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古诗英译 ,认为古诗英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 ,更是一种认知行为。对原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的表述都与认知有关。具体说 ,古诗英译是一个有关原诗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认知语境趋同度大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语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同时蕴藏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我国古典诗歌中存在的大量的专有名词、典故及严格的韵律等文化因素给古诗英译增加了极大的难度。本文拟在分析古诗英译的一些实例的基础上,指出不同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针对文化现象所采取的不同补偿策略,旨在为更多的译者在今后的古诗翻译中提出实用的文化语境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汉英语言文化差异看古诗英译中的变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歌翻译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古诗英译。这是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在文化背景、语法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而作为承载古诗意境的古汉语的句法更加灵活多变。因此,要将这些经典之作完美地移植到语法严谨的英语中确实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译者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对诗中必要的地方进行变通处理,以确保古诗意蕴的准确传递。本文拟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上所存在的差异入手,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古诗英译中的几种变通方式。  相似文献   

4.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汉语古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分析了古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汉语古诗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提出了解决不可译性的思考,认为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5.
因“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持续深入,书写汉语古诗英译史显得颇为必要:鉴古以知今,以预测未来,对汉语古诗英译史的梳理,有助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总结数百年英译的成功要素,有助于探究如何在汉语古诗英译领域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文章对汉语古诗英译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进行了梳理,并阐述了其研究思路。历时看,汉语古诗英译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发轫期(19世纪以前)、发展期(19世纪)、兴盛期(20世纪上半叶)和繁荣期(20世纪下半叶迄今),这四个时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发轫期的零星译介、发展期的选材多样化与翻译多彩化、兴盛期英译文本完整度和全面度在质和量上的飞跃、繁荣期译本“求全”和国内外译者队伍的壮大。此外,对汉语古诗英译的主体与环境、文本择选和译介策略等研究要点也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模糊性既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又是诗歌语言的基本特征。中国古诗语言模糊性在语音、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语言模糊理论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中国古诗英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把握原诗语言不同层面上的模糊性,同时充分考虑中英语言文化的差异,采取恰当翻译手段,在译入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诗语言的模糊美。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为理论依据,从译诗语言、译诗形式、译诗词语、附翻译角度,以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及英译本为文本素材,个案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对辛词英译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古诗英译标准存在的多样化问题,拟从接受理论出发统一古诗英译的标准,分析了接受理论的可行性,并兼谈辜正坤的多元互补标准,从而得出用接受理论指导古诗英译有利于深入了解翻译的本质、传播中国文化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9.
语言同文化呈相依相存的关系,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由于每一社会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进程、法律规章、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其社会成员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等。由此便产生了文化差异。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到语言上。而翻译既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在语言转换的同时进行文化转换。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里的一棵奇葩,古诗不仅受到国人的重视,而且受到国外读者的青睐,翻译便成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但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只有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最真实地表达出来,跨越中英文化差异,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真”。本文试图通过对特殊含义词语、典故、诗的意境及音韵等方面的举例分析,探讨如何处理古诗英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证中外学者大量的诗歌翻译实践中表明“诗歌不可译”之类的看法实属片面。通过对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客观存在的研究,着重分析古诗可译的客观性,并试图研究针对古诗中不可直译的内容等进行创造性处理的方法,如可通过对风格、音韵和文化方面的移植来进行等。  相似文献   

11.
唐诗之所以繁荣,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高峰,是诗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汉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趋势。如何读诗,如何理解诗,是探讨唐诗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诗并不神秘,要更好地理解唐诗,必须从文化传统和汉语言特点这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忠孝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英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本质以及中国古典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进行综合翻译。从文本分析入手,对中国古诗词中蕴涵的忠孝文化内涵进行细分,发掘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因子。在此基础上,探索中国古诗词英译时如何通过选词、构句、语篇效果等各种语言手段,表现中国古诗词中忠孝文化的独特性与审美性,使英语读者也能够体验到中国忠孝文化的神奇魅力。  相似文献   

13.
认知语境是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形式的转换,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原文化意象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积的文化环境中重新构建,而这一构建完全受到译语、译者及读者的认知语境的制约.本文旨在对认知语境理论及其操作紧扣汉语古诗英译这一焦点进行阐述,并着重以此理论来探讨汉语古诗英译实属认知过程,从中发现极难克服的认知障碍及原因.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在其诗词中大量运用口语体战斗性语言有其深刻的时代原因及文化背景,该语体寄身于中国古典诗词体,二者近乎完美的嵌合增添了诗词的表现力与感染力。现有的英译本对此语言特色的处理亦各有千秋,基于风格翻译论对比分析战斗性语言特色英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分歧有利于毛泽东诗词的内核更好地展现给英语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不学诗 ,无以言”是孔子对《诗经》实用价值的概括 ,也是对春秋时期四百年赋诗言志的总结。《诗经》在春秋外交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诗言志能够有效地参与、推动外交活动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二、以《诗经》为外交语言充分表现个人乃至国家的文化修养 ,并且可以含蓄地展示国家的实力 ,包括国内君臣、君主之间的关系。可以说 ,赋诗言志不仅属于那个时代 ,而且在整个文化史上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英汉口译中的文化传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翻译语言即是翻译文化。英汉语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两种语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出现了视域融合和冲突现象。习语和诗歌典籍翻译是英汉口译中凸显的文化现象,这两部分的文化传递是口译员在现场信息处理的重点。口译的即时性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口译员应注重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对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加强双语的文化储备,即时进行双语的文化解码,充分发挥好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汉诗文化意象的特点,并运用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原则,结合陶潜诗歌译例,讨论了文化意象翻译的认知成因,强调根据不同的认知语境采用不同的策略,实现对目的语读者的照顾。  相似文献   

18.
框架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存在于认知框架内,语言形式只是激活框架的符号。因此,古诗英译的关键是找到适当的英语符号,在目标语言中激活与原语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框架,引出诗歌中隐含的意义,从而使目标读者也能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9.
变通是诗词翻译中的常用手段,当原诗(词)具有很大的抗译性,或者原诗(词)虽无较大抗译性,但经过变通处理后译文能取得比原文更好的表达效果时,均可采用变通手法.可从词语、句子、音韵、文化因素等各个层面探讨林语堂在其英译诗(词)中所采用的各种变通手法.  相似文献   

20.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王船山诗词情景契合英译再现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翻译理论认为,译者首先要进入原文生态环境,适应该环境;其次,译者又要重新回到译入语的环境。文章从生态翻译视角,探讨了王船山诗词的情景契合英译再现,通过对两首王船山诗词的英译分析,得出要使英译译文生态达到最佳状态,最大限度地再现原语生态环境,译者必须既要尊重原语语言文化及其生态,又要充分考虑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生态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