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0年日韩合并前后,许多朝鲜革命者流亡海外,从事反日民族独立运动。他们在延边地区的反日斗争,曾将朝鲜民族反日独立运动推向最高潮。这种局面的出现,同中国当局的同情和庇护是分不开的。中国当局曾设法抵制了日方的出兵威胁,抵制了日本企图利用中国军警取缔或日中共同取缔朝鲜独立运动的种种阴谋,为朝鲜民族的独立运动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中国当局的这种同情与庇护也是必然的,因为朝鲜独立运动团体的反日斗争与中国反对日本向商埠地外杂居区域侵略扩张的斗争的立场和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朝鲜丧失国权,东北境内朝鲜族居住地区的私立学校蓬勃兴起.这些私立学校不仅传播新式教育的理念和内容,也担负起反日民族独立运动的政治使命.因此,在其发展历程中显现出一系列自身的特殊性,并曾在东北朝鲜族发展历史中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1905年11月日本逼迫朝鲜王朝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开始变朝鲜为自己的"保护国"和独占殖民地,从此,朝鲜反日民族运动逐步扩展到国外朝鲜移民社会.20世纪初,在朝鲜国外移民中,人口较多、反日民族运动较为活跃的地方是中国东北和俄国沿海州地区.沿海州朝鲜移民的反日运动在朝鲜反日民族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朝鲜民族初期共产主义运动史上起到了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4.
日俄战争后 ,日本侵占朝鲜 ,大量朝鲜人涌入俄沿海州。时任沿黑龙州总督云殿贝尔格尔是“黄祸论”主唱者 ,对朝鲜人推行限制和驱逐政策 ,对朝鲜人的反日运动也采取禁止政策。1911- 1917年 ,在俄沿海州的朝鲜人剧增 ,他们为沿黑龙州的农业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一时期的沿黑龙州总督康士坦丁积极解决朝鲜人的户籍问题 ,采取保护措施 ,允许建立新韩村。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俄驱逐反日人士 ,解散朝鲜反日团体 ,在俄朝鲜人反日运动处于低潮  相似文献   

5.
三一运动是朝鲜近现代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反日救国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性的反日独立运动。在这场运动中,除极少数亲日卖国贼外,广大学生、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市民、职员、商人等全体朝鲜人民都广泛地动员起来,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年轻的朝鲜工人阶级尽管刚刚形成,数量很少,尚未具有自己全国性的统一组织,但一开始就积极投入运动,充分发挥了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从而在朝鲜民族解放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本文拟从三个方面考察三一运动时期朝鲜工人阶级的状况及其在运动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后,为确立自己的殖民统治基础,实行宪兵警察的"武断统治",剥夺了朝鲜人民的一切政治权力和自由,空前残酷地掠夺着朝鲜,肆意摧残朝鲜民族文化.朝鲜"三、一"运动是自发的,它并不是由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领导的,亦不是"宗教运动",而是朝鲜人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民族起义,是一场全民性的自发的反日大起义.  相似文献   

7.
近来韩国对于中国现代文学越来越关心,并且研究者也越来越多。许多中国文学研究者认为如果不了解鲁迅就不能了解中国现代文学,所以开始注重对鲁迅和他的作品及文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 一、朝鲜朝对鲁迅作品的介绍情况 1910年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强占朝鲜之后,中国就成为朝鲜独立运动的根据地。那时在中国活动的朝鲜独立运动的爱国志士、文学青年开始向朝鲜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根据《鲁迅日记》记载,曾经跟鲁迅交往的朝鲜人士有李又观、金九经、柳树人等”。大约1925年以后,鲁迅受到了朝鲜朝的许多作家和文学青年的敬仰和爱戴,而且当时的鲁迅作品的朝文译本也已被一般读者所接受。 鲁迅作品中最先被译过来的是他的白话处女作《狂人日记》,译者为刘树人,1926年刊登在《东光》杂志上。《故乡》由李陆史在1936年翻译,刊登在《朝光》杂志上。以后又收入他的诗集《青葡萄》中。《阿Q正传》、《伤逝》、《头发的故事》等也先后被翻译介绍到朝鲜。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中韩两国山水毗连、唇齿相依,近代以来两国都是遭受列强欺凌的国家,都在为自己的民族独立进行不屈的抗争,共同的命运把两国人民紧紧地连结在一起。因此,韩国独立运动从一开始便得到中国朝野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韩两国人民的反日斗争完全融为一体,给在困境中苦斗了数十年的韩国独立运动带来了转机,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限于篇幅,本文将讨论的主旨放在中国国民政府对在华韩国独立运动的援助上,并揭示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局势和军事斗争的变化对韩国独立运动的影响。一、帮助韩国临时政府安…  相似文献   

