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高校党建史研究,是一个崭新的重要的研究领域.高校党建史研究要在总结高校党建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高校党建现代化、阵地化为建设目标,不断进行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创新,实现新时期党建的高校回归.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高校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工作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也是高校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高校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切实加强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工作,为培养"四有"新人创造良好环境。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建设,要重点做好理论阵地、舆论阵地、文化阵地和网络阵地的建设,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维护改革发展与稳定工作的大局服务。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党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全面加强党建和思想工作的伟大纲领,是我们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阵地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高校的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阵地建设,重点做好理论阵地、舆论阵地和文化阵地的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这些阵地,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整个国家和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服务.  相似文献   

4.
随着研究生人数急剧增多,高校越来越重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工作,如何构建研究生党建工作新平台,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在分析了我国当前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从德育生活化视角开展研究生党建工作,为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重庆市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庆市高校网络党建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加快重庆市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建设。网络环境下高校党建工作与传统的高校党建工作相互交错、相互渗透并互为补充,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将高校党建工作置于网络环境下研究,成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迫切要求。针对高校网络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应从提高认识,把握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性;严格选拔,形成多方投入的教育合力;强化学习,提升高校党建工作者综合素质;明确标准,运用网络优化高校党建的具体环节;建章立法,规范高校网络党建管理体制;创新形式,加强网络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载体创新,增强工作吸引力、渗透力和生命力等方面入手,加强重庆市高校网络党建工作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6.
党和国家对高校党建工作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评价应运而生。本文对近年来的高校党建工作评价研究进行综述和分析,以期对高校党建工作评价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对高校党建提出的新要求.新媒体的发展,不仅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就要从强化政治意识,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充分运用新媒体,拓宽基层院系党建工作平台;提高媒介素养,强化责任意识;利用新媒体,创新党建工作内容;线上线下结合,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党建工作体系等方面探讨加强高校基层院系党建工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发展观作为理论前提探讨研究生党建工作发展的新路径,是崭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基层研究生党建工作发展的新要求。从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生德育教育两方面阐述了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战略意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现阶段研究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探索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高校党建工作与高素质大学生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探讨高校党建工作与高素质大学生培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立足于"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论述了高校党建工作与高素质大学生培养教育的辩证关系,阐述了高校党建工作在高素质大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应遵循的时代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提出了发挥高校党建工作优势、开创高素质大学生培养工作新局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普通高等学校党建工作测评体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普通高等学校党建测评工作,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也结合地方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高校党建测评工作的实践。与此同时,理论界、学术界就高校党建工作测评体系展开了研究和探讨。通过结合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高校党建工作测评体系研究的实际状况,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开展高校党建工作测评的意义、高校党建测评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主要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案的基本规定性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和评析,以期推动高校党建工作测评体系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12.
我们已经看到,当代人的行为引起了资源消耗、核废料、环境污染以及基因改变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代人的利益,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一种超越时间纬度的未来世代权利因此出现,其核心是“当代人有责任使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要和利益受到充分的保护”。现在,对于作为一种新型权利的未来世代权利如何保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哲学问题。人类共同体理论能够为未来世代权利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福柯的美学主义涉及到人自身及其生活领域中的一切"美学态度"。此一美学无疑就是一种把人自身及其生活视作艺术品来看待并实践的"精神性"的、实践的美学。其植根于人自身的自由生存实践,或"自我技艺学"之实践之中,因而亦可称之为"自我技艺学化的美学",就是"‘自身的文化’的生存美学"。  相似文献   

14.
执政价值观是执政主体对执政活动的一般价值的政治伦理判断,其内容主要包括对执政活动的价值目标、价值标准和价值模式等的认识或评价。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执政基础的合法性、执政活动的有效性和执政行为的规范性是评判党的执政价值的三个最为重要的量度。“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方式,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价值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凤奎 《社会科学》2001,38(7):13-17
以新的视角研究政治信念 ,特别是对 8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特点进行研究 ,对于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强化理论创新、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一信念是人们对于某种学说、原则、理想的真诚信服和执著追求的态度。信念包括政治信念、道德信念和生活信念等 ,其中政治信念是人生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那么 ,今天为何去探索共产党人政治信念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呢 ?其必要性与紧迫性就在于 :在社会主义运动暂时的低潮时期 ,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 ,我…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发展经济学虽然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但它不能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指导理论 ,所以我们必须研究中国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以此关注中国的经济问题 ,总结中国的改革经验 ,预测中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建立和完善当代中国发展经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少数人作为道德王国的成员,其尊严也应得到尊重。伦理精神与少数人权利保护存在于统一的社会秩序之中,我们要在善恶因果律中把握少数人权利保护,在价值合理性中彰显少数人权利保护,在生态整合中体现少数人权利保护。在道德哲学层次,少数人的权利保护已不再仅仅是道德规范的实现,也涉及到伦理精神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从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中发展 ,在同错误的斗争中发展 ,在对真理颗粒的整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哲学生存论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而又岐义纷呈的概念。文化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工作是从哲学生存论上对文化进行解读。在生存论的视域中 ,人类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遇中产生的 ,它直接源自于人在应对自然环境的活动中“显”生“隐”死的生命意识和生存取向 ;文化标志着人与自然和自身既“逆”又“顺”的双重关系 ,有着“显”与“隐”的结构和功能 ,具有本体和功用双重属性。所以人类文化也具有自我矛盾的性质。人经由文化的创造而提升于动物之上 ,形成具有内在张力的有意义的生存方式 ,但同时也导致人类内部高下 ,贵贱的区分。要卓有成效地研究并解答当代的人类文化问题 ,首先要做好这一哲学的解读工作。  相似文献   

20.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作者的生平事迹、著作等论述中存在着某些疏误乖违。本文依据地方志、别集序跋、小传等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提要》所论及的作者,如陈轼、彭师度、姚菱、储掌文、汤斯祚等,从他们的科第、仕历,到作品的著录、版本、卷数、存佚等,均一一作了订正和考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