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政府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地不断紧跟信息技术新技术发展趋势,在强化政务活动数据、算力、算法、场景的要素融合方面不断做出新的探索,呈现出数据赋能条件下政务活动的全流程、全领域信息化,政务服务呈现出更简洁、更精细、更精准的发展新动向。但在看到数字政府建设已取得的成果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数字政府建设顶层设计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与底层技术和理念逻辑之间日趋密切的关系,探索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自下而上底层逻辑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具体而言,要以数据表征同构性研究为基础,探寻行政管理流程的数字化过程、数据表征的同构性特征和数据治理的同构处理机制,夯实数字政府信息化建设根基;以算法规制耦合性研究为重点,了解算法规制的作用原理、算法治理的耦合性特征和算法治理的运行机理,明确数字治理建设原理;以算力增长同步性研究为目标,通过提升算力来提高数据表征程度、算法治理效率和数据挖掘深度,明晰数字技术发展导向性;以数字孪生互构性研究为目标,了解数字场景的特征、数字孪生政府的运行机理和数字孪生政府的再入性意义,凸显数字场景的再入机制。  相似文献   

2.
罗荣 《领导科学》2023,(1):141-144
协商民主过程因为数字技术的嵌入而表现出更大的开放性和覆盖力,数字协商民主实现了更为广泛的主体参与、更为丰富的议题讨论、更为平等的协商对话、更为精准的监督监管。其对于现代治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基于联结功能创新的民主动员,基于全样本特征的共识凝练,基于权力关系改变的民主活力激发,基于机会均等趋势的公共精神强化,基于大数据功能的权力制约路径创新。虽然协商讨论数字化特征的强化有助于拓展民众的参与空间而提升民主效果,但技术与制度要充分协调而保证内部一致性,以避免部分居心叵测之人借由技术操纵而“打擦边球”或“绑架民意”,造成“伪民主”。须明确:数字协商民主的运行基础在于对组织制度规章的绝对遵从,虚拟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数字协商民主的效果取决于制度基础和制度方向,在加速技术创新之前应先提升政府行政价值;数字协商民主的起点在数字技术,但落脚点始终在协商民主,政府应避免陷入“技术迷信”误区。  相似文献   

3.
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建设数字政府成为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数字技术作为技术逻辑嵌入公共治理,构建了政府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关系,实现了政府组织变革,优化了公共服务的生产与交付,从关系、转型和服务交付等方面构建了政府的动态能力,实现了数字政府的变迁。实践中,应多渠道整合利益相关者,塑造前台文化;多维度汲取公共服务资源,提升治理能力;全方位协调公共服务交付,提高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4.
徐嘉莉  周伟 《领导科学》2023,(6):135-139
政府数据具有不可估量的生产价值和创造潜能,政府数据价值增值过程涉及的相关主体应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善于发现政府数据实现价值增值的机会,不断优化政府数据价值增值过程,让政府数据更好地服务于数字中国建设。数字政府视域下,应通过培育政府数据价值增值理念来提高参与主体的积极能动性,健全政府数据价值增值基础以优化政府数据价值增值过程的技术支撑,完善政府数据价值增值制度使得政府数据价值增值朝着法律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健全政府数据价值增值机制为政府数据价值增值过程提供整体的运行保障。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是数字社会社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数字技术能够成为传统社区治理创新甚至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嵌入社区场域的底层逻辑存在偏差,数字技术在社区治理场域尚未实现真正的赋能,针对社区治理的赋能只浮于表面或只限于部分领域,甚至没有赋能只有“负能”,对社区治理的赋能实际成为社区在数字化转型板块的新增任务,并没有成为推动社区发生变革式增长的驱动力量。为此,实现数字技术对社区治理的有效赋能,就要实现数据开放与共享,发挥技术整合资源的真正价值;秉持以人为本动机,提升居民治理的主体地位;明晰政府角色定位,强化政府的兜底和保障作用;激活多元治理要素,提高协同治理的层次与效能。  相似文献   

