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轴心时代理论自提出至今已成为人们研究世界思想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话题,对轴心时代的质疑和深入探讨也从未间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轴心时代的文明体现了人类精神对其生存环境和自身的巨大突破,规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而且其自身内在蕴涵着多元融合及螺旋式上升的思想基础。敦煌哲学发展中吸收并融合了中西方各民族的思想文化,并在演变中对其他文明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螺旋式回归的新轴心时代对敦煌哲学的深入研究必将推动敦煌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的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2.
一、“轴心时代”文化精神变革的背景与内涵  “轴心时代”这一概念是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来的。雅斯贝尔斯指出 ,在大约从公元前 6 0 0年前后至公元之交的这一段时间里 ,旧大陆 (即亚欧大陆 )各个文明区域中心都不约而同地发生了一场意义重大的精神变革活动 ,这场普遍性的精神变革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并且开创了一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的几大宗教—伦理价值系统。他把这一段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精神变革过程称为人类历史的“轴心时代”,认为它对于世界历史的深远…  相似文献   

3.
(一)“世界历史的轴心期”这一概念是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按照雅斯贝斯的说法,这个“轴心期”是“在公元前5O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O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在此期间,“世界上的所有三个地区(指中国、印度和西方)的人类全都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他探询根本性的问题。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他为自己树立了最高目标。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中感受绝对。”“这个时代产…  相似文献   

4.
“轴心期”是雅斯贝斯提出的一个历史命题,他认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时期内和公元前800年至200年的精神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一个“对于人性的形成最卓有成效”的文化飞跃与突破时期。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就被包含于这一时期内并成为它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组成部分。由于“轴心期”是一个政治分裂与社会动荡的整合时代,因而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与危机感,衍生出浓烈的忧患意识并努力实现对忧患的超越,从而促发了人类精神的觉醒。在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整合运动中,传统观念与社会格局同动荡复杂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在自然、社会自身内部结构、人类自身三个层面上均产生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并实现着对忧患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运用西方近代历史发展所形成的科学精神,在哲学的根基上批判和搁置了他那个时代的抽象的宇宙精神和形而上学的物质观,创建了一种全新的哲学:唯物主义人类世界的哲学。这一哲学的内在层次,是从存在物“互为对象”上升到人类世界的关系规定性,进而到实践关系、生产实践活动和以此为基础的、经过唯物史观上升到唯物主义人类世界的哲学。它主要指以唯物主义态度对人类世界的哲学把握。  相似文献   

6.
文明的起源与轴心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尔·雅斯贝斯的轴心期理论在对人类文明进行宏观分析的尝试方面颇具代表性,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他认为人类具有唯一的共同起源和共同的发展目标,而这就是世界历史的结构;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发展中,有着一个对人类以后的发展产生根本性影响的所谓“轴心时代”。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发展的初期,都存在着内部的矛盾和张力,这种张力具有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转变的内在机制,正是由于这种机制的存在,才使这两个文明都发生了自身的突破,并由此成为世界上生命力最强大的文明。事实上,在考察文明的时候,应该从多重视角来考察:一方面要把世界上所有的文明看作一个整体来考察;另一方面,也要把文明分开来进行个别的考察,汤因比即在雅斯贝斯的基础之上,把轴心期的时段大大地缩小或是延长了,可以说是对其理论的一种补充。总之,任何一种理论被应用于分析真实的历史时,都会存在局限性以及不合用的地方。因此,历史和史学认识论永远需要新的创造。  相似文献   

7.
现代阐释学告诉人们,对一个事物或现象的阐释取决于研究者的视角。视角即方法。“轴心时代”既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思维的“建构”。在笔者看来,已有的研究,由于缺乏一个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故使得轴心时代这一遥远而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始终没能得到令人信服的阐释。为了将轴心时代研究推向深入,我们应该找到一个新的科学的研究视角或方法。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或方法,轴心时代现象有望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8.
胡德庆 《理论界》2023,(7):7-1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历史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二者根本方向归一、现实基础一致、基本规律趋同、思想本质同一。根本方向上,世界历史是逐渐走向“命运与共”“共同繁荣”的历史;现实基础上,两者皆依赖各主体间的普遍交往和生产力的有效发展;基本规律上,“命运共同体”是沿着客观历史整体发展规律所规定的正确方向所正在构建形成的人类“共同体”;思想本质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当代世界历史理论新篇章,“同一性”是二者关系层面的本质属性。新的时代条件下,科学厘清二者现实关系,对抵制反“共同体”思潮、澄清和捍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合法性与科学性、引导世界人民自觉站在历史正确一边,形成正确历史信仰,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9.
何二元 《中州学刊》2006,(1):135-139
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了“轴心时代”理论,同时也非常谨慎地对“新轴心期”作了一些预测。然而,现在国内外许多学者,往往未作严谨的论证便轻易宣布“新轴心时代”(或“第二个轴心时代”)已经到来,这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利于今天发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黄文达 《社会科学》2005,2(6):111-116
桑塔格所提出的“反对阐释”和“新感受力”等概念与海德格尔关于“艺术”、“艺术的本质”的思考有内在的联系。他们所着眼的都是现象自身。对海德格尔来说,西方艺术本质的历史与真理本质的转换是相对应的,其获得的途径是从体验出发的;桑塔格认为,新感受力必须根植于人类历史上新出现的那些体验,以此同海德格尔关于从诗中寻找适宜于技术时代的人类的生存状态相呼应。在后现代所出现的新的文化形态面前,特别是今天面对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电影现象,桑塔格开启了对后现代电影的新的进入方式。  相似文献   

