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CharlesE·Lindblom)是当代西方著名学者,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政治学首席讲座教授。作为政治学家和比较经济学家,林德布洛姆涉猎广泛且著述甚丰。①1959年春,他在美国《公共行政评论》杂志发表《“渐进调适”科学》一文,认为理性决策模式②不能够适应政策制定的实际要求,因为在他看来,与其说政策制定是一种程序化、科学化的理性过程,倒不如说是各种政治力量、利益团体相互作用、相互妥协调适的一致性过程。由此为发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其颇有影响的政治决策模式──渐进主义的决策模式。一、…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17,(1)
文学文献中,"本色"一词的使用主要出现在诗话、词话、曲论、文论各类的评论以及专门的文学论著中,涉及题材范式、创作、风格归类的诸多方面,其意义应避免一以概之。"本色"一词在中国古代文论的使用中,有着复杂的语义背景和丰富的理论语境,值得还原到一脉相承话语传统中来重新审视。在对传统体式和语言风格的自觉中蕴含着文学创作的实际对"本色"突围的新变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时代!──香港的“孝”与“不孝”(香港)黄展骥我偶看到古希腊史家的一篇神话,对它说的“第五世代”认为很有现实性和真实性,深有同感。史家希斯奥(Hesiod),写了《人类五纪》:第一世代为“金族”,是神的子民,不耕稼,以野果、美奶、蜂蜜为生...  相似文献   

4.
“事实”与“评价”的混淆──香港“稿匠”的悲哀(香港)黄展骥在香港,一位刚冒出头,薄具名气的专栏作者发表了一篇《事非经过不知难》,内里把“骂错”与“骂错者”纠缠不清;把“事实陈述”与“价值评判”纠缠不清。直至今天,许多资历更高的人士偶然爱犯这个谬误。...  相似文献   

5.
本港有著名六大宗教: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孔教、道教及回教。它们的代表于1988年1月9日在孔教学院大成中学再举行宗教思想交谈会,是个公开讲座,各就其宗教观点阐释“苦与乐”,共有百多人参加。六宗教思想交流会自1977年开始举行,至今已有10年历史,这是非传道式和非辩论式的,可让各宗教说出更多真正的、有意义的话,并互相欣赏对方的优点,让社会人士知道各宗教均愿意和平共处,合作建设社会。“苦与乐”这问题很大、很重要,它牵涉到每个人每天的问题。正如筹备委员、基督教李景雄牧师认为:六宗教的交谈内容仍未有足够深度.我认…  相似文献   

6.
谈到香港“龙香文学社”的诗人,人们多会从他们诗作中呈现出的精神品格、语言姿态、题材范围等许多特征中认定他们的诗所做的是一群“游子”的梦。这也基于他们多为六、七十年代大陆旅港作家这样一个事实。笔者也注意到了由这一事实所构成的一种诗歌关系。但与其说他们是现实的具体情境下的“浪子”,不如说他们是诗歌精神上的怀乡者;与其说他们的诗是被动的对于离乡迁居的介怀;不如说是主动的投向诸国的梦。正象该社创办人之一的张诗剑先生在《龙香诗选》序中所述:“不要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们都来自龙湖故乡/不要问我们何时回归/我们…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的学生蔡德贵告诉我,青岛大学学报《东方论坛》准备开设一个新的栏目“东学西渐”,并转达该学报杂志社社长冯国荣教授的意见.请我写一篇文章,我很高兴。我觉得这个栏目开得好.开得适逢其时。  相似文献   

8.
很多专家、学者对"香港文学"和"香港作家"作了明确的界定,但都不同程度存在些问题.笔者认为,"香港文学"是具有华人血统的香港作家用华文所从事的各种文学活动和文学创作,包括与之相关的一切文学因素;"香港作家"是在香港住过一段时间(不管现在或以前居住在香港还是国外)最后的落脚点在香港、具有华人血统并用中文进行写作、曾出版过文学作品或经常在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包括文学评论和翻译著作的作家.  相似文献   

