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列宁关于劳动地域分工的学说,其核心是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马克思说:“一个民族的生产力方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页)“这既包括部门、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的分工,也包括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资本论》第1卷第392页)即“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列宁全集》第3卷第389页)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法治国家的进程王占铭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属于商品经济范畴,而商品经济内在地要求是一种法治经济。“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马恩全集》第46卷(上)第198页)自由、平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也是商品经济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何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后,推行霸权主义,对弱小国家和民族实行弱肉强食的强权政治,就成了他们对外政策的集中表现。“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列宁选集》第2卷第805、810页)。中国是帝国主义...  相似文献   

4.
创设国际语的必要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与进步,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随着国际关系的发展,世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科学技术、交通工具的高速发展也为各国的经济、科技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始终困扰着各国人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这就是语言的障碍,国际会议花在翻译方面的费用大约要占会议总成本的四份之一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已经成功的建立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基本上实现了共同对外的边…  相似文献   

5.
16世纪以后锡伯族使用双语概述贺忠德(锡伯族)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锡伯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近几年史学界研究成果表明,锡伯族是在同周围各民族的长期交往中,经过民族分化和融合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现在的锡伯族的。锡伯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完善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机制。为了在实践中达到这一目际,需要深入研究国家本身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并且准确把握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探讨。 国家这种有组织有系统的强制机关乃是一定社会的集中的衷现形式,或者说,国家是以集中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社会。 国家是怎样刘社会进行集中的呢?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72页)的观点,国家对社会的集中,主要是“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538—539页)。这个共同规则具有法律的威力,要求人们普遍服从。社会通过国家的集中或概括,便形成一种有规则的宏观结构和一定的社会秩序,从而达到维护统治阶级成员的共同利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论两汉对羌民族政策与东汉羌族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两汉对羌民族政策与东汉羌族起义高荣羌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卜辞中就有很多的记载。我国许多古籍把羌族与华夏族并列,甚至认为二者同源异流。两汉时期,随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以后,以河湟为中心的羌族...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民族矛盾日趋激化、我们国内正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普遍原则民族问题是不同民族和民族集团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各种矛盾。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以何种方式来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规定统一的模式,不过,马克思主义主张,在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  相似文献   

9.
宝民 《松州学刊》2000,(4):51-53
语言是人类交往的重要工具。保护和使用民族语言是我国宪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对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国家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地区的强弱,没有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就没有全国的发展繁荣。要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如期实现跨世纪强国富民的宏伟目标,没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办不到的。  相似文献   

10.
用邓小平同志理论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周銮书列宁说过一句重要的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做什么》第一章第四节)在今天,如果我们没有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就不会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回顾历史、观察现实,一个...  相似文献   

11.
林瑞萍 《南方论刊》2007,(4):110-110,96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标准(实验稿)第17页,语文出版社。》)新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善于交往,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进程中,语言的交际工具性和人文社会性这两个基本特性的权重正在发展变化。语言的人文社会性逐渐衰弱,而语言的交际工具性需求则在显著上升、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巳经成为各民族人民发展的必要条件。新疆的双语教育,一方面保障各少数民族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一方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既体现了民族平等、语言平等的原则,又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领导就是服务──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一点体会何苑“领导就是服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21页。以下凡引该书,只注页码)这个科学论断,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来的。它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1、“领导就是服务”深刻揭示了...  相似文献   

14.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的社会变革。伟大的社会变革,必然“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0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人的精神支柱和道德核心的新人生观,究竟是什么样子呢?在众说纷纭中,略述已见。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工具。没有语言,人们之间进行交往是很困难的。据《圣经》记载,开天辟地,人类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但上帝看到人类是如此地聪明,充满智慧,害怕人类联合起来的力量大于上帝。于是,上帝使用魔法,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之交往起来要费一番周折。人类为了发展,改造世界,需要相互交流知识经验,首先就要克服语言障碍。于是,就有了外语这门基础学科,出现了专门学习、研究外语的人才。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习外语,语言环境是极其重要的。96年7月我校95级外贸俄语班赴俄罗斯进行语言实践。我们有幸作为带队教师前往…  相似文献   

16.
全面调整基本建设经济关系,必须制定基本建设法马克思曾经告诉我们,“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292页)。并且说,“需要往往直接来自生产或以生产为基础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87页)我国的每项经济法规,都是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的,基本建设法也是如此。建国三十二年来,我国曾制定过大量的基本建设法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历代王朝都建立了处理民族事务的专门机构 ,也各自采取了一些处理民族事务的具体措施 ,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稳定了边疆 ,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问题的论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范昆  周立方 《理论界》2004,2(5):36-37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剥削问题的论述@孟范昆$江西师范大学!教授 @周立方$上海旅游文艺专科学校!讲师 [1]《马恩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3页 [2]《马恩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1页 [3][8]《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63、277页 [4]《马恩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5][6]《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杜1995年,第492、524页 [7]《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925-926页…  相似文献   

19.
一、坚持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长期以来,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在总体上说是计划经济,是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而能够“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的经济(《马恩选集》第三卷,第313、319页),这点是几乎没有什么争论的。但是,对于社会主义经济是否还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经济,具有商品经济的若干本质属性,认识就有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吸收,互相依存、融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贯穿在古代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动脉,昭示着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拟就我国多民族融合问题作初步探讨。一、民族团合基本方式:经济、文化交往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往十分频繁。在夷夏各族并立时期,文化水平较高的“诸夏”与文化水平较低的“诸夷”犬牙交错,此出被人,通过五相争斗与和平交往而逐渐融合。尤其是居住在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