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的人文主义主体论追求“本体论的纯洁性”,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及机器之间划上了一条界线,新技术的发展造就的后人类时代却使这条界线变得模糊起来,并质疑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普世价值体系,后人类主义从技术与身体的界面这个角度出发探讨主体哲学问题,表明关于人的本质的建构性,预示着“人”的终结,这既是对传统人文主义的批判,也可能成为其精髓的补充,是后人类主义最直接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道家观念具有的宇宙本体智慧根源于人类作为主体存在的根本性的生存困境和心理矛盾。主体一从自然中分离,就体验和意识到自由和孤独的共生,并随之展开主体心理矛盾的运动过程。老庄的道家思想正是试图解决人类这一心理矛盾的最早的哲学尝试。与“道”同一,与自然同一的倾向并不与人类的主体性相背离,而恰是主体性内在矛盾的必然性和丰富性的表现。道家智慧的价值在于它揭示了主体对人性统一的永恒需求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是否可为法律主体的问题,关涉民事主体制度的调整,也为解决人工智能所引发的具体法律问题提供不同思路,对此进行探讨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既有“人工智能”的各种解读以及“智能”“人工”的分析可知,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使机器或其他人工系统完成需要人类智能的特定任务。在民法上,自然人成为民法上的“人”是基于人类作为一种理性存在的伦理考量;而作为实证法概念,法人是法律构造物,其成为权利主体则主要源于社会经济现实的需要。与自然人相比,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理性的特征,但并未达到成为理性主体的程度,未来的强人工智能存在成为理性主体之可能。当然,是否具有理性并非决定人工智能可否为法律主体的唯一因素,权利义务的可归属性是主体的基本要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自主性逐渐增强,未来可基于现实需求从侵权责任主体开始,承认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从客观上、全局上,系统而科学地揭示了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规律。它强调提高实践主体的素质;强调从实际出发,确立了主客体关系的出发点;确立了解决人民日益晕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矛盾的实践目的;显示了实践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及效用性特点,其“初级阶段”和“三步走”的思想显示了把握实践规律的宏观战略性和有机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在探讨人文主义与宗教,人文主义与审美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说明人文主义必须内在于人的生活。但这种内在不能只停留在“幸福”的问题上,它必须向超越的精神层面升进,而这之所以成为可能,皆依赖于人的生命中的道德主体。最后以人文主义与人格修养收结,说明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实践学问,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6.
胡晔 《天府新论》1997,(2):17-19,23
财务是客观的经济范畴,如不论其主体,必然在经济运行中迷失方向,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这就如同谈会计不论其主体,会造成会计范围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一样。人们虽未对财务主体作广泛讨论,但亦有专门论述。如认为财务主体是“具有独立资金,进行独立财务活动,实行独立财务决算的单位;”’认为财务主体是“财务分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参与者,因它的存在而决定着财务分配的范围、规模、方式方法及财务分配关系的基本性质。””’有些学者虽未专门探讨财务主体,但在对财务本质的研究中蕴含着对其的认识,如资金运动论者认为财务是“企…  相似文献   

7.
胡敏中 《学术研究》2002,42(3):13-16
创新主体是从事创新活动并能获得创新成果的人。创新主体虽然也是具体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具有个体的生物学特性,但从本质上说,创新主体能突破有限的个体存在,而获得类的特性,这种类特性是创新主体的全面本质的显现,也是创新主体全面发展的体现。创新主体真正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他们真正组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也即真正组合了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8.
近代“救亡”主题转变为“启蒙”的文化策略,小说被作为改良民智的渠道,而被利用的小说却在客观上提高了地位,刷新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观念;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尤其是西方小说的译介。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小说的繁荣,拓宽了对小说文体的认识;以报刊、出版业为载体,以稿酬制度为推动,小说在通俗化和平民化的道路上,实现了其商品化。中国小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而主体的这种自觉意识成为中国传统小说观念迈向现代化的直接力量。  相似文献   