11.
江林昌 《东岳论丛》2007,28(1):206-207
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古印度这三个轴心文明,实际上代表了世界文化的三个核心,它们所创造的精神产品,影响了以后整个世界的历史文化发展,直到今天仍在发生作用.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指出:轴心期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揭示了人类"某种深刻的共同因素,即人性的唯一本源的表现",达到了"人类历史的最大包容和最高统一";因此,"这个轴心位于对人性的形成而言最卓有成效的历史之点,自它以后,历史产生了人类所能达到的一切"."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相似文献   

12.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作为东方和西方"轴心时代"的重要代表,在道德学说上分别提出了"志气"观和"行动主义"德性观。强烈的实践精神是其道德伦理的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
和平与包容、互利与共赢是古丝绸之路承载的精神内涵,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一精神内涵仍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面对全球形势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倡议,通过这个平台打造新的发展空间,必然会为我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建设也有许多障碍、挑战,面对一系列障碍、挑战,我们应借鉴古西南丝绸之路的经验和精神积极扩大与相关方的良性互动,尽快实现互联互通,我国各省份也应准确定位,积极融入。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创立了“新唯物主义”。在哲学对象上,马克思由“一切存在”(整个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转向了“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人的社会存在这一具体境域,创立了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对象的人类学哲学;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从自然物质本体论转向社会的实践本源论,创立了实践世界观;在社会历史动力观上,由精神意识动力观转向物质生产实践动力观,创立了以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即实践史观,从而为人类学哲学奠定了基础;在哲学功能上,由传统的追求“解释世界”的认识论哲学,通过实践和人对世界的实践关系,而转向了追求“改变世界”,即改变人类的不合理生存状况的人类学哲学。  相似文献   

15.
德国学者雅斯贝斯在分析历史的结构时提出了广为流行的“轴心时代”(AxialPeri-od)理论,从多元的角度较为准确地把握住了世界文明史上第一个辉煌而复杂的时代。由这个时代造就了直至今天的文化状况,被“现代新儒家”第三期代表杜维明先生称作“第Ⅰ型文明”。这是世界文明的源泉,也是今天世界文化一体化进程的共同基础。在当今,东西方文化各自存在内部的转型,同时也存在着区域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值此,探究文化转型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会给今天躁动的思考一点方法上的指导。毕竟文化转型从来就是艰巨而繁难的历史课题。一史前…  相似文献   

16.
在“丝绸之路”基础上实施的“一带一路”、“冰上丝绸之路”等战略,是中国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创新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思维。新时期的“冰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参与的国家经济贸易的新战略,京津冀港口具有惊人的吞吐量和超强的集疏散功能,可以定位为“冰上丝绸之路”航道的港口起点。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对构成人类社会的两大类事物——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无疑也会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起源于人类蒙昧时代人们对灵魂和肉体相互关系的看法。在古希腊罗马,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逐渐地丰富了起来。有的哲学家把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有的把“数”、“理念”这些精神性的东西看作世界的本原。这时精神和物质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把“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精神使命,其中隐含的逻辑是现实世界还没有得到真正改变。考虑到人类的历史解放始终是马克思其思想之主轴,所以,此处的现实世界应理解为人类仍处于不解放的状态。其中的一个主要表现是人类迄今为止仍然处于历史虚无主义迷雾的笼罩之中,历史虚无主义仍然或显或隐地阻碍着人类解放的实现。基于此,马克思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在批判中完成了对它的超越,进而创建了新唯物主义。其主要体现是:确立真实的历史前提;生成具有社会精神的人;形成自觉的历史意识;从事现实的历史实践。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这些深刻见解为我们反思与回应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为摆脱愚昧、救亡图存及改变积弱积贫状态,使陋俗文化发生了渐次变化。伴随着陋俗文化的变革人的精神也得到相应进化。只有将近代陋俗文化的变化置于人类精神进化的长河中考察,才能发现其真谛。在历史的轴心时代,人类相对摆脱了自然的束缚,开始强调人类本身的重要,从而获得人类整体的相对自由,创造了旨在践履人的片面义务的传统人伦文化。传统人伦文化在近代历史上的衰败则迎来了人类精神的再次进化。近代陋俗文化嬗变并非特定时期内孤立的文化现象,它与人类精神进化的目标紧密相联,是人类精神进化历程中一个阶段性主旨,也是再次实现人的自身觉醒和人的精神解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先验批判与学术创新——对当代学术原创性的一种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学术文化史的角度看,人类最具思想学术原创性的年代,无疑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所谓的轴心时代(BC8世纪-BC2世纪)。根据雅斯贝斯的看法:其核心是出现了人的哲学意识,作为人类历史的一种飞跃性进展,它在地球上的中国、印度和西方三个地区同时生成了文明时代的精神结构,其标志性的成果即中国的诸子百家、古印度的佛教智慧以及古希腊哲学。轴心时代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致于雅斯贝斯这样说:“直到今日,人类仍然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重新被它激发思想才智。自那以后,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