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振旭 《职业》2012,(28):30
现在商界流行的说法是"商场即战场",我赢即你亏,你死便我活。但早在上世纪20年代,荣氏集团就用经营实际告诉我们,道理不是这样的,在自己好的时候要想到别人,给别人留条路。  相似文献   

2.
小到成绩排名,大到升学择校,家长们的心里始终惦记着"别人家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不管是谁,至少有一样应该是出色的。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如果将精力集中到自家孩子出色之处,而不是将"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上,其家庭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某机构进行了一项"孩子最反感的家长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排名第一的是家长总把自己跟别人家孩子作比较,其比例远远超过"家长无休止的唠叨"。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候是广义的,甚至连姓名也没有;有时候是狭义的,具体到孩子  相似文献   

3.
关照别人     
黑人杰西克·库思是当时纽约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记者,与别人交往一直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  相似文献   

4.
女友做了别人的二奶,你还会爱她吗?如果这个二奶女友还是一个脸部被烧伤95%的"魔鬼",你还会娶她吗?这两个假设,你不需要急着回答,让我们看看一个名叫徐林锋的广西男孩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您千万能不要认为,“口若悬河”就能胜出,“口吐莲花”就可服众,您也千万不可认为“有理能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在现实的生活和交际当中,“口若悬河”只能让人讨厌,“口吐莲花”只能让人全身发麻,“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是一种固执,是一种死板。真正能够“受用”的,话不在多少,而在于把话说到别人心里,将自己的一腔激情变成别人的激情,  相似文献   

6.
谁生病,谁吃药,是不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可有时候,再简单的逻辑,落到了自己的头上,往往就不是那么回事.感情里,很多人做的,就是反其道而行的事. 你看到别人"病"了.啥病?穷病.贫贱夫妻百事哀,或许你身边的那一对,正应了这道理.于是,你认为,自己应该未雨绸缪.别人的例子,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所以,你就从中吸取教训,免得重蹈别人的覆辙.  相似文献   

7.
“你看看邻居家的某某,天天一回家就学习”、“你的表姐是重点大学毕业的,你怎么不像人家那么努力呢”…… 这些话听起来多么熟悉,当家长要求孩子努力学习或者取得更大进步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8.
面对商情瞬息万变丽又竞争激烈的社会,手里缺乏大笔资金的小老百姓如何把握商机,创造财富?看了下面几位小人物的"发财经",您也许会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9.
一天,父亲在办公室查账本,看到一个地方有点小疑问,就喊了一个伙计的名字,让他进来。这个伙计知道老板最讨厌别人抽烟,于是,他一边跑,一边把正在燃着的烟头塞进裤子口袋。  相似文献   

10.
正时下,不少国人生活在两大误区中:一是生活给人看,二是看别人生活。似乎因为自己无法证明自己的人生,所以才需要用别人的眼光来证明,其实这是一种虚荣和自卑心理在作怪,最后会让自己活得很辛苦。而那些为了证明给别人看的年轻人,有的跳出了"农门",想在城市拼出一套房子一个家;有的不甘心于父辈的光环,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的价  相似文献   

11.
正如果外国人来中国,一定对一个叫"别人"的人感兴趣,因为几乎每个人都提到过他。尤其是中国的父母们,他们最爱对孩子说的就是"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那么听话,你怎么就这么闹?""你怎么不跟别人家的孩子学学,成绩这么差!"……我就是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长大的小孩。不幸的是,如今我已为人父母,却仍有很多小孩还在经历和我一样的痛苦。诚然,关注他人、从他人生活中获取经验,是非常正常和积极的人类生存方法。可是,不少父母运用此法却只完  相似文献   

12.
孩子从出生到6岁,父母对孩子都是满眼的欢喜,笑也可爱,哭也童趣;孩子18岁之后,亲子关系又进入一个相对平静的阶段,各自安好,便是晴天。唯有小学中学阶段,是没有岁月静好的,学习与手机、假期与课外班、成绩与别人家的孩子,矛盾丛生,鸡飞狗跳。"你怎么这么笨""看你懒的""怎么就不如别人""真是不求上进"……这些6岁前根本听不得的言语,别人敢说一句我们能上去打架的话,在6岁之后从父母嘴里流畅地说了出来,对象就是自己孩子。  相似文献   

13.
张凯 《伴侣(A版)》2008,(7):30-31
正有意识地牺牲自己而帮助别人的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但许多人却在无意识中不自觉地牺牲自己而迎合别人,这些人是失去自我的人。你是否因为别人表露出一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就改变自己的立场?你是否因为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而感  相似文献   

14.
正"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完美的人,他听话懂事,不吵不闹,不会乱丢玩具也不会把饭粒撒的到处都是;做事不拖拉,能自己穿衣服裤子还帮着爸爸妈妈整理桌子;他不会和别的小朋友打架或者是争抢玩具。总之,"别人家的孩子"就是样样好!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爸爸妈妈总觉得自家的孩子不如人家呢?  相似文献   

15.
提起巩汉林,大家只知道他的老婆金珠是他的师姐,谁也不知道他还有一个"哥们儿"和"小师傅",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他的儿子巩天阔……  相似文献   

16.
来信是我插了一杠子,插得对么?滴扶老师:您好!您不会看不起我吧,不会给我回信吧,因为我是个介入别人家庭的"小三",可我自认为,我不算是个坏"小三",可能还有点"好"。现在,我对自己不光彩的身份无可奈何,欲罢不能,故求教于您,请您给我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7.
陈亦权 《职业》2012,(22):38
"多给别人一次机会,在很多时候就是多给自己一次机会。"这是迈克尔·克里泰利一直信奉的名言。迈克尔·克里泰利是美国必能宝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也是美国最耀眼夺目的商界明星之一。他在必能宝公司的任期超过了10年之久,并且把公司的业务扩大了好几倍。迈克尔  相似文献   

18.
在2013年出炉的台湾综艺节目主持人的2012年年收入排行榜上,小S以8920万新台币的收入跃居第二,仅次于"综艺天王"吴宗宪。爱情、事业、家庭的多丰收,让无数女孩把她奉为"智慧女神",但小S更愿意别人叫她"吸金女王"。她说,会赚钱的女人更有味儿……  相似文献   

19.
正"从小我就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 Q,长得好看,听话又温顺,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这则热帖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几乎所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被父母拿来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以此鼓励他们更加上进。然而,这种比较真有作用吗?发生在北京的一桩职场案件,给了我们一个相反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我与别人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这些人包括活着的人和已死去了的人。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劳动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的劳动而难以忍受。”爱因斯坦当然不是说他没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得靠别人养活,而是从历史与社会的角度来看自己的生活,即他所享有的一切,都是别人的劳动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