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的史书写作以及明代的野史观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在评点中除了不自觉地将《水浒传》作为史书来看待,还引入史学笔法,由此产生的对《水浒传》以及宋江诸人形象的新价值取向,无疑使中国传统小说人物批评有了新的发展;同时其在评点修改《水浒传》时是在多数虚构的情况下,试图用史笔来对虚构小说进行修改,但又不过分囿于史书的框架,这无疑是中国小说创作与评点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2.
宋元以后,我国的小说高度繁荣和发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遊记》等雄视千古的优秀作品相继问世。总结小说创作经验、探索小说创作规律的理论批评也应运而生。明清之际,我国的小说理论跨入空前发展的鼎盛时期。我国的小说理论的主要形式是评点。这种批评形式风靡数百年,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种主要形式。代表了我国小说理论最高成就的就是金圣叹的小说评点。他评点《水浒》流行极广,蕴含着许多惊人的艺术见解,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可惜我们过去对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的研究还太少,对金圣叹小说理论的研究尤其不  相似文献   

3.
明代心学的兴盛,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批评上,对当时小说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明代关于《西游记》的批评主要有:世德堂本中陈元之的《序》及其夹批、李评本以及谢肇淛等人的评点和评论;在这些批评中,均渗透着当时的心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晚明戏曲小说评点之风盛行,在明刊《西厢记》中,有三种署名汤显祖批评,它们是师俭堂刊刻的《汤海若先生批评西厢记》、汇锦堂刊刻的《三先生合评元本北西厢》(署汤若士、李卓吾、徐文长合评)、《西厢会真传》(署"汤若士批评、沈伯英批订")。通过对这些"汤评"的真伪、思想等问题详加考析,可以发现明刊《西厢记》中的"汤显祖评"与李贽、徐渭、陈继儒等名人评点一样,其真实性虽不高,但它们在《西厢记》的传播接受过程中则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清代初年的金圣叹评点《西厢记》是戏曲评点的高峰 ,但是在明代中叶以后 ,戏曲评点已经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 ,它表现为三个发展阶段 :思想家李卓吾开启戏曲评点风气的奠定阶段 ,文人竞相参与的拓展阶段 ,创作、评点合一的深化阶段。清代初年金圣叹的评点《西厢记》正是明代戏曲评点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著名小说评点家叶昼说:“此《水浒传》之所以与天地相终始也与?”[1](P27)而另一位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则说他所读的书中,“无晨无夜不在怀抱[”2](P8)的书便是《水浒传》。他们所说的话表明了《水浒传》是部不朽的著作,是部为人们所喜爱的著作,正因为喜爱,所以才不朽。当  相似文献   

7.
明代"心学"的兴盛,对当时的小说无论在创作还是批评上都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明代关于《西游记》的批评主要有:世德堂本中陈元之的《序》和其中的夹批,李评本,谢肇淛等人的评点和评论,在这些批评中均渗透着当时的"心学"思想。故本文拟就对明代受到"心学"影响的《西游记》批评做系统的整理,并在此基础上作客观的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8.
<正> 中国小说理论中,曾否有过现实主义倾向的创作主张?这种主张是何时提出,何人所提,它又有何特点?探讨这一问题,对研究过去一直被忽视的中国小说批评史,对我们扬弃前人遗产、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小说理论,都很有意义。对这一问题,学术界说法不同。我们的看法是,中国小说批评中,曾有过现实主义倾向的创作主张,是明代叶昼在他托名李贽所作的百回本《水浒》评点中首次提出。叶昼是明代后期(万历时期)一位贫寒的知识分子,他用已经去世而名望很大的李贽的名义评点小说。对此,与他同时及略后于他的钱希言的《戏瑕》、盛于斯的《休庵影语》、周亮工的《书影》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金圣叹对《水浒传》的评点为研究依据 ,通过分析探讨金圣叹的三类阐释性评点———字句阐释、内涵阐释及结构阐释 ,总结了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在创建古典小说阐释方法和小说批评理论以及理解、评价和传播中国小说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金圣叹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小说批评家 ,他对《水浒传》的评点堪称古典小说批评的典范。本文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 ,一是金圣叹对《水浒传》的基本看法 ,二是金圣叹对《水浒传》叙事艺术的评价。此两方面的探讨 ,能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金圣叹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尤其是通俗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标明为明人李贽评点的《水浒传》,至今犹存的版本有三种:即容与堂一百回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以下简称“容本”)、袁无涯一百二十回刻本《出像评点水浒传全传》(以下简称“袁本”)和芥子园一百回刻本《忠义水浒传》。芥子园刻本的眉批和行间夹批,基本上与“袁本”相同,且是清间刻印,因此没有加以辨析的必要。“容本”与“袁本”都刻印于明万历年间,虽都标明为李贽所评点,但其评点的笔调风格、艺术见解、思想内容均有极大的不同,显然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弄清两者之间到底那一本是李贽的真迹,对我们研究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以及李贽在批评史上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是有争论的。近几年发表的文章和著作多倾向于“容本”是伪托,  相似文献   

