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老年人口的规模和比例持续增加,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使老年人的健康保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使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随着我国互联网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老年网民群体的规模迅速壮大,老年人使用互联网也对自身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了解互联网使用对我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机理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可以使互联网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进而促进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使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首先对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状况和健康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再使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老年健康的影响,并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和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然后使用广义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互联网使用影响老年健康的机制,最后运用分样本回归对不同老年群体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互联网使用通过社交途径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有正向影响,通过学习途径仅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正向影响,不通过休闲途径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互联网使用对低龄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的客观身体健康状况有更高水平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4、2016和2018年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志愿服务参与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和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自身福祉水平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显著提升自身健康状况、降低抑郁风险、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幸福感,从而有效改善自身福祉水平。机制分析表明,老年人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角色认同、技能提升和社会互动,从而提升了福祉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居住在农村、受教育程度较低和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群体从志愿服务参与中受益更大,性别和年龄差异则不显著。文章结论表明,广泛推动志愿服务参与能充分挖掘老年“银发资源”,推动实现积极老龄化。  相似文献   

3.
老年人的互联网使用存在鲜明的内部差异,不同互联网使用方式对老年人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从类型学视角切入,使用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分析中国老年人不同互联网使用类型对其社会适应水平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使用互联网能够显著提升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水平,提升程度因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类型而异;全面型老年人从互联网使用中受益最多,社交-新闻型老年人受益最少,但与社交型和社交-文娱型老年人的差异并不显著;在接入互联网的老年人中,互联网使用类型层次与老年人社会适应水平之间存在“J形”关系;受教育程度更高的老年人能够更多地受益于互联网使用。应结合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差异精准施策,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与信息素养,以推动数字包容老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活动理论与压力应对理论,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OLS、2SLS、GMM等模型,分析社会参与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参与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综合健康状况,同时抑制了基本活动功能、工具性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受损,降低了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2)劳动参与、志愿参与、娱乐参与等不同类型的社会参与均对老年人的健康产生影响。(3)机制分析表明,社会参与可以显著缓解近期和早期负性生活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冲击;对经历多种负性生活事件、近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老年人效果尤为突出。(4)异质性分析显示,社会参与对高龄及居住在农村或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健康提升效果更明显,不同社会参与类型对不同特征的老年人健康促进效果存在异质性。文章认为,应重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努力发展老年志愿事业、加快完成社区适老化升级,为老年人社会参与提供环境建设与制度保障,逐步构建起老有所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化社会,最终实现积极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5.
我国将步入中度人口老龄化社会,推进老年健康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基础,跨越老年数字鸿沟是实现积极老龄化重要途径。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程序深刻影响老年生活质量,在老龄化和数字化交叠的背景下,研究互联网应用程序使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20年微观数据,利用OLS模型、倾向值匹配(PSM)、Sobel’s z-test中介效应检验和似不相关回归模型分析使用不同互联网应用程序对上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异质性。研究发现使用微信、短视频、影音和游戏类应用程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更好,倾向值匹配结果稳健。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互联网使用频次的升高,老年人使用微信、短视频、影音和游戏类应用程序对其心理健康的边际效应递减;老年人四类应用程序使用数量会显著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扩展老年人互联网应用程序的使用面可以显著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发现互联网应用程序使用会通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水平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应用程序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受教育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建议树立老年人互联网应用程序使用新观念,助力老年人跨越网络使用鸿沟,扩展老年人互联网应用程序使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6.
《人口学刊》2019,(6):44-55
本研究在积极老龄化的框架下,使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在微观个体层面分析使用互联网这一行为对老年人的健康、社会参与和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主观自评健康、抑郁倾向和社会适应三个指标来测量健康水平;主要使用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项目数量来衡量社会参与水平。另外,本文还分析了使用互联网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研究使用描述统计、一般线性回归和倾向值匹配方法得到以下结论: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实现积极老龄化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使用互联网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水平,也能促进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还能够提高老年人整体的生活满意度。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功能越多,各方面指标的正向提升越大。在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中,不同的互联网功能(聊天、看影视剧、玩游戏、看新闻、购物、炒股等)会对老年人的各项指标产生不同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在国家大力推行"互联网+"养老和智慧养老的背景下,应鼓励老年人接触和学习使用互联网,提高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率;为老年人提供接触和使用智能手机的途径;为老年人提供上网培训,使老年人学会使用网络的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7.
唐丹  张琨  亓心茹 《人口研究》2022,(3):88-101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倾向值匹配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讨论是否使用互联网和互联网具体用途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孤独感的影响,重点探讨社会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有助于拓展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降低孤独感,家庭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对于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人际交往类用途可扩大其社会网络,进而降低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互联网信息获取类用途也可以降低其孤独感,但却会导致老年人社会网络的萎缩进而又加重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遮掩作用。因此,应鼓励老年人合理使用互联网,积极融入数字化社会,缓解孤独感。  相似文献   

8.
