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田氏一家言》为容美田氏数辈人诗集之汇编 ,是研究容美土司文化重要文献之一。对《〈田氏一家言〉诗评注》的校读 ,旨在对其文本部分之讹、乱、衍、脱等进行辩析 ,以图接近、恢复文本之原貌  相似文献   

2.
《左传》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都记载了田氏代齐事件,但所用史料几乎完全不同,可以互为注脚。《左传》作者意在揭示遵“礼”爱“民”必兴,僭“礼”失“民”必亡,兴者必遵“礼”爱“民”,亡者必僭“礼”失“民”这两个结论,而以田氏家族史料为其例证之一。《左传》集中选择田氏遵“礼”、得“民”的史料,并记录他人预言以证“礼”“民”与田氏代齐之因果关系,但对田氏遵礼得民以外的史料几乎无记载,忽略了叙事的连贯性,并因预言过多使史料真实性受到质疑。《史记》则注重“通古今之变”之“通”,对田氏家族的发展叙述得很连贯,但对人物活动、语言记载很简略。《史记》没有保存美化田氏的预言,使它在读者印象中更加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3.
土司制是我国历史上中央政权对偏远地区少数民族一度实行的统治制度。鄂西容美土司,长期为田氏家族所统治,明、清时期尤盛。无论在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文化交流诸方面,均颇具特色,值得探究,而弄清田氏家族之世系及事迹,又是上述诸方面研究之基础。鉴于此,本文拟依据残佚的文献资料,参以平日阅读之所见,加以勾稽排比,以述其大略  相似文献   

4.
容美土司田舜年文治武功超群,本文拟以《二十一史纂要》和《田氏一家言》为例,分析田舜年究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编辑宏伟蓝图和传承家族文化的编辑思想,探讨文化在帮助保存家族历史与个人功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足见田舜年的编辑事业使他成为容美田氏家族与容美文学保留与传承的最大功臣。  相似文献   

5.
土家田氏考略──兼评“造谱”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田氏考略──兼评“造谱”现象雷翔田氏,无论古今都可称为土家族之巨姓。南朝时,巴、建、南郡就有“后称王侯.断遏水路”的冉、向、田三姓;湘西土家族语现存区里.有民1司供奉的彭公爵主、田好汉、尚老官人;明清川东惯称外江用蛮为“七章八四”。这些.田氏均为...  相似文献   

6.
梵净山是"贵州第一佛教名山"和"中国弥勒菩萨道场"。该山"山连四府",核心地区为五大土司共属之地。本文从梵净山地区现存珍贵的碑刻摩崖和相关文献中,考察贵州朗溪蛮夷长官司正长官田氏在明清两代参与梵净山佛教的重建活动,指出田氏土司一方面对梵净山进行军事统治,一方面大力扶持佛教,借以加强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教化作用;田氏土司不仅有守土安民之功,而且对贵州佛教的兴盛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元代思州田氏土司地区,在多元一体王朝国家的治理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本文对发现于贵州德江和石阡的两件元代思州土司铭刻内容作了细致的考证,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着力探讨了其隐含的元代末期思州田氏土司走向分裂的历史细节。田氏的分裂固然是田氏家族内部两大房族发展不平衡所致,但从根本上讲,则是深刻地受制于元明之际王朝国家转变的大环境。田氏土司二房田茂安的政治分裂活动不利于家族的整体利益,但客观上又推动了中央王朝对思州地区的统一,进而增强了对西南地区统一的基础。田氏的分裂是作为过渡地带的思州地区逐渐融入国家一体化进程中的一种独特形式,是这个历史进程中的一段插曲。  相似文献   

8.
容美,即今湖北省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之大部分辖区,历史上又称柘溪、容米、容阳。容美地处武陵山区之东部,地势险要,山川秀丽,物产丰饶,风俗淳美,居住在这里的土家先民,史称“蛮夷”。田氏土司在此统辖时间最长,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起到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止,田氏土司受朝廷列爵分土,数十代,近千年。明朝  相似文献   

