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作不安全感作为组织变革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压力源,不仅引发员工对工作持续性和稳定性的担忧,同时导致员工诸多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压力源-压力框架,构建情绪劳动为中介的工作不安全感对情绪耗竭影响和作用机制模型,从资源角度阐述认知性工作不安全感和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如何通过情绪劳动引发情绪耗竭,运用层次回归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对10家企业的197份样本数据进行模型检验.研究结果表明,认知性工作不安全感和情感性工作不安全感对情绪耗竭均有正向影响,工作不安全感通过表层扮演和深层扮演两种情绪劳动的方式消耗心理努力以导致情绪耗竭.因此,组织不仅可以通过调岗等人事管理方法增加个人组织匹配,还可以通过心理辅导等培训活动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采取积极的方式缓解工作不安全感对情绪耗竭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的工作环境导致员工工作不安全感问题日益凸显。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和缓冲效应理论,通过工作不安全感和员工心理投入两个视角,构建有中介的调节模型,验证工作不安全感情境下组织支持对员工创造力影响的心理机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创造力有显著的消极作用。第二,心理投入在工作不安全感与员工创造力的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第三,组织支持通过心理投入调节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创造力影响的间接效应,只有当员工受到高组织支持时,该调节效应才显著,即高组织支持能够缓解工作不安全感对员工心理投入的消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沉默行为能够降低组织信息决策质量和员工工作绩效,而组织排斥是影响员工沉默的重要因素。实证研究表明,职场排斥显著正向影响员工沉默,心理所有权在职场排斥与员工沉默之间起中介作用,工作不安全感对职场排斥与心理所有权的关系存在负向调节作用。基于此,领导者应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建立职场排斥报告制度,消除职场排斥现象;应明确团队使命和愿景,建立所有权文化,提升员工的心理所有权;应畅通员工晋升通道,激励员工不断进取,降低员工的工作不安全感,进而引导员工打破沉默、积极建言。  相似文献   

4.
市场竞争的加剧、科技的飞速进步、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得员工工作不安全感这个话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社会和组织以及员工个体三个方面分析了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影响因素,论述了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带来的危害,进而给出了缓解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对策。希望能够给企业管理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逐渐关注组织生活中的负向行为。领导者的破坏性领导、虐辱性领导、家长式领导等负向行为,以及员工在工作中的负向行为,如工作欺负行为、工作报复行为等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以往的负向行为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显而易见的行为表现,即热暴力行为,而忽视了员工之间微妙的心理感受,即冷暴力行为———职场排斥。  相似文献   

6.
R&D员工领导创新期望、内部动机与创新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组织行为研究领域推动员工创造、创新的组织行为研究是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跨地区企业研发员工的问卷调查研究对领导创新期望、员工内部工作动机及其创新行为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探讨。研究发现,在我国背景下,直属领导对下属员工的创新期望、员工之间横向交换对研发员工创新的行为都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员工内在工作动机在领导创新期望、员工横向交换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路径关系中起到中介效应。本研究的调查结论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组织内员工创新行为推动和作用机制的深入了解,同时也会对我国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员工创新的管理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IT行业员工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永刚  张健东 《管理评论》2007,19(10):37-42
本文以北京、上海、大连等几个软件行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的326名IT员工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探究IT行业员工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特性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IT行业内员工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且规范承诺、感情承诺和理想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显著相关。鉴于IT行业的特殊性,员工们的规范承诺普遍较高.而机会承诺则偏低:IT行业员工在年龄和工作时间方面.组织承诺具有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降低员工工作不安全感,有利于提高员工满意度,有利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民营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现状为视角,从组织变革、安全管理、工作特征、薪酬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的关键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自我调节理论的整合视角,通过一个两阶段的656份在职员工问卷数据,分析了工作不安全感对主动个人-环境匹配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工作不安全感正向影响员工的3类主动个人-环境匹配行为(主动寻求反馈、工作变更协商和职业主动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借鉴自我调节理论中不同的自我概念参考值,证明了印象管理动机和未来工作自我清晰度中介了工作不安全感与3类主动个人-环境匹配行为之间的关系,且两条中介路径在个体防御型调节焦点和促进型调节焦点下得到不同程度地加强。  相似文献   

