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蒙古族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大约有三十万名少数民族同胞,其中蒙古族约一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数的第三位。 北京在历史上蒙古族最早入居是在元代。公元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建立起举世文明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当时入居元大都的蒙古人数较多,仅据后来记载跟着元顺帝妥欢贴睦尔退出大都的就有三十万人。元代北京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元代,蒙古族很多政治家、军事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医学家都云集大都,为创造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做出了贡献。著名历史学家脱  相似文献   

2.
受蒙古族民间美术民间剪纸造型语言的影响,内蒙古草原画派在构图、空间、形体比例等造型形式语言的表现上具有饱满均衡、平面剪影化、稚拙夸张的装饰性、程式化特征,蒙古族对青、白、红、金银等色的传统爱好习俗,致使内蒙古草原画派在油画色彩形式语言的运用上,常以强烈的青、白、红、金银等色抒情表意,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古代寺庙壁画古朴斑驳的画面肌理构造,使草原画派在油画肌理形式语言的制作上,呈现出较为粗犷厚重、近于浮雕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李芳 《阴山学刊》2014,(6):62-65
蒙古族民间怪孩子型故事非常多,最为丰富的应属神力儿、蛤蟆儿和拇指儿三种类型,其独特的文化特性表现为:动物崇拜、尚力美学追求和神秘宗教色彩。对这些文化特性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世界民间怪孩子型故事的整体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比较研究中发现民族与地域对于怪孩子故事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蒙古”一名最早见于唐代,史称“蒙兀室韦”.蒙古族之先民,从成吉思汗上溯至祖孛儿帖赤那,共23世,约500年,相当于公元7世纪左右.蒙古族起初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后向西发展到斡难河(今鄂嫩河)、怯绿连河(今克鲁伦河)、土刺河(今土拉河)三河上源和不儿罕山(今肯特山)以东一带草原上.到12世纪,已经形成称为蒙古人的部落近30个,组成部落集团.  相似文献   

5.
1 蒙古族叙事民歌的形成。众所周知,蒙古民族有着历史悠久的民歌传统。蒙古帝国和元朝时期,民间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并在这古老的艺术中又产生了新的体裁——叙事民歌。叙事民歌的产生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结果。国家的建立保证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蒙古高原的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定居的生活方式。不同行业经济的发展导至社会各个阶层的分工更加细致,这就为大型民歌一叙事民歌的创作和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百姓,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给予总结与评判都成为迫切的精神需要。蒙古民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当时虽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也最能够表达大众百姓的情感和愿望,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尤其是面对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斗争,传统民歌的表达形式显得力不从心。这样一来,当古老的民歌仍然在蒙古族的艺术殿堂里占有一席之地的同时,民歌的另一种新的形式,曲乐多变,诗词繁冗的叙事民歌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6.
在最近于海拉尔举行的中国蒙古史学研交会年会暨学术讨论会上,许多学者以极大的兴趣对蒙古族族源问题交换了意见,关于蒙古族的族源问题,过去中外史学界说法不一,不仅有东胡说,也有匈奴说,以及突厥说和丁零说等等这次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蒙兀”这个词来源于《旧唐书》《旧唐书》所记蒙兀活动的望建河,根据前人考证就是现在呼伦贝尔盟的额尔古纳河;俱轮泊即现在呼伦池(达赉  相似文献   

7.
清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长期以来在我国东北聚居和发展。公元一六一六年,满族建立了一个政权—后金,一六三六年改国号为清。满族在山海关外的东北辽东一带活动达二十九年之久,一六四四年入关统治全中国。一九一一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清朝对汉族的教育,基本上按照明朝的制度延续下来的;对蒙古族的教育,虽然提出了一些禁令(如禁止蒙古族聘汉人教书或担任书吏,学习汉文,用汉文书写公文,禁止蒙古族以汉字字义取名字,等等),束缚  相似文献   