9.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产生有着独特的齐国历史背景。孟子长期在齐,齐国的政治形势对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是站在儒家仁政的立场上,对田氏代齐、强齐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这既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又为田氏代齐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思想在当时对田齐君王寻求田氏代齐的正义性、必要性具有重要的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容美田氏土司在明清时期崛起成为湘鄂渝黔四省边界地区实力最强大的土司,也是清朝湖广土司"改土归流"中唯一用兵的地区。田氏土司对容美地区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力,主要从政治、军事、刑法、经济等方面控制地方社会,并利用宗教信仰、民俗文化、传统地方性知识等影响民众,巩固其统治。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神话哲学的视角探讨《庄子》天人关系论与上古神话的渊源关系。认为《庄子》的“万物齐一”、“天人合一”思想承续了神话哲学的万物平等、天人和谐的观念。指出万物平等是《庄子》天人论的逻辑基础,天人和谐是其目的,而实现天人和谐的途径则是随顺自然、自然无为。文章的结论是:庄子的天人关系论在内在本质上与神话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2.
自清初屈复在《天问校正》中第一次提出错简说并动手作了某些整理后 ,至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其间众多学者承屈复的观点对《天问》进行了整理。考察这段整理史 ,是一个加速的往复曲线运动 ,而存在三大根本问题 :(一 )几乎所有的整理都忽视了对《天问》书写形式的判断 ,而这恰恰是整理《天问》的首要条件 ;(二 )整理者只将错简看作一个孤立的现象而作孤立的研究 ,没有认识到它是整个屈骚研究中的一环 ,没有从研究史的角度全面统一地分析处理问题 ;(三 )忽视屈原创作《天问》的特定心理和方法 ,错误地以叙事文学的标准框求之。反思这段历史 ,结合全部楚辞整理史分析 ,可得出《天问》基本无错简的结论。至少 ,在当前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无论你持何种观点都不能对《天问》进行具体整理 ,哪怕只整理一处 !  相似文献   

13.
源于西方社会的“环境伦理革命”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并没有把自然物纳入道德关怀。因此,必须对“天人是一”、“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三个命题进行重新诠释,以阐明“人”和“天”的关系,实际上是人和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本来是不可分割的一体存在,整个世界就是“我(大我)”本身,只是由于人的“自我意识”的作用才有所谓人(小我)与环境的区分和对立。所以,追求与环境的协调和统一正是作为能动者的人的行为的应当。  相似文献   

14.
源于西方社会的"环境伦理革命",使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念。然而,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合一"的解读,没有、也不可能建立起我们所需要的环境伦理学。所以,要尝试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环境伦理学,就必须给它以新的解读。文章通过对"天人是一"、"天人相分"和"天人合一"三个命题的剖析,重新解读了中国哲学的这一核心理念,并论证了环境的价值、人对环境的道德责任和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从而初步确立了环境伦理学的基本纲要。  相似文献   

15.
帝、天关系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异源到合一,是帝、天关系演变的基本线索.帝之原型是商人的祖先帝喾,天之原型是周人的祖先天鼋,二者的演变轨迹相同,都由氏族祖先神变为华夏至上神.帝、天的本质共性是:皆原始父家长权威在神界的延伸和升华,也是远古部族英雄崇拜的投射和提升.周代帝、天融合,但帝、天的融合并非在西周立国之初突然发生,而是自商王朝鼎盛之时小邦周对大国商的文化歆羡和文化认同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国古代宗教崇拜对象及天人关系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宗教的崇拜对象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 ,从原始宗教发展而来 ,主要是“人”对抽象的“天”进行崇拜。后来 ,在儒道两家的批评和改造下 ,其崇拜对象逐渐由“神灵之天”向“义理之天”、“命运之天”以及“自然之天”演变。与之相应的天人关系 ,也由“天人相分”到“天人相通”,直至最后发展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7.
天与天道问题是先秦儒家哲学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它的解释关涉到对整个儒家哲学思想的理解。先秦儒家天道观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三个特征值得注意。它们是:第一,由实存自然之天到至上神之天到抽象的形上之天,同时天一直不脱离万事万物;第二,由少数统治者之天到大多数人之天;第三,由外在之天到内在之天。  相似文献   

18.
韩国"天安"舰事件发生后,成为国际舆论热点。美韩自行组建调查团对事件进行调查并公布结果,认定是朝鲜袭击造成的"天安"舰爆炸沉没。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舆论,几乎一致地认为就是朝鲜所为。然而从国际法的视角看,美韩对"天安"舰事件的调查及其结果,在调查主体的权威性、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透明性、调查结果的可核实性和无疑性,都存在致命的缺陷,也带来了深远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北宋的天象灾害预测理论与机构设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司天监作为古代政府设立的观测天体运动状况的天文机构,一方面,是我国天文科学发展的重要见证,学术界也多以此和职官设置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从设立这一机构观测天体运动的目的来看,在天道人事观的治国思想影响下,这个具有极强科学性的天文机构,却是统治者预测祸福吉凶的主要工具。而灾害作为能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影响政权基础的重要因素,以及上天对统治者为政得失的警告,自然也成为了天象预测的重要内容。在这层意义上,我们把司天监当作古代的官方灾害预测机构进行研究,以期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一机构的特征和我国古代灾害管理的途径及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田小娥和卡门都拥有着美丽的容貌,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她们都有着叛逆的性格,并且最后都被人杀害。但是这两位女性人物形象在个人追求、生存方式和悲剧的成因上是不同的。田小娥追求的是做庄稼汉的妻子,她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而卡门追求的是无任何具体形态的自由状态。她们命运的不同在于文化根基的不同,田小娥的命运体现着陕西关中文化的内涵,卡门的命运则是深受吉普赛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