12.
优秀的小说、戏剧文学等叙事性文学作品总是着力于创造典型人物。例如《水浒传》所以几百年来流传不衰 ,为人们称道 ,就在于它比较成功地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既然典型是优秀文学作品的标志 ,那么究竟怎样去认识文学典型呢 ?金圣叹是清代一位大批评家 ,以其对《水浒传》的评点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小说理论体系 ,特别是其中的小说人物塑造理论。在他之前 ,叶昼、李贽等人虽都有论述 ,但不及金圣叹。本文从金圣叹对艺术典型的主要问题的论述 ,来探讨他的人物典型塑造理论  相似文献   

13.
序作为一种批评形式,在明清小说批评史上,不仅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也颇具助推小说繁荣与传播之功能.现所存见的明清时期的14篇“水浒传序”,其所存在之小说批评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确立了《水浒传》的社会地位;二是承担了读者阅读《水浒传》的引导作用;三是传递了《水浒传》版本演变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文法"论的核心是用文章之法评点《水浒传》。文章之法源自古代的章句之学,至宋明成熟,与时文之法互相影响,评点的批评形式至宋代真正形成。在明代,时文评点兴盛,形成评点一切文体的风气。金圣叹以"文法"评点《水浒传》具有特定时代的必然性。同时,明清小说作者的科举经历、明清小说结构对八股文法的借鉴也使金圣叹的"文法"评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金圣叹“文法”论的核心是用文章之法评点《水浒传》。文章之法源自古代的章句之学,至宋明成熟,与时文之法互相影响,评点的批评形式至宋代真正形成。在明代,时文评点兴盛,形成评点一切文体的风气。金圣叹以“文法”评点《水浒传》具有特定时代的必然性。同时,明清小说作者的科举经历、明清小说结构对八股文法的借鉴也使金圣叹的“文法”评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在注意发掘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和从事《金瓶梅》的研究,但对于明末无名氏评点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却似乎没有引起重视。其实,它的评点较有见地地阐发了《金瓶梅》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丰富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宝库,对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的小说评点起了直接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它的观点,简直无法对金圣叹,特别是张竹坡作出正确的评价。它应当在我国小说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以下简称《新刻》)的评点包括眉批、旁批和圈点,其出现时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水浒传》与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在艺术表现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一点早在明代就已经被人发现。李开先、袁宏道等人认为:两书在“文字奇变”;“委曲详尽,血脉贯通”等技法上,有相当的一致性。天都外臣在《水浒传叙》中通过具体地比较分析,认为《水浒传》的“警策”之处可以同《史记》中的“最犀利者”相提并论,也是有识之言。明清之际的著名小说评论家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更是经常拿《水浒》同《史记》作对比,他不仅指出了《水浒传》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小说,由于长期以来被信奉儒家思想的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小道”、“末技”,对之横加歧视、压抑和摧残,因而,在我国虽然诗文理论是汗牛充栋,并且产生的时间很早;而小说理论则直到明中叶以后李贽(1527—1602)评点《水浒传》时才开始出现。李贽把《水浒传》看作“宇宙内五大部文章”之一,将小说提高到与经典并重的地  相似文献   

19.
对小说加以评点 ,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特有的方法。通过对金批《水浒传》的深入阐释 ,认为金圣叹从“文章作法”即创作技巧的角度对《水浒传》进行了研究 ,并对《水浒传》的语言表达技巧作了深入探究 ,形成了金批《水浒传》语言特有的表达技巧 ,这对中国小说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古典小说理论的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小说理论先驱的思想家李贽的《水浒传》评点也更加为人所注目了。但关于《水浒传》李贽评本的真伪问题,却长期存在不同看法;而要研究李贽的小说理论及其在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确定其真评则是第一位的工作。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有重要意义的。朱恩彬同志在《李贽评点的<水浒传>版本辨析》一文中,肯定容与堂刊本(以下简称“容本”)李评是李贽真迹,袁无涯刊本(以下简称“袁本”)李评则是伪托。所论尚值得商榷,特提出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