8.
1茶是中国的名产 ,也是中国特有的传统饮料。茶主要出产在江、淮之南。据专家研究 ,至迟在唐代 ,已开始流行 ,宋代大盛。到了元代 ,饮茶已经成为城市各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共同嗜好① 。蒙古族是何时饮茶的尚无确切记载 ,成书于 1 3世纪的蒙古族历史名著《蒙古秘史》提到了怯薛军偷茶叶被罚一事 ,这是最早记载蒙古人和茶叶接触的史料。这说明最迟在1 3世纪蒙古族已知饮茶。至 1 3世纪初 ,蒙古人的饮料主要是马奶、酸奶子。蒙古人自古在家里不喝白水。真实记录了蒙古 1 3世纪中叶的社会生活历史的 (英 )道森编的《出使蒙古记》在谈到蒙古人的饮…  相似文献   

9.
论蒙古族悠长民歌敖特根一、悠长民歌的风格特征蒙古族悠长民歌,是在蒙古族游牧生活与劳动的漫长历史中生成发展的独特的民间音乐。就是说,它是草原游牧生活与草原文化的独特范畴。它以音乐艺术方式展示了人的音乐感觉与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自然与人的感觉及其生...  相似文献   

10.
卫拉特,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元代称为斡亦刺,明代称为瓦剌,清代称为厄鲁特、额鲁待。我们通常所说的西蒙古也主要指卫拉特蒙古。历史上,卫拉特蒙古曾从事狩猎经济,信仰原始的萨满教,活动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至13、14世纪,才逐渐迁徙到阿尔泰山及整个北疆草原地区,社会经济也由狩猎转变为畜牧,宗教信仰也逐渐改宗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敦),但萨满教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存在较大的影响。现今新疆的蒙古族,大部分都属卫拉特蒙古,他们主要分布于巴州、和布克赛尔、乌苏、精河等地,仍然从事畜牧经济,保持着喇嘛敦的宗教信仰。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绚丽  相似文献   

11.
西套阿拉善蒙古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套之名,由其位于河套之西而来。“贺兰山厄鲁特者,俗称阿拉山蒙古也,阿拉山即贺兰山亦名阿兰善山,皆语音之转,地在河套以西。”(《圣武记》卷三) 西套蒙古族,原属新疆乌鲁木齐的和硕特和青海和硕特部落。“游牧河西套,称西套厄鲁特。” 西套额鲁特,其“始视为元太祖弟哈布图哈萨尔,七传至阿克萨噶勒泰”(《清史稿》藩部五)。元时为斡亦刺,后发展为明代瓦刺,清代的厄鲁特或卫拉特。明末,瓦刺分四大部:和硕特部,准噶尔部、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部,“号四卫拉特,统称额鲁特”(《西域图志》卷首一)。四部之间虽“分牧而据”“部自为长”,却“以伊犁为会宗地”结成松散的部落联盟,设有盟主,以调解四大部之间的纠纷。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期,担任盟主的是和硕特部首领拜巴噶斯。 十七世纪初期,游牧于伊犁地区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向邻近部落发动掠夺战争,迫使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五万余帐,离开塔尔巴哈台,于1630年左右逐步移  相似文献   

12.
人口分布是人口的空间存在形式。反映一定地区范围内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区域性的人口科学的组成部分。探讨内蒙古蒙古族人口分布的现状,分析其规律,阐述其特点,将有助于区内蒙古族人口发展的预测,也将对有计划地发展蒙古族的经济和文化事业提供重要依据。蒙古族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民族。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内蒙古蒙古族人口为2,489,378人,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72.97%,占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的12.92%。内蒙古自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大西南川滇边界地带居住着数万蒙古族同胞。主要分布于四川省盐源、盐边、木里等县和云南省宁蒗县。一说有五万余人,一说有七万余人。他们离开北方草原已有六、七百年光景了。最近我们一行五人到盐源、木里两个县进行了实地考察。 盐、木二县蒙古族约有两万余人,自称“纳日”,他称“摩梭”。昔日曾把他们称为摩梭族。现在,不少报刊杂志也有把他们当作纳西族的一支来介绍的。但是这些“纳日”人一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蒙古族摔跤沿革概说陈立晖蒙古族自古以来就生息在祖国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黑龙江省的蒙古族是蒙古族的四大都落之一杜尔伯特部落的后裔,自清崇德元年(1636年)迁至松嫩平原(今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相继有辅国公色棱至多罗贝勒色旺罗尔济等19...  相似文献   

