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王伟 《北方论丛》2010,(5):70-74
科举为唐代入仕和迁转高品官之正途,士族凭借其在政治势力、社会地位、文化条件、教育氛围、经济基础和居住地域等优势,利用体制漏洞,在科场中获取远多于庶族的好处.科举取士制既促进了唐代士族由经学世家、武力强宗向文学家族的转变,也使其家族价值观念由重门第转向门第、科第兼重.短期来看,科举对士族家族的衰落具有延缓作用,长期而言,却对士族家族的衰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田恩铭 《北方论丛》2020,(2):69-81,86
盛唐时期胡姓士人的文学活动对于胡姓士族文学群体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安史之乱后,大历时期是胡姓士人的成长期,贞元、元和时期,胡姓士族文学群体已经形成并举足轻重。胡姓士人群体堪称是中唐政事与文学空间的中流砥柱,与山东士族、关中士族、江南士族鼎足而立且毫无愧色。贞元、元和时期的文学活动场域与德行、政事、言语建立不可分割的联系,胡姓文学家族从地方进入台阁,从边缘到核心,进入文学活动的中心地带。唐人选唐诗选本采摭胡姓士人诗作入集发挥了保存文本的文化传承功能,突出了中唐胡姓士人的创作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胡姓与其他家族联姻是民族融合的组成部分,基于此产生的文学活动便具有了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点集萃     
【魏晋时代门阀势力的钳制与知识分子的焦虑感】张银堂在《文史哲》(2003年第3期)发表如题文章认为,门阀势力的兴起是魏晋时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东汉以来的士族阶层演变为门阀势力,并开始对社会进行奴役。门阀势力的兴起,破坏了封建政治的正常运作机制,造成了社会空气、政治空气严重污染并逆转,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激起了异乎寻常的反抗。首先向门阀势力发起冲击的是有名的“竹林七贤”,尤其是他们的领袖人物阮籍和嵇康。他们的反抗首先是不与统治阶级合作;其次是对虚伪的礼乐名教的批判;再次是行为怪诞、反常,…  相似文献   

4.
隋王朝的统治者杨氏一直标榜其祖籍为弘农华阴,先祖为汉魏之际头号门阀士族弘农杨氏。但大量史实证明,杨氏出自山东寒庶,家族的发迹主要靠西魏大将军杨忠屡立战功,以军功成为关陇集团核心成员,奠定了扬隋帝业的基础。西魏、北周上层统治者通过赐姓、改易都望这一集团政治行为,伪冒士族,杨氏堂而皇之成为“弘农杨氏”、“武川镇将”。关陇集团胡汉混杂,士庶莫辨,虽有门阀化趋势,但隋时门阀制度已被度除,门阀只是留存于社会观念及婚姻习俗中,杨隋并不代表门阀利益的政权。  相似文献   

5.
汉代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以关东豪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豪族形态是不断演变的,豪族的官僚化并进而世族化,从文化形态上看便是豪族的儒化与士族化。西汉中期以后,关东豪族开始儒化,东汉时关东豪族不断士族化,就全国而言,士族化进程最快。在关东豪族的儒化和士族化进程中,统治者提倡儒学和家族的经学传承固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通过通经而获取权力才是豪族主动儒化的内在动力,豪族儒化与士族化是文化与权力的互动与再生产过程,即文化与权力相结合。豪族世代实现文化(世学)与权力(世宦)的循环,则形成了士族。士族和世族具有同质性,士族即世族。  相似文献   