6.
陶焘 《领导科学》2023,(3):101-104
算法已嵌入社会各领域,算法与社会的互构过程使其演变为算法权力。算法的初衷在于解决问题,算法权力涉及民众信息、政府行政与新型公共空间多个领域,因此算法权力具有应然层面的公共性价值。但在实然层面,算法权力出现了执行偏差困境,在市场、政府与社会层面上都存在着算法失灵的问题,表现为企业自我利益凌驾、政府权力滥用与公共空间风险。基于算法权力趋于广泛的运用情境,政府需要对其进行有效规制,重塑算法权力公共性。在完善算法权力规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应保持算法权力的行政工具性,依法强化算法权力市场监管,构建协同算法权力规制网络,真正发挥算法增进公共福祉的作用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科技革命通过影响公共管理的实践场域与技术能力,而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互相表征。以往,科技革命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呈现弱连接状态。进入数字时代,数据成为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单元,推动数字革命与公共管理研究范式变革之间建立强连接。一方面,数据驱动的新模式系统地改变了经济社会运行方式,重新定义公共管理需要回应的治理难题。另一方面,数据贯通了公共管理的实践场域、治理工具和分析方法,凸显基于数据和算法的研究工作流模式在公共治理工具选取和公共管理知识增长中的优先地位。数据驱动的新模式挑战了理论驱动在公共管理理论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当然这不意味着基础假设在公共管理新研究范式中居于次要或从属地位。公共管理研究者仍然需要通过确立数据和算法治理的基础规则,确保数据和算法驱动的实践合法性和研究可行性。数据及其治理构成了科技革命和公共管理研究范式双向塑造的强连接纽带。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背景下,大量制造企业“借力”数字服务企业来推进其数字创新进程,本文提出数字创新网络嵌入用以表征这一现象。相比于具有高价值、相对静态、不完全流动和专有化等属性的传统战略资源,数字资源具有更强的可流动性、非专有性及高价值依附属性,因此,基于传统创新网络嵌入的“祝福”及“诅咒”机制来解释数字创新网络嵌入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的关系会陷入理论解释力不足的困境。本文从数字资源的属性出发,基于资源编排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引入大数据能力为中介变量,组织结构柔性为调节变量,构建了数字创新网络嵌入影响新产品开发绩效的过程机制研究框架,以探究数字赋能制造企业新产品开发的理论路径。本文以华南地区559家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该研究框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数字创新网络结构、关系嵌入与新产品开发绩效均呈倒U型关系;(2)大数据能力在适度数字创新网络嵌入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但是,在高度数字创新网络嵌入情境下,大数据能力在数字创新网络结构、关系嵌入与新产品开发绩效间的关系中均无显著的中介效应;(3)组织结构柔性正向调节数字创新网络关系嵌入与大数据能力、新产品开发绩效间的关系,且存在有中...  相似文献   