9.
张慧琼 《中州学刊》2023,(11):154-161
“唐宋派”是现行文学史标称的一个明代作家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主要成员。此种观点自1947年被郭绍虞正式提出后,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对明清相关文献进行考证、辨析可以发现,明代文学史上确实存在一个以“王、唐、茅、归”为核心成员的文学流派,然以“唐宋派”名之欠妥。原因有三:一是推崇唐宋文是明前中期一种普遍现象,“王、唐、茅、归”仅是其中持论者;二是“王、唐、茅、归”不仅推崇唐宋文,同时也推崇其他时代符合他们审美标准的散文;三是“王、唐、茅、归”推崇散文的标准不是以时代论,而是以是否符合他们所倡导的“本色论”而定。深入辨析考察“王、唐、茅、归”的文学活动和文学思想,可知他们交往密切,同声应气反对“前七子”文学拟古主义,共倡“本色论”文艺观,故将他们称为“本色派”更符合文学史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肖鹰 《河北学刊》2012,32(1):4-5
2010年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陈来学术论著集(十二种),这是继陈寅恪、钱钟书之后,三联书店推出的第三位清华学者的文集。为了进一步促进国学研究、儒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发展,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三联学术出版中心于2011年3月26日在清华园联合举办陈来学术论著集出版座谈会,谢维和、李昕、万俊人、王博、何怀宏、张学智、胡军、肖鹰、舒炜、高瑄、梁枢、段伟红、辛鸣、曹峰、强昱、向世陵、彭国翔、干春松、郑开、杨立华、吴增定、唐文明等首都高校学者参加了座谈。发言稿经翟奎凤整理和参会学者审定,现将部分内容刊发出来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11.
明清两代曲论家对“本色”曲论内涵的理解 ,较多集中在戏曲语言的风格上 ,同时也涉及到戏曲的内容 ,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结构等等。认识逐步深入、发展。即对“本色”戏曲语言风格的理解 ,也大体可分为俚俗 ,淡雅 ,化工三种认识  相似文献   

12.
本色当行"一词,自隋唐以降,直至明清,虽没有专著论述,但在单篇诗词曲论中一直用得很普遍,宋元最为突出,明人更有当行本色之论。但是由于语义辗转相混,本色当行概念的内涵外延十分复杂,使人难以捉摸何者为"本色"与"当行"之义,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始终存在着分歧和矛盾,至今仍被研究者称为难解之词。本文之旨不在咬文嚼字,而是将其置于元杂剧艺术创作中来考察,认为"本色当行"乃为元杂剧艺术创作的高深境界,正由此使元杂剧成为"一代文学"。笔者拟对此略加论析。本色当行.既涵盖内容的准则,又有形式的要求。我们取臧晋叔所言…  相似文献   

13.
人们习惯于把1984年12月19日至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日的这一段倒计时数的读秒时刻,称为“过渡期”。在这历史的“过渡期”中,香港文学本身的香港特色日益鲜明,硕果累累,举世瞩目,在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进入“过渡期”后,香港作为联结海峡两岸乃至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作家立足香港,放眼于全球性的世界华文文学的大文学圈,成为沟通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之间的文学桥梁,同时也是沟通五大洲所有的华文作家的一座桥梁。可以这样说:香港文学在“过渡期”的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香港的“客居”批评家王光明特殊文化空间与“客居”批评家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香港是个只有金钱没有什么文化和文学的城市。其实,与其说它是一个物化的、没有历史和文化参与感的城市,不如说它是一个异质于主流文化的、雅俗并兼和商政交缠的特殊文化空间。事实上,香港不...  相似文献   

15.
刘聪 《江淮论坛》2007,(2):101-104
程颐和朱熹都曾论及“格物贯通”的问题.他们的这一观点常被用来作为理学吸收佛教尤其是南宗禅理论的证据.通过分析“格物贯通”和“渐修顿悟”的异同,可以发现,尽管二者的思维模式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但在讨论的重点、渐顿的关系、是否包含理性认识等方面却有着明显的区别.程颐主要是在西晋杜预的“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的启发下才提出了“贯通”理论.因此“格物贯通”与“渐修顿悟”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理论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6.
自1997年7月1日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中国而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下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根据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的规定,九七后的香港将继续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包括经济制度和贸易制度等)和生活方式,保留其现存的与《基本法》不相抵触的法律。但是,由于法律与主权密不可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香港主权移交、香港由英国的殖民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的转变,不可能不对香港现存的法律制度产生影响。为…  相似文献   

17.
﹃香港文学书目﹄读后〔澳门〕邓骏捷香港文学成绩喜人,种种风格和流派的作品珠玉纷陈;加上香港文学与内地现当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使香港文学更为繁杂丰富。香港的出版业极为蓬勃,各类作品与评论得以大量发表和出版,促进着香港文学的发展,也保存了大量史料。...  相似文献   

18.
“作为启功先生千万个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我深深怀念离去的大师,同时也满怀思索和忧虑——我们的时代还能造就出这样的大师吗?”还没来得及从悲痛中恢复过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教授3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声带哽咽(《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1日)。自去年以来,中国学界的大师级人物张岱年、陈省身和费孝通等人先后谢世。现在,随着启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时期"东学西渐"文化传播的路径,孔子学院的传播模式值得研究和借鉴。本文从传播研究的角度,通过对孔子学院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即传播五个环节进行分析,以期对孔子学院的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政府根据“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就和平解决香港、台湾问题制订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并同英国政府进行友好谈判,完满地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香港问题,初步显示了这一构想的强大威力,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一国两制”构想的由来及其威力中国政府关于“一国两制”的设想,是从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次会议在制订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时,就有了“一国两制”的思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