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10月25日,沦为日本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的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台湾光复后,岛上作为日本殖民统治重要暴力工具的近17万日军成了俘虏。众多日俘的处理直接关系着台湾接收与重建工作的成败,台湾行政当局为此展开了日俘的集中与管理、利用日俘从事复旧工作并对其实施精神教育、日俘的遣返一系列复杂而颇有成效的工作。截至1946年4月,日俘全部被遣返回国。光复后台湾日俘的处理虽然并不完全尽如人意,但其成绩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2.
甲午战争后,我国台湾被日本占领,沦为殖民地。1895年至1945年,在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过程中,政治上实行总督专制,辅以警察制度、保甲制度等高压控制,对台湾人民实行残酷镇压和奴役;经济上实行"日台经济一体化",将台湾经济控制在日本手中,使之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文化上强制推行差别教育和同化政策,企图使台湾人民成为日本的顺民。日本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对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遗留下了若干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状况与"殖民地近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思涵 《东南学术》2006,(2):115-127
自1895年日本将台湾纳入殖民体系下至1945年台湾光复的50年中,台湾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变化和矛盾.而在此期间,台湾亦逐渐呈现出近代化的特征.本文借助"殖民地近代性"的概念,从文化转变、教育政策、原住民生活、殖民地建设等方面来看待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社会一隅,尝试发现后殖民理论在民间社会运用的可能性,提示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除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二元对立之外的另一种叙述方式,并注意到殖民地社会的复杂性,同时提示与试图纠正一些对殖民地经验的误用.  相似文献   

4.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在国民党的宣传下,"孙中山"成为国民党与国家的政治象征.为了战后收复台湾、获得民心,国民党强化孙中山与收复台湾之间的逻辑联系,强调用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而日据时期台湾民众对孙中山的景仰,为光复后国民党在台推广孙中山崇拜奠定了基础.光复后,国民党沿用大陆的宣传方式,全面推广孙中山崇拜,使其成为尽人皆知的国家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一体化进程.但是,国民党在台对国父遗教的宣传与大陆同出一辙,流于形式,因此,并未能完全获得统治合法性,因民生问题而引发"二二八"事件,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孙中山崇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我国东北达十四年之久。在整个东北沦陷期间,东北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当时东北已沦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加之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这便决定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必然是长期的,只能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既有斗争高潮阶段,也会出现暂时的低潮。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伪满傀儡政权被更紧地绑在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台湾现代史里最沉重的篇章是与日本的殖民统治纠缠在一起的。自1895年日本将台湾纳入殖民体系下至1945年台湾光复的50年又4个月中,台湾社会确实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认同等多重变化和矛盾冲突,在此期间,台湾亦逐渐呈现出诸多现代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关系密切。中国的汉唐文化曾对“大和民族”的开化、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步入近代,日本民族经过“明治维新”以后,异军突起,日益强盛。而中国则蹒跚不前,反而落后并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侵略对象。从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的台湾起,至1945年中国抗日胜利止,其间,由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蚕食,中日之间的小规模冲突和  相似文献   

8.
日据时期(1895--1945)的台湾佛教,是由台湾固有的中国传统佛教和在家佛教斋教以及日本殖民者传入的日本佛教三大部分组成.日据初期,日本佛教随着日本殖民者的占据台湾,先后有六宗七派进入台湾,进行零散地"宗教殖民";台湾固有的中国传统佛教则因政权的转变而聚集了相当多的信众,初步形成了五大法脉;斋教因其通俗性而受大众欢迎,在这时得到了很大地发展.日据中期,日本佛教布教师虽大量来台,但并未改变台湾佛教信仰的本质信仰;台湾传统佛教在夹缝中得到空前发展,奠定了其在台湾佛教中的主体地位;斋教则因日本殖民统治的严厉打击,有所削弱.日据末期,由于日本殖民者实行了"皇民化运动",以皇道为尊,台湾佛教无论是台湾传统佛教还是斋教抑或是日本佛教,都遭到了毁灭性地打击.  相似文献   

