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读《西洲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5):94-95
《西洲曲》的构思很奇特 ,诗篇并不只是写一个女子对情郎的四季相思 ,诗中还有另一个人物“我” ;头尾 6句写该男子对“梅”的思念和安慰 ,中间 2 6句写他想象中女子对他的思念。这个男子住在江南 ,女子住在西洲。这种写法在《诗经·陟岵》中已经使用 ,杜甫的《月夜》则全仿此构思成篇 相似文献
2.
田小中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3-36
"忆梅下西洲",西洲是美好的回忆,抒情的起点;"西洲在何处"、"鸿飞满西洲",西洲则是对"郎"的埋怨,一怨人不到,再怨信不至;"吹梦到西洲",西洲是凄绝情感的寄望。西洲贯穿首尾,层层推进心理情感的变化,形成《西洲曲》整体"清怨"的抒情特色。 相似文献
3.
4.
马传江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5):126-128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获得者、青年作家次仁罗布经常在小说中使用分层的叙述方式,这一现象在其短篇小说《传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传说》中,超叙述层的存在宣告了主叙述层的不可靠,并且和次叙述层遥相呼应。在这种宣告和呼应中,作品完成了对于神性的确证。 相似文献
5.
6.
7.
周玲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1,(2):78-82
《明妃曲》二首饱含着王安石对社会人生的慨叹,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它对昭君命运进行了新的评价,倾注了作者满腔的同情和赞誉之意,因而该诗立意新颖且迎合了北宋天下太平歌舞欢娱佳人侍奉的时尚,而为毛延寿翻案是王安石反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诗中还批判了汉元帝好色、不识人才的本性。《明妃曲》在描写昭君形象及寓事于议论等方面充分显示出其艺术奇特的一面,历史存在与当代意义的结合是该诗真正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明妃曲》的诞生震动了当时文坛,其惊世骇俗的立意引发了历代学人的关注与论争.嘉祐名流普遍持赞赏态度,纷纷加入唱和,这与北宋中期以来求新求异的文学创作风气、嘉祐宽松的政治语境、诗歌自身的策略化表达有关.持异议者主要批评其立意与中原传统的儒家价值观相冲突,有背君父之恩等败坏人心的恶意.此种局面实际上是宋代党争战场扩大化并蔓延于文学领域的结果,也是忽视诗歌整体语境而作出的臆断.王安石希望通过一场大幅度、立体的革新帮助宋王朝渡过开国以来的多重危机,然而两番上书均遭宋仁宗冷遇.因此,其借《明妃曲》发抒君臣相知之难的感叹是很自然的,这一主旨也是《明妃曲》引发历代共鸣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9.
胡毅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1)
《基督徒之死》是芥川龙之介基督教体裁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叙述者所讲述的故事可以分为殉教文本和少女文本两个文本.通过对“殉教文本”这一“显文本”之下所隐含着的“潜文本”——少女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男性叙述者的叙述中,女性失去了话语权,成为被言说的他者.“潜文本”体现了“隐含作者”虽然对女性给予同情,但作为男性作家,仍以男性价值观来观照女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纪德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15-18
《水浒传》的女性描写 ,既可从其作者或人物角度进行解读 ,也可从叙事建构角度予以观照。本文指出《水浒》女性之所以多被贬损或丑化 ,虽然与作者妇女观落后及小说所写人物的特殊性有关 ,但也是因为她们在很大程度上被作者当成了叙事建构物。作为叙事建构物 ,其主要功能就是诱使英雄犯罪 ,使英雄流落江湖 ,聚向梁山。因此其思想性格及行事逻辑等 ,也可以说是根据故事情节建构和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只有注意到这一点 ,才能对《水浒》的女性描写作出较为全面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1.
《笠翁十种曲》版本、校注及其评价——从《怜香伴》新版校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笠翁传奇十种>是李渔流传至今的传奇作品合集,以往史家和李渔研究者对其评价不一,有一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评价较低,有的过低,有失公正.现在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和新的评价.<怜香伴>是<笠翁传奇十种>之首篇,也可能是他的第一部传奇.此剧写了一个十分特殊的题材--女同性恋.这大概是中国古典戏曲中惟一写女同性恋的一部,因此格外值得关注.我在许多专家和朋友的帮助下,依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康熙刻<笠翁十种曲>本并参照国家图书馆藏本,对<怜香伴>进行了校注.此<怜香伴>校注本大概是大陆对它进行的首次校注. 相似文献
12.
庞弘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2):52-55
安东尼.伯吉斯在《发条橙》中展现了自己对徘徊于彻底放纵与彻底丧失这两极之间的人性的思考,而支撑并深化这种思考的,是他在小说中恰当采用的叙述策略:显身式主人公叙述者的引入,多层次重复带来的机械循环式象征效果,虚实相应的伏笔艺术。叙述在这里不仅是一个技巧问题,它还牵涉到丰富的情感内涵与高度个性化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3.
谭君强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68-75
<堂璜>作为抒情叙事长诗,既在整体上具有故事事件与发展的统一系统,又穿插着大量与故事若即若离,甚或完全游离于故事之外的抒情、讽刺、评论等诗句,即所谓抒情插笔.这些抒情插笔以叙述者干预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既包括对文本的干预,也有对故事的干预.这些叙述者干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成为长诗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中的叙述者有时融合了抒情主人公与故事讲述人这二重角色,使其中的叙述者干预显示出这两方面的意义,并使叙述者干预所具有的观念形态色彩更为强烈而明确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张佩华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9(3):97-99
文章认为,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辞>和<杂歌谣辞>等类歌辞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作品.它们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艺术成就和史料价值,应当予以充分认识和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5.
颜凡博 《华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78-82
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代表作《第五屠宰场》是作者以自己在战争中的真实经历为题材的反战小说,小说中没有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战斗英雄,也没有美好品性的基督教徒似的人物。在创伤理论的关照下,小说的众多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比利以及兼具作者和叙述者双重身份的库尔特都表现出亦真亦幻的特征。冯内古特的创作过程是再现创伤的过程,努力克服创伤的同时又必须接受创伤。这种独特的创伤写作艺术,揭露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印证小说的反战主题。 相似文献
16.
董庆保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1):108-111
在《诗经》与女性有关的诗篇中,女子善怀是个普遍的形象。通过对《诗经》中这些文本的细致考察,分析了女子善怀的内涵,指出了女子善怀的对象,分类列举了女子善怀的表现内容,探讨了女子善怀的原因以及它对《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内敛抒情范式形成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法国历史发生的两次震撼世界的大革命中,诞生了两首著名的歌曲———《马赛曲》与《国际歌》。本文全面回顾、总结了这两首歌曲的创作背景、歌词内容、深远影响以及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8.
谭君强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6)
在小说等叙事虚构作品中的叙述者,有可靠的叙述者与不可靠叙述者之分. 这种区分主要建立在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的,但二者又存在着相向变化的可能性、可逆性.读者在作品阅读的动态过程中可以感受与推导这一可逆性变化.鲁迅小说<狂人日记>就包含着这一可逆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咏涛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1):62-63,56
文章从《明妃曲》的思想艺术、时人及后人的不同评价以及结合昭君出塞的史实和传说,借历代文人的吟咏,从王安石借此想表达的思想主题等方面综合进行论述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古琴曲《酒狂,》对于认识魏晋时期腐朽没落的社会制度有一定的意义。而姚炳炎和龚一先生的打谱,形象生动地再现出了作者醉酒癫狂的状态,被视为古琴打谱成功的典范。将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打谱采用不同节奏形式的表现效果进行比较,对进一步了解我国古典音乐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