10.
追随力是影响人力价值发挥及组织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在经历三年疫情后,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并快速发展,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传统的组织管理方式提出了巨大挑战,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对追随力的影响在数字化组织环境中越来越值得关注。研究内容基于动机需求理论与领导认同理论,构建了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影响追随力的要素模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研究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法与Bootstrap法对330份员工数据进行假设验证。实证研究发现,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对追随力具有正向影响作用;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正向影响领导认同;领导认同在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与追随力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支持性组织氛围感知对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与领导认同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支持性组织氛围感知正向调节领导认同的中介作用。研究内容为管理者通过领导者信息共享行为来满足员工信息共享需求、增强员工的追随力,以及提升组织效能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工作场所偏差行为是指员工违反重要组织规范、给组织以及组织成员带来负面影响的自愿性行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对工作场所偏差行为的概念发展进行总结,并对负面行为相关研究中繁杂的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2.
在团队分工合作中,员工往往只将自我所在的内群视为具有利益一致性的共同体,对内群以外的其他团队群体则视为外群。内群中的行为更容易协调一致,内群与外群间的互动合作却不免充斥猜忌、防范和打压,导致组织整体发展的矛盾。群际领导的关键在于消解员工的偏差性自我身份定位,通过语言疏通、行为引导作用于个体认知,使其重塑自我在组织中的身份定位,继而改变态度、行为,与其他群体主动建立认同关系、采取合作行为。领导者的作用重心则应置于对员工心理、情绪波动的科学掌握和及时疏导,以及对自身领导艺术的强化。具体而言,可构建个体心态量表,测量员工心态波幅;遵循及时原则,强化组织认同,消除员工信任缺失的风险诱因;重视个体情绪疏导,促进群体心态良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王雁飞  朱瑜 《管理世界》2012,(5):109-124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重要内容,组织社会化(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是促进员工适应组织并提升其行为绩效的关键因素,但是组织社会化对员工行为绩效影响过程的作用机制如何,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还没有形成一致结论。本研究采用纵向实证研究方法,以我国249名新进企业员工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历时一年的跟踪调查,就组织社会化、个人—组织匹配、员工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关系的模型进行了探索与验证,考察了在不同时期组织社会化影响员工绩效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组织社会化对员工绩效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效应呈现有规律性变化。对于工作绩效,随着员工组织社会化进程的推进,组织社会化对员工绩效的影响从直接效应转变为完全中介效应;对于组织公民行为,随着员工组织社会化进程的推进,组织社会化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从原来的部分中介效应转变为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4.
<正>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及心理学家从有效性出发,对领导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已有研究表明,魅力型领导倾向于授权员工,而授权行为本身有助于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基于以往研究成果,本文以定量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国内金融企业为研究样本,试图从领导理论角度探究优化员工工作满意度、激发企业生机与活力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00—2020年中国知网(CNKI)中科技核心、CSSCI和CSCD三大核心数据库发表的协同创新2322篇文献,采用Cite Space V工具,首先对协同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其次从研究机构和作者两个维度分析国内协同创新的合作分布情况,最后基于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区视图和突现词等方面,揭示国内协同创新的研究热点和演化过程,探究了国内协同创新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国内协同创新在机构、作者间的合作均比较少,研究热点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产业集群、产学研、军民融合、知识转移”,且近几年有结合数量方法的发展趋势。研究进程包括2000—2006年的萌芽期,2007—2011年得发展期,2012—2016年的爆发期,2017年至今的稳定期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吴敏 《经营与管理》2023,(3):133-140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新越来越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而组织的创新程度取决于员工创新行为。为了促进员工创新,赋予工作一定的自主性特征至关重要。通过对318份问卷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工作自主性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工作自主性与员工创新行为显著正相关;建设性责任知觉在这个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正向调节工作自主性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且该调节作用部分通过建设性责任知觉进行中介传递。  相似文献   

