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凌宇  王捷 《领导科学》2022,(12):108-111
基层治理中的悬浮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各类治理要素悬浮于上层而难以落地,基层所实质拥有的权限能力依然不足以实现对相关具体问题的有效覆盖。这既反映了治理主体与治理对象间的疏远与脱节,决策层对自我治理责任的间接推诿,也再次折射出组织纵向架构中的梗阻问题。解决的关键并非配套措施的不断出台和无限叠加,而是需要根据问题性质和影响范围科学定位主要担责人,下沉式治理创新重点就在于权责对应下的治理主体定位、治理目标分解和治理重心调整。具体而言,在管理中应清晰分权而保证“能够做”,主体到位而保证“做到位”,权限留白而保证“自主做”。  相似文献   

2.
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是数字社会社区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数字技术能够成为传统社区治理创新甚至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嵌入社区场域的底层逻辑存在偏差,数字技术在社区治理场域尚未实现真正的赋能,针对社区治理的赋能只浮于表面或只限于部分领域,甚至没有赋能只有“负能”,对社区治理的赋能实际成为社区在数字化转型板块的新增任务,并没有成为推动社区发生变革式增长的驱动力量。为此,实现数字技术对社区治理的有效赋能,就要实现数据开放与共享,发挥技术整合资源的真正价值;秉持以人为本动机,提升居民治理的主体地位;明晰政府角色定位,强化政府的兜底和保障作用;激活多元治理要素,提高协同治理的层次与效能。  相似文献   

3.
4.
数字化转型是基层社会治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应用水平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了数字弱势群体,加剧了数字鸿沟,增加了数据信息安全风险,使社会排斥从真实的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造成政务服务和基层治理的盲点,导致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出现系统性偏差。究其原因,主要是数字科技复杂特性、社会内在结构缺陷、虚拟空间秩序紊乱、社会治理创新不足的共同作用。对此,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制定全域信息无障碍建设规划标准和行动方案;坚持传统服务与科技创新并行,做好关键场景和主要业务的适老化政策设计和规划;加强数据治理和个人信息保护,完善数据社会化共享闭环管理体系;优化数字资源公共产品供给,加强对数字弱势群体的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其数字素养。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基层,女性干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对基层女性干部的期待呈现出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复的发展轨迹。基层女性干部因其自身的性格禀赋和行为特点而具有一定的基层胜任力,但她们在大局意识、自我认知和工作能力方面尚存有改进空间。综观当前我国基层女性干部所处的现状,增强其基层适应能力,应遵循赋能原则,坚持差别、注重时机;把握赋能向度,从观念与心理、互联网、制度等方面进行赋能。  相似文献   

6.
7.
深化基层治理,需要从多个维度正确理解权责一致思路下的基层放权赋能。认识层面要正确理解放权赋能,充分认识到权责一致不是上下对口、散漫无约束,而是科学合理放权、真正切实赋能;操作层面要合理设置基层机构,理顺层级关系,列清放权清单,深化机构改革;效能层面要科学提高监督实效,变干预为引导,变参与为监督,变形式为效能。  相似文献   

8.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网络上各类与疫情相关的谣言呈几何级数增长,一些涉疫谣言新变体在数字技术的包装下,成为谣言治理工作的新难题与风险点,亟待相关主管部门逐步优化应对机制和治理策略。谣言发展的阶段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潜伏蔓延期、发展高峰期、长尾回落期。涉疫谣言新变体的表现形式为:捏造聊天记录传播疫情谣言、“小号+大号”接力传播疫情谣言、利用造假视频传播疫情谣言、借助“科学”外衣传播疫情谣言。运用数字技术治理涉疫谣言,须建立涉疫谣言数字预警体系,建设涉疫谣言数字监管体系,打造主流舆论数字传播体系,使谣言失去滋生的土壤和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9.
基层治理过程中的政民联通碎片化、权责观念碎片化、服务供给碎片化和事务管理碎片化问题,需要通过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加以解决,但这并非简单的"互联网+政务管理",而是涉及数据资源使用、数字思维构建和数字管理模式架构一系列问题。应将数字技术深度运用于权力整合层面的条块关联、利益主体层面的多元统一、实施操作层面的数据整合、运行机制层面的效应叠加。  相似文献   

