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以"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问题研究——以CBD地区为例"作为选题,主要是在北京城市化水平快速扩张的背景下,探讨北京城市居民居住地和就业地的空间分离问题,本篇论文特别以北京市CBD地区为研究区域,探讨特定群体的居民的职住分离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职住分离的概念;(2)职住分离的研究的重要意义;(3)国内外职住分离的研究进展;(4)CBD地区居民职住分离的状况和特征;(5)CBD地区居民职住分离的影响因素分析(6)解决北京市居民职住分离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以2008~2014年京津冀13个城市为基础数据,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等多种方法和指标,测度了京津冀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整体状况、行业特征及各市专门化率。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整体呈现出集聚发展态势;商务服务、信息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在全国的专业化优势最为明显;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差异都较大,专业化分工也比较明显;北京的高端行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和行业优势,河北省11个城市也各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需要错位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即居民工作、子女教育、身体健康、日常消费。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推导出上述影响因素中属于城市规划研究范畴的城市空间要素指标,分别为居民的通勤情况、子女受教育享有条件、居民健康保障条件、居民日常消费便利度;通过对46份有效问卷分析,构建各要素关系网络。通过节点中心性、网络集聚系数、网络平均密度的计算,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与网络关系的强度。通过同类节点的合并,计算城市空间要素指标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强度。结果显示:居民幸福感与居民日常消费便利度的关联度水平均较高,居民通勤情况次之,居民子女受教育享有条件和居民健康保障条件与居民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度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基于住房供给—需求关系,本文从就业机会、房源供给、宏观区位和交通便利性4个维度构建了外来人口在都市区内部的居住决策和空间分布的解释模型,并将区域差异和尺度效应纳入模型。基于北京市村级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就业机会的空间分布对外来人口的居住区位决策和空间分布格局起到决定性作用,职住空间一体化或职住临近是城市外来人口工作、生活空间的重要特征。近郊区是中心城区外来务工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其空间格局主要受到房源供给的限制,而与本地的就业机会和交通条件关系有限。城市产业的郊区化促进外来人口向远郊区聚集,进入了明显的远郊化进程;尤其随着地铁网络的延伸,远郊地铁站附近成为外来人口的重要聚居区。远郊区和偏远地区的区县中心对外来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大,依托村镇本地的就业机会而就近居住是这些地区外来人口居住决策的主要方式,县乡道及一般道路通达性较好的地区因此成为产业发展和外来人口集聚的优势区域。  相似文献   

5.
区域产业关联经济距离模型的构建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经济系统中产业之间既存在关联,又存在经济距离. 关联反映产业之间联系程度的紧密,经济距离反映产业之间中间生产环节的多少. 本文结合投入产出关联度和APL模型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点,创建了区域产业关联经济距离模型,包括前向关联经济距离指数和后向关联经济距离指数,并采用 1997—2007 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电力热力业作了实证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从初始投入的上游产业来看,1997—2007年在中国8大区域的区域内和区域之间,呈现出采选业与电力热力业以及电力热力业与其自身的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短; 从最终需求的下游产业来看,1997年重工业与电力热力业以及电力热力业与其自身的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短,2002年则增加了建筑业与电力热力业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短, 2007年除了京津区域的建筑业与北部沿海区域的电力热力业的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 短外,其余均为电力热力业与其自身的关联程度最大且经济距离最短. 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 1997—2007年8大区域中电力热力业上下游生产链在区域内的能源经济联系比区域间更紧密. 受空间成本的影响,绝大多数区域的能源对外联系仍以相邻区域为主导.  相似文献   

