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是中国的一个极其独特的历史阶段,一切学问和理论都处于"中西"和"古今"的碰撞与融会的历程中,研究这一时期的任何学术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带着这个时代特点所赋予的印痕.这100年小说作家和理论家们如何对待中国古典小说,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探讨的带着深刻时代烙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学根基、西学方法、当代问题、未来视野” ,是我学问人生中强调的十六字心经。在我看来 ,没有这四条法则 ,学问可能只是知识性的积累 ,而不会产生思想性的飞跃。正是依据这古、今、中、西的问题意识 ,使得我在大学时代注重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研读 ,研究生时代则转向现代西学的研习 ,在执教北大多年后 ,又转向中西文化研究互动和中国立场的确立 ,这是一个在转型的“否定之否定”中精神深化和人格修为的过程。在我看来 ,自己的学术旨趣的确有一个转变深化的过程 :从《艺术本体论》《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现象学与…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瓶梅》研究中几个问题的思考许建平曾庆雨一、何谓“金学”象称红楼梦研究为“红学”一样,人们也习惯称金瓶梅为“金学”,而且这个称谓向来很严肃,没有一点随意、玩笑的意味。作为一门学问,须有其独立性和内在的规定性,有与其他小说研究所不同的地方,将这一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看来简单实则复杂的理论问题,在哲学史上不同的哲学家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在学术界通常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详细一点再加上系统化理论化的限定,究其内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这实际上是把哲学理解为一种以世界总体为对象的实证科学,所谓世界观只不过是一种宇宙学或大科学。其实,哲学是关于思维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一个独到见解,哲学说到底是一种不同于实证科学的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以前 ,中国和日本两国人民基于各自的社会结构而形成了不同的学问观 ,从学问的内容 ,到学问的价值 ,以及学问对于人们生活怎样发生功用 ,二者都有很明显的区别 ,这是造成那一时期及近代以后两国对于吸收西学采取不同态度、走上不同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由这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吸收西学远比日本艰难缓慢的内在原因 ,在于民间学问观所形成的整个社会对于西学从学问内容层面的普遍鄙视 ,从文化价值层面的普遍贬斥 ,以及西学长期未能纳入科举 ,难以形成促进人们学习西学的动力 ,这些人们的普遍态度 ,构成了对吸收西学的强大社会阻力。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梁启超曾经指出:“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唯中国最发达。”①的确,中国史学,尤其是古代史学极其发达,那层出不穷的历史学家,灿若星河的史学著作,种类繁多的史书体裁,丰富多彩的史学思想,都是世界其他各国所不可企及的。那么如此发达的中国史学究竟起源于何时,遂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解决,无论是研究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抑或对把握中国史学发展演变的规律都多有神益。关于中国史学的起源,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新生的史学课题。说名古老,是因为早在汉…  相似文献   

7.
货币一体化是目前国际金融方面的一个逐渐升温的话题。中国两岸四地的货币一体化不仅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是东亚乃至整个亚洲货币一体化的基础。本文综合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相关论述,试图勾画出这一问题研究发展的轨迹和轮廓,以期对我国货币一体化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点线索。最后,本文对国内有关货币一体化研究的现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粮食与90年代中国改革和发展陈文科粮食问题,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它是影响、制约中国改革和发展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因素,15年来的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90年代是中国全面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要下大力气解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稳...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争,是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除一些“现代史”著作有所论及外,几年前出版过这个专题的资料选集,并陆续有关于这一专题的论文发表。这说明史学界对这一课题是重视的。但在有关对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分析和评价中,似存在着不够全面和精当之处,本文就此发表一点看法,供史学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处在"中国近代文化转移的枢纽"时期的傅斯年,既继承传统学术中积极的一面,又汲取"西洋学问"、"西洋人的研究学问法"及其同时代人治学思想中优长之处,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与方法。《性命古训辨证》为傅氏代表作之一,"以语言学的观点解释一个思想史的问题"是其特色,是其学术思想与方法的经典表现。  相似文献   

11.
国外中国学研究存在诸多问题.国外中国学从研究领域问题的选择到研究视角、方法的应用均很西方.这种西方就像中国人研究中国问题,有时也是常常从中国的已有的知识、价值去研究问题,亦如西方人用自己的价值观去研究中国问题、研究法国问题,研究其他问题,这些均属正常.可是如果中国人在研究中拿西方的价值去研究中国问题,问题就相当严重了.所以,倒不是说指责西方人不能用西方的价值观去研究中国问题,我们中国人研究问题的时候也可以借鉴西方的价值,但是不能完全站在西方的价值观上去. 国外中国学研究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其研究并无一个清晰的内涵和外延,无法给后来研究者特别是青年学者一个清晰的学术路线,影响其学科和学问研究的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为中国学是可以用综合性、多学科、跨学科来进行研究的,但其与纯粹的国别学又有所不同.所以,将来中国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就要努力地朝着怎么样从最基本的中国学,即中国学是一个怎样的内涵和外延,虽然这个内涵和外延也许随着我们自己研究的深入,随着我们社会的发展或许会变动,但就每一个阶段大概是一个什么内涵和外延还是要做一个基本的界定.  相似文献   