9.
《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经济命脉也被日本所控制。日据时期的台湾农业,确实得到了发展:米糖为主的农作物产量增长迅速、农业生产由单一体系向多角化发展。日据时期的台湾农业发展虽然有殖民色彩,但相对集约型的农业模式对人多地少的大陆农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许寿裳为中心,利用近年来海峡两岸出版的许寿裳日记、书信、文稿、档案等第一手资料,重点考察在1945年前后许寿裳对日本的认识及其所作所为。文章认为,许寿裳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日派"学者,不论是抗日战争期间还是抗战胜利后在台湾重建中华文化的时候,他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及其对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始终充满着强烈的民族义愤,同时他又是一个具有广阔视野的爱国知识分子,提出在台湾重建中华文化的同时还要注意接收日本留下的学术研究成果。许寿裳的认识并不是他个人的思考,而是代表当时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包括"知日派"学者的共同看法,部分呈现了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1.
1945年二战结束,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之有关规定,中国收回台湾及澎湖列岛等日据领土。8月29日,国民政府明令设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特任陈仪为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9月1日在重庆成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及警备总司令临时办事处,10月25日,陈仪在台北举行受降典礼,沦陷50年的台湾到此正式归复我国版图,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也在台北成立,宣告台湾省光复。台湾光复后在建省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现实的;国内的、国际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其省制在权力机构、行政区划等方面既是清制的历…  相似文献   

12.
黄新宪 《东南学术》2004,(4):143-148
日据时期的台湾籍民教育,是日据当局为福建、广东等地的台湾籍民举办的教育,是一种旨在使第二代籍民成为忠君爱国之日本臣民的教育,是日本在台湾实施殖民地教育的延伸.但是,这一目的最终并未达到.  相似文献   

1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19日,苏军空降部队解放了日伪统治东北的政治中心——长春。 日伪法西斯统治的时代是结束了,但长春人民历经苦难和煎熬,翘首盼望的和平并没有到来。随着东北大地的光复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蒋介石背信弃义,又发动了新的一轮内  相似文献   

14.
1945年后,美国军事占领琉球、钓鱼岛,依据《旧金山和约》,单独对琉球实行托管,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权益。退据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对美国准备将琉球交给日本管辖,未敢公开抗议。1970年,围绕东海大陆架的划界及石油勘探、钓鱼岛主权争端,蒋介石政权与美国、日本发生争执,动员台湾民众,反对美日的私相授受,维护钓鱼岛的主权和实际使用权,引发了全球华人的保钓运动。  相似文献   

15.
黄平 《东南学术》2004,(4):136-142
本文分析了日据台湾时期,日本殖民者对台湾实行的文化同化政策;以及台湾地区的广大民众针对日本殖民者的文化同化而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分析了这种文化斗争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台湾人民所坚持的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由于相近的地理与人文的条件,两岸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明清之际即初具规模,至清中叶达到高潮,1895年后,由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闽台之间虽仍有交流,但已日趋衰微了,直至1945年台湾光复后,闽台交流才得以恢复与发展.本文拟据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有关档案,对战后闽台交流的恢复与发展作一简述. 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为恢复战后经济,促进两岸建设,闽台交流揭开了新的一页,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论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侵占台湾,但中国人民从未承认这个不平等条约。收复包括台湾在内的失地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否定《马关条约》对中国政府的约束力,将对日清算追溯到1895年,坚决反对战后国际共管台湾,驳斥美国部分人士染指台湾的设想。中日间军事实力的差距决定了国民政府难以派军队攻克台湾,如何收复台湾考验着蒋介石的政治智慧。在开罗会议中,蒋介石促成美、英支持中国在日本战败后收回台湾,而台湾的军事由占领军负责。日本突然宣布投降打乱了美军占领台湾的计划。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中国政府恢复对其行使主权,不但以“盟军代表”身份接收台湾军事,更是以中华民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接收台湾行政。“中国代表盟军占领台湾论”完全是对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策略的无知。  相似文献   

18.
周文顺 《学术研究》2000,26(7):88-95
台湾诸割时期系指“荷据时期”、“明郑时期”、“日据时期”,三代台湾经济,均呈鲜明大陆倾向。荷兰殖民者、郑氏政权顺应台湾经济之性格,竭力吸纳大陆人力资源,引进大陆生产工具,输入大陆生产技术,推动台陆商业贸易,并藉此取得重大发展。日本殖民者欲“移花接木”,强行牵拉台湾经济以摆脱大陆、粘接日本经济,但是,台陆之间出现以“反弹”为特征的“橡皮筋效应”,。台湾经济之大陆性格终未改变。  相似文献   

19.
明清之际台湾移民社会形成过程中,各种戏剧纷纷传入台湾.雷海青作为戏神信仰的习俗随之出现.日据时期,台湾的社会变迁使戏神信仰被泛化为民间的一般神祗.光复后五十多年里,闽台戏神信仰活动交流不断频繁,其信仰现象颇受学界关注.文章对近世台湾社会变迁基础上的戏神雷海青信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杨晓 《学术研究》2001,18(10):114-119
本文通过大量日占时期台湾殖民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对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总督府确立殖民教育方针的过程,殖民教育方针的内涵与实质,以及殖民教育方针实施对台湾人民的精神奴役所造成的历史及现实危害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从文化的视角揭露了殖民文化对殖民地人民的精神伤害和历史的歪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