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1949年以前,由于医疗卫生条件和水平落后,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很低,吉林省人口死亡率约为30‰。解放后,吉林省推出了一系列降低死亡水平的方案,使全省的医疗卫生水平得到迅速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较大改善,人口死亡率逐年降低,1992年死亡率下降为5.0‰,与1949年相比,下降了25个千分点,年平均下降0.587‰。近年来,人口学者已对全国人口的死亡水平从宏观上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由于各个省份的发展有很大差异,所以每个省份的区域性研究尤为必要。本文总结了建国以来吉林省人口死亡水平的变化及特点,并对影响吉林省人口死亡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珠海市常住居民死亡水平、分布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对策提供科学依据,对2000-2005年珠海市常住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常住居民死亡率为3.05‰,男性死亡率为3.40‰,女性死亡率2.67‰;2000-2005年男性、女性死亡率基本呈现下降趋势;珠海市各区之间人口死亡率差异逐渐缩小;城市死亡率低于农村死亡率和城乡结合部死亡率;死亡人口成年组中所占比例男性远远高于女性;疾病和意外死亡是珠海市常住居民主要死因,应加强综合干预措施,积极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3.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国经过1947—1949年的人口激增时期,开始了由高出生率向低出生率的人口转变。1947年日本人口的出生率高达34‰;1950年则下降为28‰;至1957年时进而下降到17‰;死亡率则从1950年的10.9‰的低水平进而降低到1957年的8‰。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日本人口便由高出生、高死亡进入了低出生、低死亡的人口再生产类型,从  相似文献   

4.
据苏联中央统计局刊物《统计通报》资料: 1982年1月1日苏联总人口为26,884.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2,568.9万人,占总人口的46.8%;女性人口14,315.5万人,占总人口的53.2%;女性人口比男性人口多6.4%。 1981年共出生496.14万人,出生率为18.5‰,比1980年增加0.2‰,死亡274.21万人,死亡率为10.2‰,比1980年减少0.1‰;自然增长率由1980年的8.0‰上升为8.3‰。  相似文献   

5.
死亡率是影响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因素之一。本文根据香港1946年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关死亡率的资料,对死亡率变化的基本情况、死亡率的性别年龄差异、以及死亡原因,作一初步分析。一、死亡率的下降与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香港人口死亡率高,而且波动大,死亡率变动于37‰~26‰之间。这也是当时社会经济背景的反映。战后,死亡率迅速下降,1961年达到6.1‰,  相似文献   

6.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各种常见病和传染病得以控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死亡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中国人口死亡率约为25~33‰,婴  相似文献   

7.
康县的人口状况康县现有总人口186,941人,比1949年增加了56,54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49年的15.90‰下降到1984年的3.57‰,低于全省人口增长水平。从全县和五个乡人口发展状况看,35年总增长50%,年均增长率为1.4%。其中,王坝乡人口总增长48.2%,年均增长率为1.5%,有七年为负增长。类似的情况在大堡、贾安等乡也存在着。普遍表现出死亡率较高,一般都在10‰左右。如1984年的死亡率和自增率:王坝乡为13.4‰。  相似文献   

8.
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人口死亡模式发生了迅速转变。死亡模式由1949年前的高死亡,低寿命的状况转变为低死亡,高寿命的模式。其死亡水平接近于大部分发达国家,远远超过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关于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地理气候差异大且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其死亡率达到如此低的程度的原因,许多学者已从不同危度做了许多研究和探讨。本文将从宏观水平对1949年以后的死亡率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1946~1949年中国大陆人口向台湾及海外迁移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1953年人口普查资料为基准,结合全国2‰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运用现代人口分析方法对1946年初至1949年末中国大陆分性别、年龄的人口数及年粗出生率和粗死亡率进行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国际历史人口学的最新研究方法──逆预测法(InverseProjection),比较准确地估计了1946~1949年大陆人口向台湾及海外迁移的数量,并结合1946~1955年台湾省人口的变动数据对估计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观察粗死亡率和期望寿命余年,从总体上分析了中国不同职业人口的死亡水平特征,如城乡特征、性别特征和年龄特征等,并进一步分析了全国6大区不同职业人口的死亡水平特征。结果表明,脑力劳动者的死亡水平明显低于体力劳动者的死亡水平。文章认为,不同职业人口的死亡水平的差异除职业因素外,还受到教育程度以及城乡、性别和地区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以1981年的中国人口生命表为模型生命表对2010年的人口按龄死亡模式进行修正,测算2010年的中国人口预期寿命,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性别模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2010年中国人口的死亡率下降至5.58‰;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5岁,其中男性的预期寿命超过73岁,女性预期寿命为78岁;近10年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增幅超过4岁,高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期。然而,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中婴幼儿和老年人口存在严重的死亡漏报,现有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制约对人口普查数据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巨大挑战。偏高的女婴死亡率虽然较2000年有所改善,但依旧存在,对女性的社会歧视仍在威胁中国的人口安全。  相似文献   

12.
文章搜集、整理了民国时期中国人口的死亡率资料,认为该时期粗死亡率在25‰~35‰之间,婴儿死亡率可能在170‰~200‰之间,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随着地区和时期的不同,有着较大差异,在某些地区已经超过了40岁。另外,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对降低死亡率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80年代死亡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较为详细地讨论了由1982年人口普查和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确定的死亡水平,指出:确定80年代中国实际的死亡水平,在注意婴儿死亡率的同时,还应注意到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并依据两次普查的年龄别人口数,计算出人口的平均寿命,对用普查的死亡资料计算的年龄别死亡率的误差,做出重新估量。  相似文献   

14.
一、基本情况和趋势 日本在三十七万七千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养育着一亿一千六百多万儿女,平均每平方公里近三百一十人。人口的发展经历了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和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目前己处于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阶段。一九七七年出生率为15.5‰,死亡率为6.1‰,自然增长率为9.4‰。一九八○年出生率为13.7‰,死亡率为6.2‰,自然增长率是7.5‰。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人口发展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如一九三六年,人口出生率约为38‰,死亡率约为28‰,自然增长率只有10‰左右。从一八四○年到一九四九年的109年期间,中国人口由四亿一千多万增加到五亿四千多万,共增加一  相似文献   

16.
1949—1993年中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情况及人口性别构成年份出生率(‰)死亡率(‰)占总人口%男性女性性别比1949362051.9648.04108.219503718———19513717———19523717———1953371451.82...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占亚洲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占世界总人口五分之一多的人口大国。它的人口数量的增长,不但对本国而且对亚洲以至对世界的经济,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国人口一直处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状态。1949年至1970年,除个别年份外出生率都在33‰以上;自然增长率都在20‰以上。1966至1970年平均高达26‰,五年时间就增加了一亿多人。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人口普查、人口经常登记或专门调查,可以得到某一日期或某一段时期的各种人口数字。如,1982年7日1日全国人口为103,188万人,其中,大陆共有10.08亿人;29个省、市、自治区1981年出生2069万人,出生率为20.91‰;死亡629万人,死亡率为6.36‰等等。这些数字或者反映某一日期(1982年7月1日)的人口状况,或者反映某一时期(1981年)内发生的人口事件的规模(出生和死亡人数)及其水平(出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死亡水平间接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几种常见的死亡水平间接估计方法 ,以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原始数据为基础 ,估测了五普人口粗死亡率、死亡漏报水平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20.
从1949年到1979年间(除特殊年份外),中国的出生率从36‰下降到17.82‰;死亡率从20‰下降到6.21‰。特别是在70年代以后,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幅度更大。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们走完了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人口转变路程。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人口转变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因此,我们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