9.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开宗明义,要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面助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源,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2000-2022年的数字政府研究问题,梳理数字政府研究的现状并探寻其演进趋势。发现:数字政府研究在国外推进较早,时间延续性较强,在数字政府服务、数字政府建设影响机理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近年逐渐向“社交媒体”、“公共价值”和“数字治理”等方向演进。国内对数字政府的关注则主要集中在顶层设计、实践问题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但由于国内数字政府研究的起步时间较短,其广度和深度存在着一定不足。在未来,我国的数字政府研究可以侧重数字政府顶层设计、智慧转型、社交媒体影响以及绩效评估等方向。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外在型的治理资源,数字技术嵌入基层治理的过程,暗藏着数字化技术与基层社会结构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数字技术凭借其工具性优势赋能基层治理时,也面临着来自基层社会的场域压力。基层治理结构的科层化、基层治理主体数字素养欠缺、基层治理方式的路径依赖等诱发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之间处于“试图接近但又无法融入”的悬浮化状态,消解了数字技术治理功能实现的支持机制,造成基层治理的数字技术“负能”后果。在基层治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数字治理结构、提升基层社会数字素养、革新数字治理方式等路径,将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融凝一体,助推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协同治理的出现,主体的多元化、组织的扁平化、过程的协商化对传统的政府领导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回应协同治理变革的需要,作为一种新型领导力,协同领导力开始兴起,并对促进和发展协同治理发挥重要作用。在实践中,可从协同领导者静态层面的能力形塑和动态层面的行动安排上实现对协同领导力的双重建构,通过开放赋能、结构整合、技术嵌入、协同问责的路径实现传统政府领导力向协同领导力的转型,夯实协同治理的主体基础、结构基础、技术基础和责任基础,实现创造公共价值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加快信息化发展、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而保证国防能力稳定提高是我国国防科技组织发展与创新的重要目标,而在研究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IT治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从交易成本经济学、契约理论、嵌入理论出发,对IT治理的多层性特征等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建立IT治理的分析框架,探讨IT治理机制的特征,进而制定战略和具体执行措施,从制度上保证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数字媒体市场的需求在迅速扩大,而国内数字媒体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自主研发和原创能力较低,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因此如何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数字媒体人才成为教育部门研究的重点。以重庆市建设数字媒体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背景,针对数字媒体领域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对公共教育平台建设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提出了基于城市区域的数字媒体公共教育平台的建设思路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刘航  邓国胜  李彦岩 《管理评论》2023,(10):237-250
本文基于多因素社会嵌入理论框架,收集22家农产品电商小企业的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小企业农村嵌入高组织绩效的多因素联动效应。研究表明:本地能力、网络结构机会与垂直整合能力等因素“联动匹配”形成多重解释路径,对小企业农村嵌入组织绩效产生“殊途同归”之效。表现为“政策资源获取+本地能力/结构机会”的政策护航型路径与“垂直整合能力+本地能力/结构机会/技术水平”的自力更生型路径。其中,政策资源获取、垂直整合能力是小企业嵌入农村实现高组织绩效的核心驱动机制,本地能力、网络结构机会、技术水平则为重要补充机制,对组织绩效具有明显的互补作用和等效关系。本文从组态新视角解释了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小企业嵌入农村并实现高组织绩效的多重因果关系,弥合了权变视角对该问题解释的局限性,为后发小企业农村嵌入决策提供了路径指引,为小企业带动低收入农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夏娟  刘佼  秦震宇  杨琳 《领导科学》2022,(10):124-128
高效、高质、高值的公共数据作为数字政府运行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数字政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上海市公共数据“一数一源”建设路径研究和应用路径实践,可以构建集“以场景促供给、以应用促治理”的创新型公共数据治理体系、“以权威主体供数、多元主体共享获取”的集约型公共数据共享体系、“高效安全、用而不存”的智慧型公共数据应用体系“三大体系”为一体的数字政府治理新生态。基于“数源”建设的公共数据治理新生态,通过权威供给主体和关联责任主体的认定,可以设定闭环管理路径,有效推进多源异构、多元主体的公共数据供给融合和应用保障,全面提升数据供给侧的治理能力、数据管理侧的服务能力和数据应用侧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来看,国有企业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国有企业在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存在公共性缺失问题。未来国有企业发展受到市场准则和社会责任的双重约束。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参与公共治理的重要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政府回应力、政府政策能力、政府服务效率,实现开放政府和责任政府,最终提高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政府的信息化建设。本文先阐述了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紧接着对政府信息化的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界定,并指出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改善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频发,已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大隐患,并对政府公信力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理公共危机事件以增进政府公信力已成为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对公共危机管理与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做出阐释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公信力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并提出了公共危机管理中提升政府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基层数字治理发展有助于基层社会各种事项实现数据化表达,从而使得基层社会以一种更加显性的状态呈现。在数字技术赋能作用下,基层治理中的主体、客体、过程与结果都更为清晰,这能够为基层治理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但技术赋能存在限度问题,数字技术无法识别数字弱势群体、无法覆盖基层全面治理事宜、无法清晰展现算法运行过程,以至于造成数字治理供给与现实治理需求之间的空隙。从本质上来说,数字技术与现实社会在根本运行逻辑上存在根本区别,结构性程序难以完全反映现实社会的模糊性,出现了数据滞后与事态发展、治理效率与伦理遵从、公共愿景与功利行为之间的张力。为更好地发挥数字治理对于基层社会的优势,基层领导干部应充分发挥自主性,政府部门要完善数字治理配套制度,同时也应加强数字技术本身的迭代革新,从而有效调和数字治理清晰化与现实社会模糊化之间的张力,促进基层数字治理发展。  相似文献   

20.
自公共行政学产生以来,关于公共权力效率与公正两种价值的争论一直持续不体。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大课题。公正与效率是佘共权力两个重要的基本价值范畴。二者首先是相辅相承、互相促进的,效率提高有利于公正在更大范围实现;公正是效率的根本保证。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冲突。而在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中.确立与我国公共权力模式相适应的公共权力价值取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公共权力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或者公共权力不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将走向虚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