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副词“不免”、“难免”、“未免”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现代汉语中副词"不免"、"难免"和"未免"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免"、"难免"主要用于修饰或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未免"既可以修饰限定动词性复杂短语,也可以修饰限定形容词及形容词短语.文章还进一步指出了它们的不同语义背景和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
文章聚焦现代汉语所谓"零价动词"问题。以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为理论基础,在"积小成大"原则指导下,通过原型对比的方法,综合运用形式及意义两个方面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从而说明"下雨"类动词结构在从词到短语的连续统中更加靠近短语一端,即更加接近典型的动宾短语。基于多语言比较的类型学视角,分析了造成误判的原因。通过对是否强制、能否转指等问题的辨析,论证"地震"类实际上是一价动词。因此,现代汉语并不存在所谓"零价动词"。  相似文献   

3.
英语中存在着大量诸如givesb.ahelp,have a look at sth.之类的动词短语,在句法上,这类结构和单个动词短语,如tOhelpsix,to look sth.等属于不同的结构,但是在语义上,它们却有着很大的类似性。本文称前种结构为动词的扩展结构(SVC),后一类为动词的简单结构(SC)本文借鉴Allerton教授有关理论,尝试从题元理论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动词扩展现象。  相似文献   

4.
文章首先对动词短语和短语动词进行了概念上的辨析,然后根据Chomsky转换生成语法理论,通过对动词短语和短语动词句法结构分析,旨在为二语学习者研究动词短语和短语动词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语气副词"不免"由表示"不能避免"的动词词组语法化而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语气类型。"不免1"始见于先秦,表示"免不了",与动词短语"不免"语义最为接近。"不免2"始见于魏晋,表示"只好"、"不得不",其语义比"不免1"更为虚化。"不免3"始见于唐宋,其VP与心理活动有关。"不免4"始见于宋元,重在强调事件发生的自然而然,带有关联的意味。这四种"不免"的先后产生体现了语法化的层层深入。  相似文献   

6.
从词汇手段和语法手段两方面探讨了"充满"一词汉译英的表达方式的一些常见形式常用主动态的动词短语、常用被动态的动词短语以及主动态皆用的动词短语等.全面认识这些表达方式,能使译文表达得完整正确而又流畅自然.  相似文献   

7.
谈《提要》中“紧缩句”和“连动句”的划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是目前比较适合中学实际、比较实用和规范的教学语法系统.但是,由于现代汉语的内部系统太复杂,不免会在某些问题上出现一些疏漏,而这些疏漏往往又是很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提要》突出了短语的地位,并对动词短语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在分析动词短语时仅分析了动 宾、动 补、动 得 补、状 动等情况,没有分析常见的“紧缩短语”和“连  相似文献   

8.
对"V 到 NP"进行句法分析,并对其中的"到"做出词性判断,一直以来都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V 到︱NP","到"是动词,作动词的补语;另一种是"V <到 NP>","到"是介词,与"NP"构成介词短语作动词的补语.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根据其中这个"NP"的具体内容来做出判断和分析了.  相似文献   

9.
谈及"越来越X"这一格式时,无论是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还是有关这一格式的相关文章论述,大多将X限于形容词和部分心理动词.其实,动词同样能够进入到这一格式中,除了部分习理动词外,部分的能愿动词、可能补语、有字短语等等动词和动词短语也可以.  相似文献   

10.
"者"字组合体由"者"和其他语言成分两部分组成。能进入"者"字组合体的语言成分有:动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形容词性短语,名词、名词性短语和主谓短语。但并不是所有这样的词或短语都具备进入"者"字组合体的资格:具有[ 述人]语义特征的,一般都可进入;具有[-述人]语义特征的,一般都不能进入。  相似文献   

11.
"镜子说"从古希腊"摹仿说"衍生出来,经马克思恩格斯赞赏,被列宁所接受.列宁借用"镜子"概念,从辩证唯物主义维度,改造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理论,创造性地构建了"反映论"文论.  相似文献   

12.
列宁“反映论”将意识看作一种辩证运动:它不仅反映物质世界,而且还能改变它。这种观点不是“无根”的,而是从恩格斯起步,逐渐向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靠拢、再向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和赫拉克利特“摹份说”延伸的——对此,理论界似很少有人提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跨越论"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发展道路的新构想.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跨越论"的验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跨越论"的发展,中国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后依然面临几个不能"跨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确立自己历史观的出发点,指出了人是自然界和社会之“本”,科学概括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标准。“以人为本”,落实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中,就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本质和目的,重视人、依靠人、造就人、造福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色彩理论"对于艺术设计的理性思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艺术设计是由其特性决定的,具有强烈的目的性。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获得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领域中满足目标市场,体现多种功能,实现复合价值。色彩理论知识博大深奥,就学生在校时间和色彩课程设置时间而言,全部接触是很困难的。如何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接受这些看起来枯燥的"理论知识"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6.
在介绍和评析“语感中心说”的基础上,论文试图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认识语感在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尝试建立“语感中介说”这一全新理论,并尝试论证它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死水》为例,展示、分析和充分肯定闻一多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中“音乐美”、“绘画美”的独特创新贡献,进而形成其诗歌全新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形成与发展过程 ,其基本线索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2 0世纪 80年代末 ,是“三个代表”思想的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 :2 0世纪 90年代 ,是“三个代表”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第三阶段 :从 2 0 0 0年 2月到 2 0 0 1年 6月 ,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阶段。第四阶段 ,从 2 0 0 1年“七一”讲话至今 ,是“三个代表”思想进一步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目前已出版的《邓小平理论概论》的许多版本均未涉及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 ,而邓小平理论概论学科的研究对象问题 ,在其导读课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将会更好地体现和论证这一学科的完整性、体系性及其科学性。同时 ,也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全面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从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阔步前进  相似文献   

20.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不断推进教育创新提供了基本理念和行动指南.教育创新的动力之源在于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昭示了教育创新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则规定了教育创新的价值标准.因此,教育创新只有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才能完成为社会提供创新性人才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