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的杂技艺术,以它无与伦比的精湛技艺绚丽多姿的传统项目,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博得了国内外广大观众的赞赏与喜爱。人们从这项民间形体表演艺术中,看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而乐观的民族性格;看到了新中国朝气蓬勃的社会风貌。杂技艺术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文化交流的最早的一束礼花。它在人类文明发展史  相似文献   

2.
三、绚丽多姿的汉代杂技艺术汉代是我国封建文化昌明发达的时代,特别是汉武帝时代。经过高、惠、文、景四朝七十年的经济积累和景帝完成的全国政治统一,为胸怀大志的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物质基础。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对内多所创建兴作,对外连年用兵,终于打通  相似文献   

3.
六、元明杂技与戏剧的结合中国戏剧的产生,从汉代角抵戏的《东海黄公》开始,经过三国时代的《辽东妖妇》、《踏摇娘》,唐代的《参军戏》,发展到北宋时代的《目莲救母》一类杂剧,基本具备了后世戏剧所应具备的规模。关于东京《目莲救母》杂剧的演出情况,在《东京梦华录》“中元节”条只有简短记载:“抅肆乐人,自过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彝文的名称、彝文的创始者、彝文的起源时代、彝文的性质、彝文文献的内容和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彝文虽然还很不完备,很不统一,还有许多历史形成的缺陷,但它在历史上曾是一种统一的文字,有比较悠久的历史,保存了比较丰富的文献,值得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杂技考     
我国杂技艺术源远流长,从文献来看,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可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文人,把劳动人民创造而为人民喜见乐闻的杂技艺术,视为“奇技淫巧”,摒不纪载;或者视为“小道”,语焉不详。所以中国古籍关于杂技的材料是相当贫乏的。作者认为有必要从群书中把分散的材料集中整理,表而出之,以明其源远正变,供爱好杂技艺术的人和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人参考。这是本文撰述目的之一。关于杂技艺术的起源,有以为始于秦汉,亦有人认为从外国输入的。二者都不符合历史真相,不可不明辩。这是本文撰述目的之二。新的艺术是从旧的艺术发展而来,杂技艺术亦无例外,旧的杂技有它的民主性的精华,也夹杂了一些封建性的糟粕。今天要求它为人民服务,就必须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才能古为今用。毛泽东同志说:  相似文献   

6.
日本传统艺术指定型于19世纪以前的一个丰富的艺术群,主要包括茶道、花道、香道、能乐、庭园、大和绘、浮世绘、歌舞伎等.由于日本传统艺术形成于孤岛之中,在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独立性和自主性,所以,它具有区别于世界任何国家艺术的鲜明个性.在对日本传统艺术的特性进行探讨时,需要对其生成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进行探察,追溯其原始信仰的特征;研究其民族的起源及民族心理的特征;探求其对异国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的吸收与改造方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彩亭艺术源于汉代的“百戏”是汲取了“寻僮”中的高竿技巧和融合相关艺术门类的有益成份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它经过唐宋时期“高台社火”的发展阶段,成型于明清时期的“抬阁”,最终定型为现代广场文艺中的“彩亭”.彩亭艺术与民间节令风俗联系紧密,主要是群众的自娱性演出,其本身并不带有宗教色彩.彩亭艺术同中国民间表演艺术的发展方向大抵相同,即走了一条“娱神——娱神娱相兼——娱人”的共同之路.  相似文献   

8.
诗词歌赋,是我国古代韵文的总称。而赋又别于诗词歌,独与文相近。赋同诗词歌一样,是我国文学的瑰宝之一。本文拟就赋之发生发展的历史探讨一下赋的某些特点,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份文学遗产的重视。(一)赋,最早见于《诗·大雅·燕民》:“明命使赋”,“赋政于外”。《传注》:“赋,布也。”《笺注》:“赋使群臣施布之也。”国王命臣将政令施布于民,也即铺  相似文献   