中国作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正在迎来规模日益庞大的晚年丧偶群体。预计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丧偶人口规模将达到1.18亿左右。近年来老年丧偶者的生活质量受到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六期“中国老年人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分析丧偶对我国老年人多种健康指标的影响以及社会连结在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丧偶会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后果和健康行为。在健康后果方面,丧偶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丧偶降低了老年男性的认知功能,但在一定时期内提高了老年女性的认知功能。同时,丧偶会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在健康行为方面,丧偶提高了老年女性参与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和老年男性抽烟的可能性。此外,丧偶效应因丧偶前社会连结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婚姻质量较低的老年男性在丧偶之后IADL能力反而提高;经常打牌/麻将有助于抑制丧偶对老年男性和女性IADL能力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抑制丧偶对老年女性慢性病数量的增加作用;子女支持有助于抑制丧偶对老年男性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婚姻稳定性下降、人口老龄化加剧预示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经历子女离婚,然而子女离婚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老年父母健康尚缺乏研究。本文基于生命历程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从老年健康的角度出发,强调来自家庭层面子女离婚的影响,并从家庭代际经济支持等方面分析子女离婚如何影响老年健康及其发生的机制,探索家庭内部影响因素间的作用与联系。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分析子女离婚对老年父母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当前我国老年人而言,子女离婚仍是少数,但子女离婚会对老年父母健康带来冲击,表现为有离婚子女的老年人更可能自评身体不健康、慢性病患病数量显著更多、精神健康水平更低;子女离婚对老年父母的健康负面影响具有持久性;相较于儿子离婚,女儿离婚的老年人更可能自觉身体不健康;子女离婚对父母健康的影响具有性别异质性,离婚更易影响女儿对父母的经济支持水平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老年人越来越多。旅游有益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经济收入的增加使很多老年人有旅游的意愿,我国老年旅游市场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我国老年人旅游参与的内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情感和城乡等因素对老年人是否参与旅游影响较大。主要收入来源对是否参与旅游不显著.但是所有收入是否够用显著地影响旅游的参与。在老年人的旅游与休闲活动关系上.较多参与其他休闲活动的人参与旅游的可能性越大。但较少参与其他休闲活动的老年人比中度参与休闲的老年人更多地参与旅游。前者表现为互补性.后者表现为竞争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且老年网民占比逐年攀升的背景,探究数字技术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推动政府落实健康老龄化政策体系及数字转型社会持续稳健发展。本研究聚焦“银色数字鸿沟”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效应,首先构建了一个“三级数字鸿沟”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集成统一分析框架开展理论分析,进而采用2016、2018及2020年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进行多元回归分析、K-means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城乡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分析,并运用替换核心变量法和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无论是分别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维度,还是总体上从身心健康合成指标,其分析结果均表明“银色数字鸿沟”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且其影响效应呈现显著的城乡异质性与空间异质性。老年人作为“数字相对弱势群体”,越倾向于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其心理健康状况反而越差。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存在“循环累积因果放大效应”,从而易引致“银色数字鸿沟”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不断放大。政府应不断推进老年友好型数字战略计划,关注技术进步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更多中老年人享受到了便捷的生活,同时互联网在中老年群体中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研究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可以促进积极老龄化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首先使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并利用变量替换法和模型替换法进行模型稳健性检验,然后使用Logit回归模型对不同中老年群体进行异质性分析,最后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健康产生影响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中老年人的“自评健康”“心理健康”和“健康对生活的影响”都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结果具有稳健性。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低龄、男性、农村、非独居和教育程度低的中老年人的自评健康的促进作用相对更大。机制分析显示,互联网的使用会通过社交途径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但不会通过休闲途径和学习途径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2000年以来中国的婚姻支付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大幅上升,在终生预算约束条件下,婚姻支付上升会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选择产生直接影响。文章采用跨期分析方法构建老年劳动参与选择模型,并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8年数据实证检验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1)婚姻支付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及劳动参与时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2)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城乡、性别、年龄及家庭固定资产水平异质性;(3)婚姻支付与老年劳动参与之间存在平缓的“倒U型”关系,这可能与老年人的财富水平相关;(4)养老金水平、健康状况与婚姻支付对老年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婚姻支付在普遍增加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基础上,还显著促进了“弱势”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包括:农村、女性、高龄、低财富水平及低健康水平的老年人。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防止婚姻支付过快上涨,完善老年劳动力市场,加强兜底性社会保障建设等促进婚姻支付与老年劳动参与双向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其婚姻状况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开山 《人口学刊》2013,35(1):78-86
