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雪龄 《经营管理者》2013,(22):286-286
作为一种以国家权力形态为主要关注对象的理论,公民社会理论成为了西方社会中比较热门的学术话题之一,在进入中国后,引起了学者的高度重视,并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分析,找出公民社会理论在我国的理论以及实践意义。公民社会的基本主张使得我国社会治理的发展应该遵循以下三点: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纽带作用,借助公民社会完善政府社会治理,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2.
徐杭 《管理科学文摘》2009,(12):223-224
治理是人类已经开始面临的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方式。早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就开始了治理理论的研究,至今可以说是“蔚为大观”。他们大多认为,治理结构应该是网络型的。但是,仅限于此,对于治理的实践并没有操作性的指导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较强实践性的治理模式——蛛网治理模式,对参与治理的各主体做出了独具特色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3.
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社会动乱和危机,即以巴黎“五月风暴”为代表的西方“1968年革命”、以生态运动为代表的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的“新社会运动”抗议浪潮和1998年以来西方民众的反全球化运动。这些抗议运动震撼了整个西方社会,引发了学界和政治精英的深刻思考,促使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公共政策。西方国家治理社会危机的理路和政策,对当代中国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治理经历了3次理论与实践的跃迁,形成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在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制度优势。通过历史文献分析与政策体系研究,本文总结了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发展进程和阶段特征,探讨了我国社会治理的思想内涵、理论演进和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在党的政治领导和政府职能优化过程中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治理,是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机制。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民主协商共治、坚持法治德治结合、坚持治理重心下移,坚持科技赋能治理是中国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经验。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将在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基层治理体系现代化和治理数字化变革上持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5.
杨雪冬 《决策》2014,(1):25-25
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要将充满活力的社会力量有机地整合到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提高社会的自治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国家治理”从一个理论命题变成实践课题。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改革指明的方向,开辟的空间,可以预料,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会出现热烈的理论探讨和富有创造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一、财务治理的相关概念及主要内容1.财务治理的定义.在“第八届全国财务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会”上,财务治理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被定义为:是在公司制条件下,为协调公司及其利益相关主体(委托人与代理人等)之间财务关系、平衡财务权利,而对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与财务监督权等权限进行的划分。它是基于公司内部制度建设、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的合理配置,是在强调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等机制,以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为目标的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财务治理是以企业产权中的核心部分———财权为核心和纽带的,是一种企业财权(包括收益权、投资权、  相似文献   

7.
在加强社会治理的情境下,"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外部嵌入,既打破了治理技术瓶颈,也使得治理策略更为精准化。以效率原则为工具导向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回应社会公众诉求、及时纠正制度偏差提供了技术支撑,然而,作为新制度安排,"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治理也将面临"嵌入"阻力,主要表现为城乡"二元分治"下的技术性阻力、部门"分利秩序"下的价值性壁垒和碎片化管理下的协同性障碍。为此,"互联网+"社会治理应强化"以民为本"的技术治理理念,优化"供需匹配"的技术治理体系,构建"条块衔接"的合作治理格局,在保障社会公众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技术治理效率最大化,在完善数据共享平台的基础上,使社会在多元主体合作共治下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运用社会资本的视角来研究奥斯特罗姆提出的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通过梳理社会资本的概念以及自主治理的主要内容,发现社会资本中的信任、互惠、规范、规则等核心要素与自主治理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社会资本不仅是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理论框架构建的基础,同时也能有效促进其发展,有助于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因此,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是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9.
正既有研究在讨论当代中国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时,普遍忽略了行政体系内部运作逻辑对社会组织发展的作用。聚焦不同层级政府治理机制间的互动及其对社会组织的影响发现,当上下级行政部门以"层层发包"模式运行时,基层政府更多地会在权衡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功能与潜在治理风险后设计相应制度安排,并形成鼓励发展或风险控制型  相似文献   