6.
两晋南朝几百年的历史,基本上是门阀士族掌握政权。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均与门阀士族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典作家向来就十分重视对统治阶级及其内部各阶层的分析。列宁说:“在许多历史著作中,马克思提供了用唯物主义观点研究历史,分析每个阶级以至每个阶级内部各个集团阶层所处地位的光辉而深刻的范例。”(《列宁全集》21卷40页)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舞台上一个重要阶层,本文拟就门阀士族的涵义、门阀士族存在的经济基础、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独占性及其‘士庶之别’的等级编制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求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7.
谯国戴氏自两晋之际南徙,侨居于南徐州地区之丹徒,东晋中期有支系再徙居浙东剡县。根据其家族相关人物仕宦与婚姻等情况推测,谯国戴氏门第当属于士族社会之中下层,且家族支属不繁、人数不众,是士族社会中典型的"小族"之代表。晋宋之际,其家族人物戴逯加入北府军团,"以武勇称",戴逵父子则以隐逸著名,一度提升了其家族的声誉。戴逵与其子戴勃、戴颙"一门隐遁",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隐逸世家,戴逵、戴颙以"通隐"交结士族上层,体现出当时隐逸风气的变化。不仅如此,戴逵父子还有文学艺术、儒学思想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在音乐、绘画、雕塑等方面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其儒学根底则决定他的思想特质及其对待佛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出台的一系列特权法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出特权法与士族门阀制度的内在关系,明确指出:士族门阀制度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魏晋时期的特权法在士族门阀制度的演进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士族门阀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陶侃出身于南方土著豪族,在两晋时代以北方高门士族为核心的士族社会中,其家族没有获得正统士族身份。陶渊明本人的真正身份为寒素士人,并且因生活贫困,常以庶民自居,与门阀士族社会有相当隔阂。渊明的立身制行也是典型的寒素士人的特点,其文学创作则突破两晋士族社会贵族文学的趣味,直接继承汉魏以来寒素文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归并整合御前侍从咨议系统,借鉴晋制组建集书省。集书诸职不仅供官员迁转,还可充当胡汉大族子弟的起家官,出土墓志对此记录甚详,展示北朝的仕进制度和官场风气。集书出身尊贵无比,朝廷严格限制候选者的政治归属、家世门第和权势功绩,确保名望士族的仕宦权益。集书起家明显带有等级性,身为天潢贵胄的宗室凌驾庶姓臣僚之上,宗室又据世资蕃次划分若干层位,清晰呈现北魏统治集团的身份截面。集书诸职是最高的起家档次,入围者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实为锦绣前程的有力跳板。集书释褐是门阀制度的重要环节,对北魏后期的士族化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效用。  相似文献   

11.
一、门阀士族富贵“非轨道之所得”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门伐土族统治的时代,门阀土族给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研究这个时期的任何一个重大问题,都必须对门阀士族的阶级特性及其统治有一个深切的了解。门阀土族是一个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阶层。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后,在门阀士族的操纵下.按照这个集团的利益演变,对才德越来越忽视,对出身越来越看重,到西晋初年,家世成了唯一的标准,官品成了一种世袭特权。九品又分出高品和卑品,二品以上为高品,三品以下为卑品。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土族”的局面.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2.
唐宋时期的社会变革,在各个社会领域均有不同的表现.门阀士族退出历史舞台,应算是阶层变动中的明显特征之一.崔、卢、李、郑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高门士族,至宋朝时,这些家族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后裔已难以再凭借门阀而“显著”,亦难以像先朝一样以门阀相矜.但是,某些适应宋代社会环境的支系,仍然可以不断培养出仕宦成员,成为两宋世家大族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由于高门士族的衰弱,东晋孝武帝时期一度皇权强化。为巩固皇族的执政地位,孝武帝与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不断起用宗室人物、士族社会中门第较低的儒学寒士,甚至大力拔擢门寒地微的寒人。以上几类政治群体,对皇权具有一定依赖性,而对高门势族则有抵触,特别是社会基础薄弱的寒人,他们甘于充当皇权与皇族的政治附庸与工具,肆意攻击士族,加剧了皇族的乱政。新的政治势力与群体的出现及其相关政治举措,预示着晋宋之际社会变革的某些趋向,成为南朝政治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正> 玄学是门阀士族的意识形态。在门阀专政的东晋社会,玄学一枝独秀。东晋的玄学家们虽然在理论上无所建树,但他们身居显职,口吐玄虚,手挥(?)尾,大扇玄风,以至于“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随着东晋门阀政治的瓦解,玄学从兴盛走向衰落,儒学重新获得生机,玄儒消长是南朝思想文化变化的必然趋势。刘(?)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文学的变化如此,整个思想文化的变化也莫不如此。当门阀士族丧失了对最高权力的控制,玄学也就逐渐地丧失了它  相似文献   