12.
儒学究竟是维系人心、规范人的社会关系的人生学问,还是由概念辨析、逻辑推理所建构的哲学系统,这是儒学研究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研究所必需思考和直接面对的大问题.戴震直面儒学失却匡范人心、维系伦常的社会功能以及宋明新儒学“以理杀人”的现实,延续儒学传统的经典诠释学的方法,从思想理论上分疏和辨析了儒学作为学问和作为哲学所具有的截然不同的社会功能和效应,从而提出和完成了终止儒学哲理化进程以回归其学问特质的历史性任务.出于思想理论分疏和辨析尤其是学术论战的需要,戴震的学术思想、特别是通过经典诠释学所实现的他的学术思想的理论精华和思想贡献,仍然属于哲学范畴;但是,戴震哲学以后,以儒家学问为思想理论资源的“道德的形上学”的理论建构和思想实现已无可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的制度建设与制度研究人学维度的提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由与秩序是任何一个现代社会都会遇到的重大难题 ,尤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凸显出来。如何解答这一问题 ?人们首先想到了制度 ,并从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化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切入这一点 ,形成了制度研究的重要题域。站在中国制度建设的现实基础上 ,回顾和反思制度研究的历史 ,我们在此提出了一个制度研究的人学维度。我们认为 ,制度研究应该有一个人学维度 ,马克思主义人学应该研究制度问题。通过对制度在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解答自由与秩序等问题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不仅可以深化人学理论和制度问题的研究 ,推进制度研究的深化和扩展 ,还能从理论上推动我国制度建设的艰巨事业。  相似文献   

14.
<正>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进一步开展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至今仍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象我们青海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的地区,有没有必要大力发展社会科学事业?这个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问。这门学问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巨大指导意义。自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引起了社会科学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5.
1925年夏天,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题为《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学问》的学术讲演中,提出了两个著名的论断:一是新的学问来源于新的发现;二是中国纸上的学问有赖于地下材料的证明。四十年来中国古文字学的新发现和新学问,证明这个论断确是至理名言。 20世纪后半叶是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随着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地下文物成批涌现,不但考古年代学上的缺环和地域的空白得到了填补,而且有许多新发现甚至完全改变了人们原来的看法,促使人们去重新考虑问题,形成新的认识,带来了新的学问。下面就古文字学讲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学,就是学问,也就是科学文化知识。学问作为精神生产者主体修养的一个方面,它的重要性是不说自明的。这里着重说一说如何进行学问的修养问题,如关于合理的知识结构问题,博与约的关系问题,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关于知识的更新问题等,这些也可以说是关于学问的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中西哲学比较研究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百余年来,我们的前辈筚路蓝缕,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前辈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局限。首先,用以判断哲学之为哲学的这把尺子是取自西方的。汉语中本来没有“哲学”这个词,它是日本明治维新时人西周创造出来用以翻译“Philosophy”,晚清时经黄遵宪介绍才在中国流行开来的。这说明,在中国传统的学问中,哲学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哲学史是根据西方哲学的定义和西方哲学中的框架勾勒出来的。这一点早在1919年蔡元培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作的“序”中就明白地道出来了,他谈到写作中国哲学史有两层难处,其中第二点是“形式问题”,说是“中国古代学术从没有编成系统的记载。……我们要编成系统,古人的著作没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洋人的哲学史。所以非研究过西洋  相似文献   

18.
人生之最高理想境界往往决定了个体的人如何处世,怎样对待世界万物,从而成为人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关键。但是,仅有人生的理想境界,对现实的人来说,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达于这一理想境界的途径和方法。中国古代哲人庄子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给出了上述二大问题的独特答案,本文准备仅就此做一点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2006,(4)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学术界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当前哲学研究的问题”学术研讨会于5月12日至17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会议主题是:从全球化和中国的发展现实以及国际学术视野,捕捉、探讨真正的忻学问题,反思当前哲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切实有效地推进新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深入与创新。  相似文献   

20.
学科认同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如个人和族群的认同,在简单的名号之下,隐伏着错综复杂的内容。近代"西学"在中国确立,西方学术分类被引进并成为具有权威性的分科标准,既存中国学问受到极大挑战。从清季办新学开始到民初大学里的学科设置,这一学术大逆转不过二三十年就基本定型。转换的速成也遗留下不少问题,并遮蔽了一些以后可能随时变而发酵、发酵遂凸显的问题。通过考察近代一些象征性的现象和有代表性的言说,侧重学问标准、学科名称与学问归属等面相,勾勒近代学科的发展轨迹,进而探讨中国学人在近代"道出于二"语境下学科认同的一些困惑及其对学术主体性的探索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