基于追踪调查数据,运用随机效应Probit模型分析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与其婚姻状况的关系及其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丧偶对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存在显著影响,老年人在丧偶后更可能与子女同住。然而,在控制配偶照顾因素后,丧偶对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却大幅下降。从性别和年龄上来看,丧偶对女性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大于男性老年人,对高龄老年人的影响大于低龄老年人。同时,研究还发现,在控制人口特征、社会经济以及健康状况变量之后,未观测到的个体异质性对老年人居住方式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健康受到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世界人口老龄化日趋严峻的背景下,研究老年人特别是研究老年人口众多的中国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死亡风险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全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CLHLS)2002-2011年纵向数据,建立Cox等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发现了中国老年人的躯体功能对死亡风险有显著的影响,ADL、IADL和LOA/LOM好的老年人比差的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分别低了25%、18%和5%;另外,慢性病、性别、年龄、民族、城乡与区域、职业地位和主要收入来源、活动参与和生病照料者也对死亡风险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连续性理论解释了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迁机制,认为囿于家庭禀赋的老年人会调整自身的居住安排,但是这种居住安排的变迁受到老年人行为与观念的异质性影响和中介作用。基于2014—2018年三期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运用潜在类别模型和二元逻辑斯蒂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家庭禀赋对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支持老年人依据家庭禀赋理性选择居住安排的观点,家庭禀赋减弱会显著促进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并且这一结论在改变家庭禀赋临界值后仍然稳健。同时,这种影响的城乡异质性不大,时期效应显示城市空巢化趋势明显,而农村出现一定反弹。研究还验证了行为与观念对居住安排的禀赋限制的异质性影响和中介作用。一方面,在异质性影响下,行为与观念表现为紧密型和依赖型的老年人,其家庭禀赋减弱后与子女同住概率较高;另一方面,在中介作用下,行为与观念表现为独立型和工具型的老年人,其家庭禀赋减弱后会通过调整家庭社会网络类型,改变居住安排。综上所述,研究认为政府应正视居住安排的空巢化变迁,重点关注观念等软指标对居住安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老年人闲暇活动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莉莉 《西北人口》2011,32(3):35-42
闲暇活动是老年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对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着显著作用。利用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在2000年和2006年实施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老年人闲暇活动的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在闲暇活动的参与上明显表现出活动内容单一和追求"解脱"的特点;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健康因素、设施环境因素对老年人的闲暇活动参与状况有着显著影响;在提高老年人的闲暇活动参与上,要强调生命历程的观点,并要在加强老年文化活动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老年群体的特点丰富相应的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18.
社会隔离在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对老年人健康等一系列福祉产生消极影响。有证据表明当代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会通过各种机制预防或减少老年人的社会隔离。本文使用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减轻我国老年人社会隔离的影响。老年人主观社会适应态度是衡量社会隔离问题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发现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水平每上升1个层次,其主观社会适应能力提高0.037个标准差,这一结论在克服内生性偏误和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这一效果主要通过提高老年人健康和幸福感知、认知能力及参加社交活动和与亲人朋友交往的频率来实现,个人主观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环境的融入能让老年人拥有更多自主学习新鲜事物的机会和随时了解社会进展的渠道进而提高老年人主观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本文还发现有效性不存在性别差异,而受教育程度更高、住在城市的老年人更能从互联网使用减轻社会隔离中受益。此外,不同上网活动、上网方式及熟练度起到了调节作用,视频娱乐和阅读方面的网上活动及更高的手机使用熟练度对提高老年人社会适应更有效。互联网技术可以成为消除老年数字鸿沟,解决老年人社会隔离问题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9.
《人口学刊》2019,(6):19-29
本研究利用2016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考察我国老年人对老年再婚的态度和看法,着重分析经济状况和代际关系对老年再婚态度的影响。数据结果显示我国老年人整体上对老年再婚的态度较为消极,赞成者不足1/3且呈现出很强的异质性,低龄、非农户口、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的再婚态度更积极。以房产数量和经济独立性两个指标测量老年人经济状况,通过描述分析和回归模型考察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再婚态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经济状况越好则赞成老年再婚的比例越高;经济独立的老年人比经济不独立的老年人对老年再婚的态度更积极;经济因素对老年人再婚态度的影响具有性别差异且主要表现在经济条件比较差的老年人群中,经济资源匮乏的女性老人再婚意愿最低。代际关系是影响老年人再婚态度的另一重要因素,分析得出没有子女的老年人赞成老年再婚的比例最高,随着健在子女数的增加,老年人赞成老年再婚的比例降低且具有统计显著性;拥有关系亲密的子女的老年人赞成老年再婚的可能性显著下降,比没有关系亲密的子女的老年人减少32.5%;子女性别结构影响老年人再婚态度,只有儿子健在的老年人赞成老年再婚的比例最高,只有女儿的老年人其次,儿女双全的老年人最低。此外,本文还发现积极的社会参与、使用智能手机、充分的养老规划和现代养老观念等都会对老年人再婚态度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人口学刊》2019,(1):45-57
一个人的流动经历与其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这种关系不仅与迁移的地理距离有关,也与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文化差异有关。跨文化迁移一般是通过心理压力、生活方式、收入水平和社会网络等途径对移民健康产生影响。本文选取方言、饮食和观念距离作为文化距离的代理变量,使用2014年CLDS数据分析跨文化迁移对乡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乡城流动人口对于流动的文化距离具有选择性,他们大多在同一方言区和饮食圈内部进行流动,流入地和流出地的观念距离也较近。基于Probit回归结果发现方言和观念距离对乡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有显著负面影响,收入水平和社会网络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但饮食距离对乡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不显著。本文为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构建了PSM模型,同时使用地形距离这一客观变量作为工具变量,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使用"诊断需住院"和"身体疼痛"两个客观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成立,具有稳健性。此外,方言和观念距离对乡城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影响存在异质性,流动持续年份、性别、流动次数、本地方言技能是导致该异质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