6.
基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产出角度出发,构建效率函数对中国各地区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然后运用2000—2011年期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区域创新效率在整体上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但也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性;空间自相关Moran's I检验显示,中国的区域创新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集群趋势;加入空间效应后,2000—2011年期间中国的区域创新效率不仅存在着绝对?收敛,而且存在条件?收敛,并且人力资本、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等均是影响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重要因素,但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效率收敛的影响则表现为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0~2009年FDI及环境污染在我国各省域的分布格局及空间动态跃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省域FDI和环境污染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两者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并形成了不同的集聚区域,目前FDI高值集聚区一般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低值集聚区,FDI低值集聚区却是我国环境污染的高值集聚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实证分析了FDI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表明FDI在地理上的集群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环境污染,从整体上来说"污染天堂"假说在中国并不成立,但不同来源地的FDI对区域环境污染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来自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外资显著降低了我国的环境污染,东亚、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外资对环境污染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以福清市江阴半岛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格局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得到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图,对生态风险指数分级,从而对研究区生态风险变化特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2009年研究区各生态风险级别在空间分布上发生明显变化,2006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南部靠近工业区区域及北部中心地区,2009年研究区高风险区域消失,较高风险区域较2006年向西偏移;研究期间较高生态风险面积基本维持不变,中风险和低风险面积均有所降低,弱风险区域面积有较大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顾晓焱 《决策与信息》2009,(11):109-110
建设中央商务区是合理配置空间资源,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是构建武汉“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本更通过实地调查,认为武汉沿江商务区现阶段属于传统CBD与RBD的叠加区域。基于这个基衣判断,本文指出在此基础上建设现代CBD有历史、文化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空间拓腱困难以及与其他CBD的激烈竞争等问题。最后,提出扩展商务空间、差异化错位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研发溢出、区域创新集群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空间自相关 Moran 指数与集群分析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滞后模型,对2000—2002年中国大陆31个省域的创新集群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省域创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异质性和依赖性,表现为比较明显的区域创新集群现象,形成这种创新集群的原因主要归因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贡献,大学的学术研究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知识溢出,同时大学与企业研发的结合也没有对区域创新集群产生明显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产能利用率已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顽疾"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工业产能利用率的空间特征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对中国2010~2015年各地区的工业产能利用率进行了整体评价,并依据莫兰指数对工业产能利用率的空间特征进行了验证和分析。研究表明:2010~2015年中国工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在71.60%~79.90%之间,具体而言,中部地区的产能利用率优于东、西部地区。同时,莫兰指数的结果说明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整体上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定义了一种基于距离函数的效用型Malmquist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配置效率和系统外生效应等多个指标,该指数采用"期望效用最大"而非"期望产出最大"的优化原则寻找最优决策单元。该指数适用于寡头垄断行业或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的社会公共品行业。最后以2006到2007年中国火电类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证明与投入型Malmquist指数相比,效用型Malmquist指数评价结果更为客观,经济解释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3.
碳生产率能将低碳经济的两大目标融为一体,工业部门作为能源密集型部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体,其碳生产率的变化深刻影响着中国整体碳生产率的格局。目前,大部分学者都用GDP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值作为衡量碳生产率的指标,然而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作为一种投入要素,其产出除了经济绩效外还包括环境、就业等综合绩效。本文基于广义碳生产率的概念,通过对前沿分析方法的比较,选择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方法,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各细分行业从2004-2009年的广义碳生产率指数,并对其变化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部门广义碳生产率指数整体小于1,说明广义碳生产率水平整体上存在下降的趋势;(2)引致工业部门广义碳生产率指数整体小于1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低下。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对浙江省2001~2011年县域创新差异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得出:2001~2011年,浙江省县域创新总差异整体上升,区间差异不断缩小,浙东北内部差异最大;县域创新空间集聚态势不明显;县域创新水平呈"两极分化"态势;县域创新热点演化相对稳定,"杭、嘉、绍"等浙东北地区始终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域;2001~2011年浙江省县域创新增长差异明显;对外经济联系始终是造成浙江省县域创新差异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产品需求受货架空间与零售价格共同影响的两级供应链,通过比较供应商主导、零售商主导和权力均等三种不同权力结构供应链均衡结果,分析了供应商与零售商共同承担货架空间成本对供应链定价、货架空间分配和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供应商与零售商共同承担货架空间成本会减少供应商主导供应链的整体利润,但会使零售商主导和权力均等供应链通过分配更多的货架空间增加产品销量,在一定范围内使得供应链整体利润得到提高。由于三种不同权力结构供应链均未达到整体最优,提出了基于货架成本共担的收入共享合同,并给出了供应商和零售商均能接受的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光伏发电装机在上网电价补贴支持下快速发展,然而当前面临着补贴拖欠和退坡的严峻挑战,因此通过金融手段解决光伏发电融资难题至关重要。尽管近年来各省获取金融服务的水平整体有所提升,但空间上仍存在明显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本文对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及其对中国光伏发电发展促进作用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引入空间权重并选取各省太阳辐射量、电力消费量、煤炭消耗量和各省电价补贴额度等作为控制变量,构建了普惠金融对光伏装机规模影响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结果表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呈现西低东高发展格局,而光伏发电发展也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光伏发电前期阶段主要由光照资源主导因而分布在西部地区,后期装机中心向普惠金融水平更高的东部地区转移;可见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光伏装机容量具有显著支持效果,且该支持效果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此,相对于政府补贴等方法,普惠金融水平的提升可以更有效支持光伏发电发展。  相似文献   

17.
采用熵值法从创新投入、产出和环境三个层面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2010~2019年创新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创新能力整体上呈动态变化上升趋势,且各城市间创新能力差距创新能力差距日趋显著,其中深圳、广州与东莞为大湾区城市创新能力前三;(2)大湾区高创新能力区域空间上呈现以广州和深圳为核心,沿东南—西北形成轴带延展,整体上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态势;(3)大湾区城市的创新能力受多种因素影响,高等教育在校学生、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和R&D就业人员数等指标障碍度较高,对创新能力提升抑制作用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功能理念的厨房家具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厨房家具是每个家庭烹饪、进餐时必备的物质条件之一,它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主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住房条件的不断改善以及家电工业的蓬勃发展,居室内的厨房空间也相应得到改善,家电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的厨房。这使得传统的厨房家具已明显不能适应新居中有限的空间,功能区间划分不明确,厨房家具单一,过多过滥的层板及抽屉使得厨房家具功能未明确,使厨房整体环境上显得凌乱而不协调,从而难以满足人们在厨房活动中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本文就厨房家具的功能细分、多功能转换、产品构造及配件,来说明厨房家具多功能化实现的方法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已不是新概念,东北地区进行传统产业的改造,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一方面东北地区拥有装备制造的优势,目前处于升级改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东北地区还拥有能源、资源的优势。在新兴产业方面,上一轮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的产业升级明显落后。因此,在新一轮高新产业发展中,包括风电、纤维素乙醇、燃料电池等新能源产业,对于拥有资源和技术的东北地区来讲,具有非常大的赶超空间。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东北区域要全面推进国家新兴战略产业,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形成全域新兴产业的阶梯式发展,并着重延长产业链,明确区域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最终实现区域整体依托新兴产业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0.
徐飞 《经营管理者》2014,(32):131-132
依据2002-2011年西安市统计资料,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西安市耕地总体呈逐年减少态势,且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是影响西安市耕地面积变化的3大因素。研究结果将为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以及西安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