八○年代台湾社会运动的兴起是这五个因素相互作用、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国民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政治教育有专门的工农运动课程。在东征和省港大罢工中,黄埔师生积极参加和支援工农运动。黄埔师生紧密把握时代脉搏,高度肯定工农运动对国民革命的伟大意义,以及革命武装与工农运动休戚与共的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始人之一,也是党的早期主要领导者。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对党的建立,作过重要的贡献。但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由于在这次革命最后一个时期(约有半年时间),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思想发展为投降主义路线,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了统治地位,……拒绝接受毛泽东同志和其他同志的正确意见,以至于当国民党叛变革命,向人民突然袭击的时候,党和人民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这次革命终于失败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是这次大革命失败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对革命造成的损失也是及其惨重…  相似文献   

11.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和阮啸仙都是中共早期杰出的农民运动理论家。陈独秀参与制定了许多个中共关于农民问题的方针、决议,还撰写了多篇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而阮啸仙除积极领导广东的农民运动外,发表了大量关于农民问题的文章、讲话和演说,并于1926年写下《中国农民运动》一书。但两人在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上是有差异的:虽然在中国农村各阶级分析上,二人都没有把地主从农民中分离出来,但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农民运动中必须依靠雇农和佃农,同时团结自耕农,以打击大地主、土豪劣绅的革命策略,这是陈独秀所没有提出来的;在总结大革命农民运动经验上,陈、阮由于当时在党内所处地位的不同,存在着一些差异,陈站在宏观的角度指导农民运动,与阮相比较,缺乏来自基层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自1920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后,在人权观上也表现出与此前完全不同的旨趣.他批判自由主义人权观,提出通过阶级战争建立人民政权以实现人民的权利,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女权问题,阐发了无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观点,同时侧重诉求劳农阶级的权利,尤其是第二代人权.这些主张表明,"五四"后期陈独秀的人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党狱,在中国抗战的政治环境下初步形成,并在1939年底苏德协定签订后所阐述的"最后见解"中最终确立.深入梳理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揭示其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以及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间的有机联系,对于全面认识和评析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退出印度”运动是印度现代民族独立斗争洪流中的最后一次巨大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三年以来的英印矛盾的不断积累与激化,是导致“退出印度”运动的根本原因,而1942年8月9日的大逮捕是诱发“退出印度”运动突发的直接原因;“退出印度”运动经历了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退出印度”运动的爆发方式是自发的,其进程是有计划的,动机是非暴力的,结果则是暴力的。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20年代,湖南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原因何在?本文认为:(一)湖南人民有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二)有先进的知识分子作革命的先锋;(三)有以毛泽东为首的湖南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四)北伐战争的推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日据台湾时期总督府的鸦片政策,是日本殖民榨取台湾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而台湾人民自鸦片政策实施开始,就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对运动。随着台湾民族民主运动性质的转变,出现了以民众党为中心,台湾各界的反对鸦片新吸食特许运动。此运动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并寻求国际联盟的支持,因此,对总督府鸦片政策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以其独有的犀利向旧式教育发动大批判,同时以他的政治思想为基础构筑了新教育制度的蓝图.从其教育思想,反映出一个大时代的发展轨迹和社会进步潮流的不可逆之势.总体言之,他一方面深受社会潮流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寻找革命道路的同时,寻求教育改革的根本方法.这就使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一方面反映了时代性,一方面又呈现出革命性和政治性.他从提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和科学"思想,发展到主张马克思主义的"用社会主义来发展教育"理论,经历了时代和思想的大转变.  相似文献   

18.
[摘要】近年来,香港青年频频参加“新社会运动”的原因有香港青年自身、香港经济、国际影响和新媒体的影响等四个方面,具体而言:香港青年自身认为的“激烈”的理性与“温柔”的抗争的观念和行为的互相影响;香港经济低迷的形势使青年受到较大冲击而走上街头;西方思想文化、国际上“颜色革命”以及欧洲和中东北非等国家或者地区社会动荡对香港青年的影响也较大;新媒体发展而致的信息与沟通的无限覆盖,对青年个体参与“新社会运动”也形成了有力的推动与助长。[关键词】香港;青年;新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未出席中共“一大”原因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和共产国际的两名代表共计15人。为党的成立及党的其他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陈独秀却没有参加这次大会。结合已有史料,对陈独秀未参加中共"一大"原因分析如下:一、直接原因:公务繁忙;二、心理原因:对共产国际包办"一大"有意见;三、根本原因:对中共"一大"会议不重视;四、社会因素原因:回上海参加"一大"有一定危险性;五、权力因素原因:他不愿意放弃广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与陈独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人物,他们身处相似的时代,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本文试图从早年经历和政治认识不同两方面浅析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