15.
清朝蒙古族进士科名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科举,大多因袭朱明,“进士”很为一般知识分子所重视,成为当代士人扬名立业,登进仕途的重要途径。按清制,进士考试每隔二年举行一次,即逢丑、辰、未、戌年大比一次,参加者是在各省区中过的举人,考试地点在北京。这种考试,名曰“会试”,三年一次,是为正科。此外,有时由于朝廷遇到什么吉祥庆典,表示祝贺,便临时增加一科,在翌年举行“会试”,是为恩科。“会试”中式称贡士,然后再经过复试、殿试,合格者分甲放榜,勒定名次。至此,所谓“考进士”的程序便大体完成了,再有就是朝考、授职,正式走上仕途了。 清人入关不久,便正式设科取土。清世祖福临二年(1645年)始开科,分全国为十五个“试”地区,选录举人。顺治三年,进士科首榜。但是蒙古族知识分子的参加科举,却远在顺乡治设科之前。据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七八旗科目条记载,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在关外开八旗科,当时便取中“蒙古习蒙书者博特(或作俄博特)、石岱、苏鲁木三人”,  相似文献   

16.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蒙古族草原生态文化观格·孟和蒙古族在严酷而封闭的内陆草原自然环境中长期从事牧业和狩猎业的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而草原生态文化观则是这种游牧文化的核心和实质。这是因为,首先,蒙古族的草原生态文化观是从蒙古族所从事的游牧和狩猎的...  相似文献   

17.
鲁班节是云南通海县兴蒙蒙古民族乡传统节日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对云南蒙古族传统文化特征的进一步认识。 一、1990年的鲁班节 1990年夏历,4月16日(公历5月10日)12时,云南兴蒙蒙古民族乡中村鲁班节会场罗鼓喧天,鞭炮齐鸣。在欢声雷动中,人们正依次向立于会场中央的12名男子肩上佩红披带,佩过红披带后还向这12名男子敬酒、献糖。这红印佩带挂在左肩者在右胁打结,反之是在左胁打结,其中一个小伙子的肩上佩有红色披带36条,高义于胸前的斜十字形红披宛如盛开的红花把这小伙子打扮得英姿焕发。此时此刻,无论被佩红敬酒者还是数百名与会者,都已沉浸在  相似文献   

18.
蒙古族文化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草原生态和蒙古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着重分析。认为草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我们所持的文化有着某种因果关系 ,民族及其文化的发展须以尊重草原生态环境为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一、蒙古文学的源流——神话传说 神话是人类文学样式之源,蒙古族文学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学概莫能外。无论哪个民族虽然存在不同社会阶段的文化体系,但它的起源都是原始文化,绝不是以最早的文字写定的典籍为其起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发展史方面的著作中对神话多有论述,马克思说:“……古代各族是在幻想中、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期。”恩格斯把初民意识归结为宗教意识,把初民神话归结为宗教观念,并特别在“观念”后的括弧内注明“神话”二字,可见神话与原始宗教几乎密不可分。鲁迅称《山海经》为“古之巫书”。“巫书”无非是以文字写成的神话;“巫话”就是口头神话;“巫风”就是神祭。巫风炽而巫话起,巫  相似文献   

20.
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源于古老的信仰,有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哈萨克族历史上的宗教信仰及其演变形成一种积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并成为民间信仰的基础和基本内涵,对哈萨克族民间信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包括信仰系统(神灵系统包括天神腾格尔和“迦萨甘”等,鬼系统包括精、阿勒巴斯特和撒旦,祖先系统包括祖先崇拜、巫师崇拜和麻扎崇拜)、仪式(包括巫术、墓祭、治疗等)和象征等三大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