9.
1910年,朝鲜被日本强制“合并”沦为其殖民地,朝鲜爱国志士被迫来到中国东北地区继续坚持抗日独立运动.20世纪30年代,东北的朝鲜民族抗日革命者大都自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他们肩负着直接投入中国革命和积极准备、努力促进朝鲜革命的“双重使命”,与东北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进行着长期的抗日武装斗争.朝鲜民族共产主义者以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在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段历史是中国东北抗日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朝鲜抗日民族独立解放斗争史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是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因此,对于这段历史两国史学界应该采用“一史两用、历史共享”的观点去研究.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韩国独立运动在中国境内勃兴,创办刊物为其主要斗争形式之一。本文通过对《震坛》周刊的分析,阐发孙中山领导的中国革命与韩国独立运动的互动关系,从更为广阔的层面,揭示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演进。  相似文献   

11.
抗战时期,中国国民政府出于扶弱济贫的道义和联合东方弱小民族共御强敌的需要,对韩国独立运动给予了深切同情和大力支.持.力促独立运动各派之间的团结。但是,由于国民政府援韩政策的运用失当以及国民党内部的宗派纷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援韩的效果,使得国统区韩国反日独立力量未能实现真正的团结统一。  相似文献   

12.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存环境极其险恶,但作为一个有着远大理想与政治抱负的现代政党十分重视对日本战俘的教育、改造工作,把它看作是建立广泛的国际反日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日本战俘经过教育感化,最终转变了其顽固的反华立场,积极投身到中国的抗日事业中去,为抗战的最后胜利贡献了应有的力量.战后回到国内的不少人则积极从事中日友好工作.为两国邦交正常化和友好关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近现代中国,政党不仅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核心中介组织,还是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连结者。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又是民族国家的缔造者。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百年建构史。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独立运动时期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号召,建立起强有力的政党组织体系,领导中华民族建立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国家建构时期将党的组织体系和意识形态共同嵌入国家的制度结构中,逐渐完成了新中国的国家政权和民族认同的双重建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体系的建设,来引领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巍巍峰高,鸭绿江绵绵流长,白山绿水哺育出许多光照千秋的优秀儿女。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山水相连的中朝两国人民,留下了不少休戚相关、甘苦与共的佳话。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反对共同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的严酷斗争中,中国人民的优秀青年张蔚华一家与当时在中国东北地区从事反日斗争的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一家结下深厚友谊,张蔚华同志与金日成同志并肩战斗,情同手足,最后为保卫金日成同志和抗日游击队贡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为中朝两国友谊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为中心,韩国独立运动主要团体、政党也在中国广东地区展开了独立运动。韩国独立运动的志士千里迢迢来到广州,自觉地把韩国独立运动的伟大事业与中国革命联系在一起,积极投身于中国民主革命的洪流中。韩国独立运动团体、政党在广东的活动,以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为中心,不仅为韩国独立革命培养了大批政治和军事人才,也使广东地区成为韩国独立运动的人才培养基地和中国华南地区独立运动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企图占领东北进而灭亡中国的罪恶阴谋,中共满洲省委明确提出无论在工运、农运、兵运、学运和市民群众运动中,都把反日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的东北青年运动通过发动青年学生开展反日爱国斗争,挫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谋取东北路权的阴谋,最终,促成"反帝大同盟"的成立.为"九·一八"事变后中共迅速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全民抗日,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征台、侵琉、征韩的侵略活动一步步扩大和加深,李鸿章对日本"为中国患"的认识也日益深刻,开始从中国地缘安全的切近关系审视朝鲜问题,酝酿实施将中国传统的"以夷制夷"策略和近代"均势政策"相结合的新的对朝政策。从劝导到主持朝鲜与美国立约通商,李鸿章意在把列强势力引入朝鲜而令其彼此牵制,以杜绝日本势力的进一步扩张,确保晚清中国在朝鲜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简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国籍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吞并朝鲜以后,为了扩大其在东北的权益,有意制造了朝鲜人的双重国籍,导致了在东北朝鲜人国籍问题上与中国的对立与冲突。纵观“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国籍政策,可以得知,直到伪满洲国成立为止,日本都没有在朝鲜真正实施“日本国籍法”,也没有允许朝鲜人归化。这意味着朝鲜人不具备国际公法上的日本“国籍”。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国籍政策,严重地违背了近代国民国家普遍公认的移民可基于个人意愿自由选择国籍的原则,其根本目的在于企图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  相似文献   

19.
邱若宏 《天府新论》2005,4(6):88-90
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日本统治阶级一贯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并把中国和朝鲜作为它侵略的主要对象。随着国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的激化,日本这种侵略扩张野心日益膨胀。而欧美列强从自身利益出发,助纣为虐,为日本军国主义进攻朝鲜和中国提供了奥援。  相似文献   

20.
中日两国朝鲜人社会形成于20世纪10~20年代。其后,移居到中国东北的朝鲜人广开水田,并营造了典型的农村型社会,其阶级属性仍属农民阶级;移居到日本的朝鲜人,则被纳入到日本各地的近代化工业体系中,成为城市雇佣工人,形成了典型的都市型社会。当今中国朝鲜族和在日朝鲜人社会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可以在两个社会的形成过程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