10.
基层数字治理是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理论相结合的产物,对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我国基层数字治理以推动基层治理精细化、创新基层共治模式、加强风险防控与基层维稳为总体导向。在理论研究中,现有成果聚焦于数字技术对基层治理结构与功能的形塑、基层数字治理的治理效能与发展瓶颈、数字治理对基层行政人员的影响、数字治理对基层民主的推动等主题,同时存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实证研究欠缺等问题。因此,未来应加强对该领域基础理论的系统性研究,力求构建成熟的学科研究范式,推动以善治为目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  相似文献   

11.
高磊  孙璐 《管理评论》2024,(3):96-106
创新是助力初创企业跨越“死亡谷”,实现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初创企业由于“新生”和“弱小”的劣势,创新资源和治理经验相对不足,制约创新活动顺利推进。CVC是由IVC衍生而来的新型股权融资方式,能够有效缓解初创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资源和治理约束。本文以2009—2021年D轮投资之前的上市企业风险投资事件为样本,实证研究CVC对初创企业创新的影响,并验证资源赋能和治理赋能在CVC与初创企业创新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CVC能更好地契合初创企业创新需求,显著地促进初创企业创新。进一步研究表明,CVC通过为初创企业提供财务资源、非财务资源和创新人力资源支持,缓解创新资源约束,实现资源赋能;CVC通过派驻董监高为初创企业提供治理经验和治理决策支持,降低创新制度成本,实现治理赋能。资源赋能和治理赋能是CVC影响初创企业创新的中介变量。这些结论在理论上深化了中国情境下CVC影响初创企业创新的作用效果与作用机制的认识,在实践中为企业开展CVC活动以及创新政策制定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闫燕 《决策探索》2021,(4):21-22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场域和坚实基石,将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相结合,通过基层党建对基层治理的带动引领,将党建的有效性体现在基层治理的问题解决中,能够有效克服基层党建的弱化与虚化问题,进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性环节,既是城乡居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微细胞”,也是城乡社会网络的“微细胞”。进入新时代,基层治理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党建工作发挥引领作用。当前,基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意识不到位,缺少人力和资金支持,导致基层治理难度较大。基于此,文章指出,通过党建凝聚基层治理新观念,能有效加强基层治理升级的多方保障,助推基层治理精准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对数字治理的内涵有了更多的认识。数字治理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治理、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治理以及对数字融合空间进行治理。数字治理的意义在于为政府赋能、为市场增效、为社会赋权。数字治理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治理模式存在的局限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在数字化时代,政府和企业需要积极推动数字治理的实施,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同时,数字治理也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以提高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社会治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孟州市会昌街道办事处创建并实践的旨在妥善处理信访问题、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的基层公论制度,实现了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有机结合,是探索有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的有益尝试,其对加强我国基层社会管理,提高公共事务治理水平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数字技术为单位管理过程中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创造了条件,但实施这一举措面临一些问题:消除单位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方法大多数是"旧技术",部分人员运用数字技术消除单位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效果较差,运用数字治理技术消除单位管理中信息不对称未获得广泛支持。数字治理单位管理信息不对称现象中存在问题的宏观成因是制度的完善速度慢于现代化速度,微观成因则存在于多个方面。数字治理消除单位管理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宏观途径是,加快制度完善速度,使之同步于甚至快于现代化速度;微观途径主要是,提升单位人员对数字治理重要作用的重视程度,强化单位人员运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协助单位人员构建新的"舒适区"。  相似文献   

17.
“技术迷信”思维下,部分领导者容易以技术取代情怀、以工具取代调查、以效率取代效果、以创新取代适用,诱发策略匹配度不足、重心精准度不够、认同广泛性不足、务实改善性不明等新型治理难题。这就需要平衡技术与能力,实现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深度融合。要注意管理为先,技术为后;人在事前,重视现况;权责对应,强调实效;遵循规律,灵活应变。  相似文献   

18.
冷茂林 《领导科学》2022,(8):115-118
乡村治理智能化既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发展的战略方向,又是实现乡村治理范式由传统科层化管理变革至智能化治理的重要契机。智能技术推动乡村治理领域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势必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乡村治理配套政策制度滞后、治理主体职能不清和权责模糊、治理智能化人才缺失、治理智能化技术作恶、技术越位、应用背离初衷等因素,阻碍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化解乡村治理智能化带来的风险挑战,须强化治理智能化顶层设计,创新体制机制;外部引进和内源激发并举,推动人才入乡返乡;限制主体行为,谨防技术越位与作恶;建构绩效评价体系,破解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