17.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由一系列非正式的合作行为构成。从社会网络角度研究组织公民行为,主要关注的是人际公民行为。本研究试图构建一个中国企业员工人际公行为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人际公民行为的成因模型各项指标拟合良好;个体网络中心性通过个体社会资本、个体动机对组织公民行为发挥影响作用;从而验证了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一个基本假设,即社会网络中的关系、点的分布和位置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点的行为和态度。  相似文献   

18.
王雪莉  马琳  张勉 《管理学报》2014,(5):691-695,719
从中国80后独生子女员工的角度入手,分析了步入职场的80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行为态度差异以及他们分别在个人-工作匹配、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离职倾向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80后独生子女的受教育程度、税前收入较非独生子女更高,但离职倾向也更为明显。80后独生子女强化了个人-工作匹配与员工离职倾向、工作满意度与员工离职倾向间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员工创新是企业创新驱动的重要推动力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当前中国组织情境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员工创新行为:主动性员工创新行为和被动性员工创新行为,两者所产生的创新绩效存在巨大差异。然而,现有文献对被动性员工创新行为研究不足,理论研究已经无法适应实践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将两种不同性质的员工创新行为放在一个框架下进行研究,以丰富创新行为的研究内涵。本文以新兴的领导发展取向——分布式领导为切入点,引入组织支持感作为中介变量,上下级关系和价值观匹配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分布式领导对主动性-被动性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模型。为了验证该模型,以408名知识型员工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发现:分布式领导对主动性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对被动性员工创新行为具有负向影响;组织支持感在分布式领导与主动性-被动性员工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上下级关系和价值观匹配正向调节分布式领导与组织支持感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验证了有调节的中介作用。同时,上下级关系和价值观匹配交互调节了分布式领导与组织支持感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为解构中国创新管理实践中纷杂多样的创新行为提供了理论诠释,丰富了中国情境下的创新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20.
唐汉瑛  龙立荣 《管理科学》2019,32(1):91-100
  员工建言虽然有益于组织发展,但是对员工个人却并不总是有利,建言行为对员工自身发展的影响取决于管理者对建言的态度和回应。这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有限,并且更多研究探讨忽视和负面评价等消极领导因素在员工建言积极效应实现中的阻碍作用,而较少探讨谦卑领导这样一种积极领导因素对员工建言积极效应发挥的促进作用。         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群体卷入模型的视角,探讨管理者的谦卑领导行为在员工建言与工作绩效关系间的调节作用,并检验组织自尊在其间发挥的中介作用。收集湖北省和江苏省多家企业的367对有效的上-下级配对数据,采用有中介的调节作用检验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研究结果表明,①谦卑领导在员工建言和工作绩效的关系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作为建言对象的管理者谦卑领导水平越高,员工建言对工作绩效的积极影响越强;②谦卑领导在员工建言与组织自尊的关系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管理者的谦卑领导水平越高,员工建言对组织自尊的积极影响也越强;③组织自尊在谦卑领导与员工建言交互影响工作绩效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员工建言既可能出于对组织利益和发展的关心,也可能出于对自身群体身份和地位信息的寻求,而具有谦卑领导特征的管理者更可能对员工建言持开放态度并给予积极回应,有助于向建言者传递组织对其努力和价值的尊重、重视和认可等有关群体身份和地位的重要信息,增强建言者的组织自尊,进而激发其后续努力工作的动机并做出良好绩效。此即“谏者有为”效应实现机制的一种解释。         探讨谦卑领导在员工建言与工作绩效关系间的调节作用,既是对近年来研究者呼吁探讨领导反馈在员工建言效应机制中的重要作用的积极响应,也是对已有研究的有益拓展。研究结果可以为组织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启示,提醒管理者应重视建言行为在员工激励中的重要作用,不仅要鼓励和引导员工积极建言,还要对员工建言进行积极倾听和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