10.
“社会治理”作为党的新兴执政理念,倡导“多元共治”的公共事务治理之道。伴随社会治理理念的持续发酵,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成为基层政府不断探索求新的试验田。在基层,社区居民、村落居民各自以不同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协商讨论中,涌现出多种多样的协商形式,为营造基层协商空间提供了制度化参与平台;但介于许多协商形式是长期制度实践的结果,其在程序化方面尚未适应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加之基层社会治理主体在参与协商的过程中受传统“权威性自治”思维的支配,这在一定程度上了压缩了基层协商讨论的自治空间。因此,优化基层民主协商形式,维护并开拓基层协商空间,成为基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一条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社会“微治理”在社会矛盾预防与化解上,实现了价值理念和技术性两大层面的创新。“微治理”在价值理念层面上,以社会矛盾预防为主的理念变革为主线,实现了从传统的运动式宏观治理向基层微观治理、从传统的粗放式治理向精细化和精准化治理、从矛盾事后处置向矛盾事前防范、从矛盾治理中“见数字不见人”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四大理念的转变。“微治理”在技术性层面的创新表现在以下方面:党的领导向基层神经末梢延伸是贯穿社会矛盾“微治理”的红线;搭建基层群众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微平台”;以网格化平台为抓手,实现社会矛盾治理的早发现和快化解;提升基层群众“微组织”参与社会矛盾化解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微技术”实现对社会矛盾识别的预警;把社会矛盾“微治理”与社会治理大范畴有机衔接起来。  相似文献   

12.
多中心治理理论作为公共管理领域出现的一种新的理论,它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使人们开始质疑政府作为单一权力中心治理社会的有效性。自19世纪中叶非营利组织产生以来,在全球掀起了广泛发展的浪潮,也让人们开始关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尤其是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本文拟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研究其在社会治理中的具体作用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社会治理体制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乡镇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单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为乡镇社区治理提供了理论与方法指导;我们应充分认识和正确面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下的乡镇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提高乡镇社区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天津市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但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天津应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切实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废弃物回收行为的演化进程,指出由政府主导型向企业主导型,最后向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型转变的趋势。进而将社会资本划分为结构维与认知维两个变量,运用聚类分析、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初步验证,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究社会资本、治理行为与持续参与意愿三者间的整体关系。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治理行为与持续参与意愿均有正向影响,三种治理行为均起到正向中介作用。特别地,缺乏政策强制力的认知维社会资本与激励行为对持续参与意愿的正向影响有限,而具有强制力性质的结构维社会资本与指导行为则作用明显。最后,结合政策强制力比号召性行为更有助于提高持续参与意愿的特点,本文指出电子废弃物回收产业发展的管理启示:管理者应及时发布行业发展指导意见,规范产业链主体经营行为;产业链主体需注重社会资本的积累与运用;利益相关者必须树立价值共创的理念,实现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梳理了绍兴市的创新做法,包括深化中心意识和大局观念、深化横向协同和纵向联动、深化开展系列联建联创、深化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以及深化制度意识和制度创新,着力推动“制度供给”转化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优势等,为在全国范围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理是一种新的哲学、一种新的价值选择。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维度,是重新思考社会生活的自然前提,思考社会与自然的有机联系。社会治理的实施,一个必然的选择是回归乡土。只有在城市治理与乡村治理、社会治理与生态治理的统一中,才能真正达到社会整体的善治。被遗忘的乡土在由工业、城市和消费文化所主宰的社会行动逻辑中,人们选择离开世代居住的乡土,奔向城市,奔向异乡。自然、农业和故土,逐渐被固化为野蛮的、不开化的,而工业和城市生活成为理性、科学和文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结构是一整套制度安排。传统治理结构大多遵循“股东至上”逻辑,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企业目标。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这一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随着其他利益相关者地位的上升,共同治理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我国企业在改革治理结构时,也应树立共同治理观念,重塑新的治理价值观,尊重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提高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19.
宋君  沙巨山 《领导科学》2022,(10):120-123
数字治理是在现代社会中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治理方式。数字治理到智慧治理的演进逻辑,既包含技术视角中“数字化”到“智能化”的目标期望,更蕴含着社会视角中“智能化”到“智慧化”的价值期待。但要实现数字治理向智慧治理的转变和升华,必须对“数字至上”和“数字依赖”、数字“形式主义”和数字“官僚主义”、“数据鸿沟”和“信息孤岛”等风险问题进行有效管控,并做到形式与实质统一下的形神兼备,立足于社会公共利益下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最终形成智慧治理的良好社会生态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领域存在的众多分析逻辑中,尤其以两种思路表达为要:一是"小政府、大社会"的思路,二是"大政府、大社会"的思路。然而,就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宏观建构和微观表现而言,我国的治理实践仍然无法跳出"大政府、小社会"的窠臼,这一制度惯性仍然具有符合当下实际的合理内核,且不会在短时间内消解"。大政府、小社会"实践模式的逻辑机理体现为国家主义传统的有效约制、政治参与制度化稳步推进和社会组织自组织程度不高三个表征。因此,应当通过对国家与社会的耦合来优化这种"大政府、小社会"的社会治理格局: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依靠政府自身的改革促进政治参与制度化;从社会层面来看,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水平,以弥补国家主义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