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根植于深切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实践基础,有着明确的战略定位、价值取向和目标指向,饱含人民性、文化性、开放性的理论特质,是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指导,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新时代新征程,需要从政策、立法、治理、市场与开放这五个维度统筹部署区域协调发展的实践布局,促进我国区域实现更高水平、高质量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李泉 《兰州学刊》2023,(1):15-30
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为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简要梳理已有新近代表性文献成果和回顾近20多年来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立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之间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提出我国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突破在于立足国土空间“四大板块”和特殊类型区发展基础,瞄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要求与面临的突出问题,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建设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为引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不同战略间的协同融合,加快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支持性制度设计,推动城乡区域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不同区域间分工协作、发展机会均等等重点领域取得渐进突破,并辅之以一系列长效体制机制实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这表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枢纽,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因此,基于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新时代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新型机制体系、共同富裕四个层次诠释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取向;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四环节入手,提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促共同富裕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于区域经济如何协调发展作了系统论述,这些重要论述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形成了基于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治理观,在区域权力配置上强调限权和赋能相结合,提出了区域一体化的区域发展原则和治理路径,以城市群建设为载体的区域发展推进战略,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明确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区域如何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和政策指导。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区域经济总体上经历了低水平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协调发展四个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等一系列致力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融合性、互动性和协调性持续增强。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具有中国特色、聚焦解决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基本形成,其核心要义是缩小区域差距,基本要求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大体相当。完善顶层设计、构建高效的交通设施、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优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完善区域政策调控和预警机制等机制创新对进一步推进中国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两个大局”思想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三步走”战略和东西部关系整体思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在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发出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是贯彻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阶段。实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它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从思想观念、发展策略、发展方式和宏观管理模式等方面提出新思路,制定新策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西部的大开发。  相似文献   

7.
论西部大开发新阶段的战略重点及东中西部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回顾西部大开发六年所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时期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目标、新任务及四大区域发展格局的形成对西部的影响这三个方面论证西部大开发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结合陕西省情论述新阶段西部大开发的三个战略要点:重点地带、重点产业和生态环境治理的若干发展问题,进而论述了东、中、西部区域发展的协调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8.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各地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所体现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运用相关区域经济理论来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西藏“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问题,对于制定相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促进南北方区域协调发展对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看,共同富裕是推动南北方区域协调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南北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必要手段。然而囿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经济体制改革、科技创新驱动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南北方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日益凸显,致使改革发展成果难以惠及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目标牵引下,未来应遵循推进“放管服”改革进程、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从单维发展转为多维发展,从独立发展转为联动发展,着力构筑南北方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法律问题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但由于地方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充分形成的区域经济不协调 ,已使该地区的经济进一步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如何通过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协调与合作制度的创新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已经成为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该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法制协调 ,协调机构及协调机制等问题进行探讨 ,并在相关的制度设计及具体的建设措施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设想。  相似文献   

11.
论文主要从历史角度,通过对建国63年来中央政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变化及其绩效,来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各种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究竟发生多大影响.早在中央政府制订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鉴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状态和国家安全的需要,中央就开始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把沿海与内地关系问题作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十大关系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把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发展和先富起来,帮助和带动全国各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称作一个能够推动整个国民经济腾飞的“大政策”.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新的背景和内涵下,中国重新走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道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央政府为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实施了细化的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63年来,中央政府在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花了很大精力努力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异,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尽管经历了不少曲折,但总体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增加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区域经济时代”的到来,构建川渝黔“西三角”经济圈,促进川渝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已成为川渝黔三省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构建川渝黔“西三角”经济圈,必须遵循“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市场主导、政府协调、有序竞争、和谐发展”的原则,着力构建川渝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川渝黔三省市经济社会在资源共享、产业合作、市场互动的基础上,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区域经济实行“适度不平衡—协调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我国区域经济实行“适度不平衡—协调发展”战略——兼谈东西地区的差距司正家一、区域发展的理论模式与战略选择对于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选择什么样的区域发展战略,如何实现其区域间快速、高效、稳定、协调的共同发展,不仅是个宏观的...  相似文献   

14.
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就是世界瞩目的“中国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总结中国经验、作出重大决策与部署未来,从而揭示了“中国成功”的秘密,即以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成功”的动力是改革开放,“中国成功”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习近平发展了“四个现代化”理论,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防与军队现代化等一系列现代化重要论述;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按照习近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勾画现代化的目标”等要求,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2020年有望如期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张燕  魏后凯 《江海学刊》2012,(2):78-85,238
以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为地域单元,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指数,对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态势进行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总体上,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转变,中国区域发展综合协调水平经历了先持续下降(1985~2003年)、后逐年提高(2004~2009年)的"U"型演变。不过,当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综合水平依然处于较低层次,未来区域协调化发展任重道远。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调整优化国家区域政策,促进区域全面、可持续的协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江泽民不断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实践中发展邓小平理论。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 ,是在科学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特点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是对邓小平区域经济的丰富和发展 ,并首次提出和使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济范畴。从党的十四大到十五大 ,从国家的“八五”计划到“十五”计划 ,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其提出的通过“帮助”和“扶持”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更具有独特性。一、中央帮地方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区…  相似文献   

17.
“三农”工作始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念兹在兹,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忘记农民、不能淡漠农村”,并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特别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论断,充分说明抓“三农”工作是党的性质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决定的,对待“三农”的态度、抓的力度必须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近年来经济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曾坤生教授在多年扎实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立足于动态协调的基本思想 ,对有关中国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理论与实际问题 ,进行了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动态协调发展 :迈向 2 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8年 5月版 ) ,就是这一研究的宝贵成果 ,它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路 ,也为政府选择、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对国内外重要的区域经济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长远未来与知识发展战略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首先揭示了知识发展战略的内涵 ,认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知识发展战略” ,实现了发展战略的重大进步。接着 ,文章提出了“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和“一个中国 ,四种社会”的分析框架 ,据此分析了中国的真实国情 ,指出中国长远未来的发展必须有效解决“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和“一个中国 ,四种社会”的问题。文章进而指出 ,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地区差距背后是显著的知识水平的地区差距 ,知识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人类发展和政府转型的重要力量。因此 ,知识发展战略是中国在长远未来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可持续的、协调发展的优先战略选择。文章最后提出了以基本知识服务均等化为基础的知识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20.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失时机地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就全国而言,这一决策将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此前,江泽民总书记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