15.
张银堂 《文史哲》2003,(3):149-152
门阀势力的兴起是魏晋时代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随着司马家族的崛起 ,东汉以来的士族阶层演变为门阀势力 ,并开始对社会进行奴役。门阀势力的兴起 ,破坏了封建政治的正常运作机制 ,造成了社会空气、政治空气的严重逆转。首先向门阀统治发起冲击的是有名的竹林七贤 ,尤其是他们的领袖阮籍和嵇康。他们的反抗方式是佯狂纵酒、攻击名教、行为放荡。在貌似怪诞的思想行为背后 ,隐含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痛苦与精神焦灼。继承阮籍、嵇康的叛逆倾向 ,继续对门阀统治进行反抗的是晋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由于地位和处境不同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的道路。但归隐并不能隔绝他和现实政治的关系。所以 ,在看似悠闲的人生背后 ,同样隐含了知识分子痛苦的心理折磨与精神焦灼  相似文献   

16.
琅琊王氏是汉晋以来门阀士族政治的典型代表 ,研究琅琊王氏家族成员之仕宦历史 ,无疑是我们考察琅琊王氏家族政治乃至门阀士族政治历史的重要参照。琅琊王氏政治源起于西汉昭帝时期 ,至曹魏后期西晋初年已经初步形成以宗族关系为基础的家族政治体系。世人以及朝廷对琅琊王氏的认可 ,基本上限定于伦常与政治这样两个层面 ,鉴于此 ,琅琊王氏成员之道德人格与政治才智 ,也便成为历代史家以及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仕宦源流与道德人格的角度探讨了琅琊王氏在西汉中叶、魏晋之交的伦常政治状况 ,力求为琅琊王氏家族政治历史的系统研究做一些基础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门阀士族的衰落与衰亡原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宁志新  朱绍华 《河北学刊》2002,22(5):126-130
中古时期的门阀士族经历了一个由不断衰落直至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特权的丧失,衰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文化优势的丧失。大兴科举,发展学校教育,是导致门阀士族文化优势丧失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刘迪 《中州学刊》2023,(4):158-163
《张海书法艺术馆馆藏石刻选》收录北朝墓志17品,多为新出土的墓志,时间跨度长达48年,是创新研究北朝中晚期历史文化与“魏碑体”书法的重要活体文献。所收元氏墓志2品最为珍贵:《元嶷墓志》字数长达1389字,是《魏书》《北史》记载的近14倍,可极大丰富、提升对元嶷及其相关时代、人物、事件与相互关系的全面性认识;《元世■墓志》所记远较《魏书》《北史》为详,体现了北朝后期墓志溢美过实特征。其他如《于彧墓志》《穆良墓志》《尉僧仁墓志》《和伏生墓志》等北朝胡姓墓志,对研究北朝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历史,《张斌墓志》《王茂墓志》《尧奋墓志》等对研究北朝世族史实与文化等,均有重要的活体文献研究价值。《尧奋墓志》和《独孤华墓志》为北朝鸳鸯墓志,也有着特殊的珍稀收藏、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独孤氏与权氏家族不仅自身构成姻亲关系,而且分别与博陵崔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京兆韦氏联姻构成了姻娅之网络,这样胡姓士族与关中士族、山东士族构成了一个政事与文学交融的清流群体.文学复古之所以没有获得较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多数沉居下僚,萧颖士、李华等人均是如此,贾至、独孤及、元结等人开始地位上升,却没有形成居于...  相似文献   

20.
士族制度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士族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有些资料又称其为世族、豪族、郡姓、大家、名门、门阀、阀阅等。士族制度是世家豪族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高度发展的产物,作为一段历史,士族制度是怎样走完它由兴到衰的路程的呢?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官僚集团的支持下建立的,所以,东汉政权对豪强地主的利益倍加保护,使得豪强地主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种种特权。在政治上,豪强大地主世代担任政府的重要官吏,形成门阀,并通过他们的门生和故吏,在朝廷内外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集团。在经济上,豪强地主霸占着大量的土地和劳动人口,他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