9.
文化哲学是20世纪世界哲学发展的重要思潮。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发展浪潮,20世纪人类对理性的反思与检讨,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三方面构成了文化哲学兴起的主要背景参照。而文化哲学在其发展演化中,肇端于新康德主义、经狄尔泰、胡塞尔和卡西尔的推波助澜,进而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其中主要有结构主义的文化哲学、现象学的文化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哲学和科学主义的文化哲学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杂技艺术,产生在人民生活中,也最为人民所喜爱。它的历史,在中国已很悠久。在原始社会时代,有一种竞技角力的游戏,叫做“蚩尤戏”,是人民平时斗争的训练,产生在冀州(河北)的平原上。据中国的古籍记载说,它是从黄帝与蚩尤的战斗流传下来的。古代流传的蚩尤形象,手持弓箭,头下有角。在汉画象石刻上和汉代的带钩上,都留有这种形象。练习这种斗争技艺,三三两两,头带牛角以相抵,因此在古代就叫“角抵”。“角抵”到西汉时,加入了各种杂技和西域的幻术,扩大了范围,就叫“百戏”,到隋唐时改称“散乐”,也就是今天的杂技艺术。“角抵”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开始,这里略述它的起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艺术(这里主要涉及绘画和书法艺术)中蕴涵着一种哲理化的“本体”精神。而一些探究“本体”的哲学(比如庄子哲学)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审美和艺术意味。在传统哲学中,“本体”亦可称之为“本根”。对此庄子曾有这样的描述:“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这个本体亦可用“独”(朝彻而后能见独)或者“一”(一也者,万物之本)加以称谓。但在先秦哲学中,“道”和“气”则是最常见的“本体”称名。这些异名同义的本体内涵就是指宇宙万物产生和发展及存在的最后根源和最高根据。由中国哲人探究和建立起来的“本体”精神广泛地渗透在传统艺术的血脉中,成为传统艺术的内在生命和灵魂。本文将对“本体”精神的丰富内涵作细致的辨析。  相似文献   

12.
朝鲜陶瓷艺术与中国制陶业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它深受中国陶瓷艺术的影响 ,但又有其浓郁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拍卖业的源流轨迹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尽管拍卖业起源于西方, 但中国拍卖业的形成也有本土社会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本文通过采用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视点探析中国拍卖业的源流轨迹, 作出的大体描述是: 发端于古代寺院, 辗转于唱卖、估衣, 创始于穗沪外商, 式微于计划经济, 复出于经济改革, 发展于商品时代。中国拍卖业经历了唐代寺院“唱衣”向世俗的转化, 是中国拍卖业的一个漫长的“早期启蒙”过程, 从而出现了与之相类似的市场化商业活动“估衣业”。清代中叶以来的“卖叫货”和外商拍卖行的登陆, 为中国现代拍卖业的正式形成进行了“重新启蒙”。两次“启蒙”, 以及中国市场经济一波三折的发展与确立, 最终催生了当代中国拍卖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方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方志尽管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但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地方志编修时间最久、最成体系积累数量也最多。中国地方志源于古代,始于图经,成形于魏晋隋唐,成熟于宋元,盛行于明清,完备繁荣于当代。方志在总结历史,反映现实,服务当代,垂鉴后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地方志是中国人民贡献于世界文献宝库的瑰宝。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的许多历史遗迹中,常有雕塑或绘画的狮子造型,考古文物上也常发现以狮子作装饰纹样的器物。狮子艺术造型的出现,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广泛使用于宫室建筑、佛窟、塔寺和各种工艺美术品,发现的标本数量很大。狮子形象是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艺术造型题材之一,也是研究我国古  相似文献   

16.
“同而不同处有辨” ,“此子宜置丘壑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底蕴 ,它们揭示了典型性格创造的基本法则和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对我国文艺实践产生过重大影响。尤其它们有自己区别于西方的独特而系统的理论话语 ,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表现出一定的深刻性和丰富性 ,更是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主义荣辱观,溯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展流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凝练成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核的道德价值判断。"八荣八耻"的荣辱观,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道德取向,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探析其源流旨在深化道德认知、树立道德标杆、规范道德实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江畅  张景 《山东社会科学》2015,(2):28-32,37
从思想源流看,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涉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传统及传统文化、西方近现代价值文化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真正源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的基础。当代中国价值观构建要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资源,也要将当代中国价值观融入中国文化传统之中,但这种融入是一种开新,而不是一种复兴。对于西方近现代价值文化,我们的态度应从侧重学习吸收转向侧重借鉴比照,并在此基础上致力于超越,努力使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当代人类最先进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正> 艺术时空的本质是和艺术的本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艺术时空的特殊本质表现着艺术的一般本质,它是艺术本质一般的一部分或一个方面。在我们看来,艺术的本质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是艺术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主观能动的审美反映,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与主观心理的表现的统一。艺术的这种一般本质规定和制约着艺术时空的特殊本质。依据这种指导思想,下面让我们对艺术时空的本质试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诗学的源流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的"中国文化诗学"虽然借用了来自西方的"诗学"和"文化诗学"概念,但它的含义却是指面对中国独特的文学现象而产生的阐释理念与方法,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从"诗言志"到"知人论世",再到"文变染乎世情".形成了中国式的古典阐释学传统.这一古老传统在现代得到继承与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这一中国传统阐释学吸收了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哲学阐释学、巴赫金的社会学诗学、美国新历史主义以及其他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研究路向的影响,使自身不断丰富,从而逐渐形成一种具有强大解释功能与理论穿透力的文学阐释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