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追踪端午节的两个最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吃粽子和赛龙舟发展渊源,对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以正本清源。屈原以自己的肉体悲剧书写了气势恢宏的士大夫爱国诗篇,祭祀屈原之死的文化意义是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应该将自上而下政府推动型文化传承和自下而上的民间草根性文化认同有机结合,发挥两种机制双向功能,使民众自主加深对地方文化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只有适应转型、根植民众、强调认同,才能使民俗文化真正得以复兴。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留存,屈原情结深刻地影响着两汉文人的人格持征和创作心理。穷困,包括政治穷困、心理穷困以及文人个体命运的不幸,是屈原情结在两汉文人四百余年的心理历程中得以型塑并传承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民间创作并流传的屈原传说具有内容丰富性、形象平民化和浓厚的理想化色彩的特点 ,这些传说凝聚了湖湘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评价。有关屈原的传说是在湖湘特点的民俗活动中传承并扩布的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悲剧意识与楚文化有着内在的联系。结合屈原的生平事迹及诗赋文本,笔者拟从地理文化、民俗文化、学术文化等三个层面对这一问题加以初步探讨。我们认为:地理文化是屈原悲剧意识滋生的土壤;民俗文化是屈原悲剧意识萌芽的氛围;学术文化是屈原悲剧意识成长的养料。  相似文献   

5.
屈原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和爱国情感,有较强的现实基础,合乎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出土文献表明,开创了荆楚文化的楚人富有开放创新的民族意识,屈原时期的楚国依然具有一统中国的实力。屈原对故土邦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传统爱国思想的源头。  相似文献   

6.
端午节这个民俗节庆因与屈原的关系而开始参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文化传统的传承。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从屈原到老舍,形成了一条绵绵不绝的人文精神传承的大波。屈原与老舍都是以深切的人文关怀而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知识分子的。而老舍可以说要相当程度上传承与发展了屈原的人文精神。这主要体现在哀民生之多艰的生存关怀、重铸民族灵魂的精神关怀以及探究人类本性的永恒关怀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屈原的诗歌是荆楚部族文化的结晶,是在荆楚部族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文化硕果。荆楚文化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文化,它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如何,它对屈原创作的影响如何?这些问题虽然有人作过探讨,但没有得出比较满意的结论。本文试图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近三十年来考古发现的材料,也结合屈原创作的内容、形式、风格特色等,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屈原及其创作是给予辛弃疾的词创作以最为有力的影响的作家作品之一。稼轩词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执著的儒家进取精神 ,以沉郁为基调的豪放风格 ,浓重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等 ,都受到屈原及其骚赋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端午习俗与纪念屈原有关的说法最早见于东汉,已有一千多年。在屈原故乡湖北宜昌市秭归一带,有关屈原的口头传说更是脍炙人口,世代传承不息,现在已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之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我们应当珍惜端午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让划龙船、吃粽子、纪念屈原和做好公共卫生以祛病消灾等习俗世代相传,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0.
影视这种具有文化传播性质的媒介,在其诞生之际,就注定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服务.民俗文化倾注于民众的思维意识并且根深蒂固,使得影视的创造者天生具备深刻的民俗文化意识.而影视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视听属性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地为民俗文化的展现提供了完美的场所.因此,影视的记录性质和传播性质让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使世界更加趋向于普世价值观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从诗歌本身来看,《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一组祭祀乐歌,是屈原继承和发展南方民歌的艺术结晶。《九歌》同苗族古代民歌有着紧密的联系,苗族古代民歌及苗觋神辞就是《九歌》的一部分原型,《九歌》明显留有苗族古代民歌的痕迹并与苗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九龄晚年被贬荆州,既是其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亦为其创作的转折点。虽"惟文史自娱",有孟浩然、裴迪、李泌等与之诗酒唱和,但毕竟为放逐之臣,身历楚境,直接感受到荆楚文化氛围,深受屈原的影响是其必然。综观张九龄的作品,其中充满了一种达观、超然的精神,这与他少年聪慧,潜心学植,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九龄风度"是"并庄屈之以为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屈原在中国文人的心中是一个极具悲剧内涵的文化符号,通过阐述屈原人生的三大悲剧内容,从政治、文化、主体三个角度来探讨屈原悲剧人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元散曲中,涉及陶渊明和屈原的作品很多,但与前代相比,其中所体现出的对二人的评价则大不相同。对陶渊明无一例外地褒奖有嘉,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明智、高洁、旷达、淡泊的智者和隐士,一位率性、潇洒、豁达、闲适的饮者和诗人;而对屈原,在承认他文才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对于他的思想和行为所投以的质疑、否定,甚至是讥讽的态度,从而形成“扬陶抑屈”的特殊倾向。这一价值重估不仅与元代文人地位低下的社会环境和科举制度废除的政治制度有关,而且与元代士子的处世之道有关。他们把积极入世的屈原视为“仕”一极的代表,把退隐山林的陶渊明视为“隐”一极的典范,在仕与隐的价值取向中更显示了他们抛开“兼济天下”而走“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5.
楚文化的特点是"巫"。屈原是历史上楚文化的代表和传承者,近现代湘西文化作为巫楚文化的孑遗,成为沈从文创作的源头活水。沈从文和屈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承传了楚文化,使楚文化成为不同时代人们表达文学理想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屈原应该名原字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载"屈原者,名平"。此后,不少《楚辞》大家都将它与"正则"、"灵均"的解释相对应,致使屈原名平字原的说法相沿已久。笔者从十条主要材料的梳理入手,疑"屈原者,名平"中的"名"为"字"之误,屈原就叫屈原,平应该是他的字。  相似文献   

17.
屈原诗学与湖湘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诗学领域,把长江文明引入中华文明发展的总进程中的首功是屈原。屈原丰富、改造、拓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结构中诗的神经。屈原对江南湖湘间的诗性文明的开拓,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重华情结”与“求女异行”:追求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融合梦;“九歌”世界:开拓民间智慧进入文人传统的巨大潜能;南音真传:地域文化对于审美形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两千多年来,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笔下有着不同的屈原形象。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传统的屈原形象发生深刻的裂变,屈原被分别描写为一个纵横家、巫官、有洁癖的殉情者、法家诗人,还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屈原形象的接受史既反映了接受者的个人心史,也折射出历史群体的政治及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