9.
业报轮回主体在印度佛教发展中经历了由“业”的承受者转移到“补特伽罗”,由“胜义补特伽罗”转移到“阿赖耶识”的发展路径;业报轮回主体理论在中国佛教的引入与发展是由慧远完成的,创立了业报轮回主体的“灵者”说,后来被昙鸾、道绰和善导运用于“往生”这一净土理论特质,对“灵者”作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获得“阿毗跋致”的安置,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佛教中的业报轮回思想;本文从业报轮回主体理论在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的不同发展,进而指出中印佛教在神灵观、轮回主体产生与发展路径等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学经典文献,它以道德本体作为始基,以道德主体作为核心,阐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会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则和行为规范;它所包含的道德本体论、道德主体论、德性伦理政治论、德性宇宙论思想,集中展现了儒家包容性的人文主义精神;它所高扬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当今人类重建道德心理基础、恢复信赖社群与和谐宇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儒学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通过汲取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有益因素,促使儒学走向现代、走向世界的文化思潮。它所形构的理论是与胡适等的科学主义相对应的儒家式的人文主义。“忧患意识”是这股思潮的出发点,“返本开新”是其建立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再度复兴儒学是其直接的目标。“儒家主位主义”、“道德的中心主义”、“内在的生命主义”、“即理性而超理性主义”是这股思潮的总特征。不过,由于新儒家人数众多,其学又各有极致,因而这些特征在不同学者那里具有不同的展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数字通讯技术、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和人工(超)智能等新兴科技的影响日趋深入,我们已不可避免地处身于后人类时代/AI时代的境遇之中,自古以来以人为主体与主题的文学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人的文学被机器人文学全面取代的"人的文学的终结"还远未到来,但潜在的文学终结的趋势在吁请着我们对于人的文学的坚守。虽然在后人类时代/AI时代,人文主义将不可逆转地走向后人文主义,但后人文主义既不是反人文主义,也不是人文主义的终结,它标示的是"人"的观念的重要转变,是对于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定位和人类文化秩序的新的建构。在这样的新的"后学"语境中,文学研究仍将以开放、包容的理论姿态去观照与人的存在相关的文学艺术及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3.
写作是人类精神生产的特殊形式,人类心灵世界的高级智慧。写作学科的基本话语体系是立足于写作的基本特性而确立的。写作学是一种关于“人”的学问,一门关于人类精神生产的主体建构原理的学科。人本主义写作学的基本研究对象是写作主体的发生成长规律及其历时性建构原理。  相似文献   

14.
个体价值体系和社会价值体系相互作用形成的“超循环”主导着社会生活,构成了文化;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也就是价值体系的高度,文化建设的困难就在于人们难以突破现有价值体系的“超循环”过程的约束;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是分别由两种价值体系所主导的“超循环”,两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较量;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归根到底就是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渗透,并强化其价值体系的“超循环”;中国共产党人若要战胜西方国家“和平演变”阴谋,关键就在于能否自觉运用执政权力来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使之形成稳定的“超循环”。  相似文献   

15.
红色理性是一整套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论和原则,其核心内涵即“暴力革命论”,深层内涵是以全人类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它与政治理性和人文理性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区别与联系,对革命战争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使作家的文学价值取向趋向一元,而且极大地制导着创作主体的思维意识,使之呈现出特有的思维模式。剖析红色理性对创作主体思维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开掘革命战争文学的创作规律,为革命战争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蒋显荣 《理论界》2009,(2):106-107
非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在谁是世界的主体问题上针锋相对,非人类中心主义把环境污染的责任引咎到人的主体地位上来,而不是主体的行为上来,以致人类中心主义理不直,气不壮.人类主体地位是自然历史形成的,它还在进一步加强.它不应背负骂名,反而应该鼓励主体的开拓性,彰显人的本质力量.但主体(人)行为对环境问题负有绝对责任,解决环境问题应从主体行为上而不是从主体地位上来寻找办法.环境问题是技术发展的副产品,体制是纵容还是制约这个副产品的关键."生态泛腐败"问题是我国生态体制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问题可以通过环境保护的制度和科技的发展得到解决,而不是靠否认人的主体地位、压抑人的本质力量去解决.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思想建构中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主体和资本“主体”的基本框架,但马克思并未专门探讨个人主体。卢卡奇以历史主义和总体性的方法探讨了无产阶级克服物化的可能,从而强调了革命主体的生成问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阐发了在计算理性的统治下彻底的物化和革命主体的消解;阿尔都塞以结构主义方法批判了历史主义的一元决定,强调历史的多元决定以及无主体的过程,并将个人主体视作意识形态的部件。阿尔都塞将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放置于偶然性之上,这对此后的法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晚年福柯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若干代表,则从对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以及日常生活分析入手,探讨个人主体的责任与义务问题,从而实现了一种伦理学转向。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主体和客观规律的分析框架,结合时代最新发展来理解主体问题。  相似文献   

18.
明确哲学的学科性质是哲学发展和哲学教学的首要条件。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思维的科学,是对人类的意识、认识加以反思、批判而形成的学科;它传授知识,但更重要的是优化人的主体素质,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它探索真理,而本身不直接就是真理;它指导具体学科,而不是代替它们;它时时处处围绕着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来探讨世界观,形成以此为基础的世界观,而不是总结和概括所谓的关于整个世界的知识;它以特殊的方式解决人生和伦理问题,廓清人们的“思想问题”;它以独特的方式联系、批判现实和实际,理性地为实际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思想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一次营救,力图使其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马克思哲学中就包含着深刻的主体间性的意蕴。它从生活世界出发,勾勒出人的实践性与关系性的双重本质,并力图从对人的“异化”的批判出发对人的生活世界进行重构,最终通过“人类解放”,真正彰显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以现代新儒家的探讨为基点,通过人文主义在西方的限制与不足的分疏指出打开道德的主体之门为成立人文主义的唯一进路,而中国文化正可以成就这一进路,它可以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摄的系统,领导文化生命前进的最高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文主义与幸福的问题,以说明人文主义应如何关照人的物质性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