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的,这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常识,然而体现在事物发展的具体过程中,或是在人的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地看到二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反过来对某一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发展过程所决定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哲学界流行着一个这样的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意识对物质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并认为只有承认它,才是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否则,就是形而上学,就是机械唯物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先有物质,后有意识;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属性和机能,物质是意识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们具体考察意识能否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时,自然也不能背离这个基本前提。主张意识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同志(以下简称“物质意识互相决定论”者),所持的一个主要论据是:根据辩证法的一般原理,物质和意识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互为前  相似文献   

3.
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定论的东西。庞长富同志却在《学习与探索》1982年第1期以及其它刊物上撰文坚持认为: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同一)的观点“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根本不相符合的,它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仅没有任何根据,而且早己遭到批判。”(本文没有标明出处的引文皆见庞文)我们认为庞长富同志的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一、“遭到批判”的是“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的统一”的观点,还是形而上学的“绝对对立”呢?  相似文献   

4.
精神、意识、心理、认识、思维、思想、观念这一类概念,相对于物质来说,都具有派生性、附属性、非绝对独立性,都是第二性的。因此,如果我们只强调它们与物质对立这个本质属性的时候,可以将它们通用或者混用。比如说: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意识和物质,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认识和实践,思维和存在,思想和实际,观念的东西和现实的东西,等等。这是它们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物质决定意识原理是唯物主义的第一原理,那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可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原理。历史唯物主义之“物”,即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和社会生产方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这三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社...  相似文献   

6.
关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传统哲学教科书所持的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笔者认为,其中对意识的能动作用表述偏于笼统,在实践中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探究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意识起的作用更大。就宇宙发生论而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而就一般创造物来说,先有意识后有创造物;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但反映的内容可以是当下现实不存在的。正确认识意识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唯物主义哲学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三种形态的唯物主义虽然都认为物质是意识的本原,都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但它们之间又有区别,是三种不同形态的唯物主义。决定和影响唯物主义形态的原因很多,其中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对唯物主义哲学有着重大的决定和影响作用。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指出:“……象唯心主义一样,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8.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实质上是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精神性、客观物质世界本质上也是精神的。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当然同理可得,意识也统一于物质,意识的本质也是物质性(客观实在性)。但在各种教科书中不明确这一点,有人认为意识是物质的这种观点是向唯心主义让步的糊涂观念。我  相似文献   

9.
哲学基本问题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都只是肯定物质对意识的本原性和意识的能动性,从未把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拔高为哲学的最高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包括“物质决定意识”的内容,第二方面仅指世界的可知性,并把第一方面拔高为哲学的最高问题,其总的倾向是否定意识的能动性,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创造精神是相违背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0.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者一般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来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是,作为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问题上,看法就不一致了。有一种意见认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物质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否则,就等于“否定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11.
论精神生产的实践本性刘清纪一切科学理论是否都具有生产力属性,这在学术界仍然是一个引起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理论自然科学是精神的东西,在它取得物质属性以前,不能称为现实的生产力;另一种意见是说,社会科学即使进入物质生产过程,以经营管理思想等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主义理论的许多领域中,迫切需要根据当代的实际和其他思想家的遗产,进一步发展它的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 应当把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变为:“存在决定意识,而意识也决定存在”。因为借助于意识可以创造自然界中至今还没有的物质形式。然而,能够创造某种新物质的意识,是在现存物质的基础上形成的。必  相似文献   

13.
心是什么?     
作为现代唯心主义哲学的首脑之一、新实在论的主要代表,罗素在他这篇评论莱依尔“心的概念”的文章中,仍然坚持他的旧论点,即“所谓心理的和所谓物质的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各自具备任何特质,而是在于我们获得有关它们的知识的方式。”罗素在这里把”心理的”和“物质的”东西等同地看待,换句话说,他把精神和物质说成只是经验的两种不同形式,两者都不是实在,而真正的实在只是他所谓的“逻辑的构造”;归根结底,他还是否定物质决定意识。  相似文献   

14.
道德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它具有时代性、阶级性。由封建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决定的儒家传统道德是封建阶级政治统治的工具,有许多毒素和糟粕,同时也含有益智后人的珍品,我们应当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儒家传统道德进行科学分析,经过选择,消化和吸收其对人民有益的东西,为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5.
既然世界是物质的世界,那末意识是什么?意识和物质的关系又怎样?这是哲学上两条路线斗争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问题,才彻底地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驳斥了唯心主义的种种谬论.第一节物质决定意识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到人脑所产生的机能意识的起源问题,曾经是科学和哲学上的难题.要具体地说明意识怎样从物质的长期发展中产生出来,必须以各门科学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唯心主义正是利用这种困难来颠倒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旧唯物主义者也正因为受到科学材料的限制而不能驳倒唯心主义.只有辩证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诚然,人们的意识和人们的社会存在不是绝然同步吻合的,一般来说,意识往往落后子存在;但就整体和总的趋势而言,“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是毫无疑义的。为此,我们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教师队伍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理想情操、精神境界等意识形态时,必须遵循“存在决定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看清人们思想的本质,认识人们思想演变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葛辛 《中华魂》2013,(7):19-21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包括文化艺术生活在内等多种形式——这是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明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本文结合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  相似文献   

18.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①正是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物质需要,构成了个人物质生活需求的价值尺度。价值尺度,包括对待物质生活的正确态度(观点)和实现物质生活需求的正确手段(尺度)两个方面。一、物质生活观点物质生活,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真理,通常被人们定义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①,或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②。这似乎已成无可非议的定论,但仔细一分析便可发现,这种定义是不科学的,起码是不严密的。因为,这两种关于真理的定义是一致的,即都是把真理局限于主砚的范围之内,同视为“意识中……的内容”。然而,“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相似文献   

20.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是人们千百万次重复的一个普通道理,也是人们最熟习的一般常识。可是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又多少次地违背这个道理,又多少次地重新强调这个道理。坚持这个道理,就是坚持唯物主义,违背这个道理,就是搞唯心主义。既然这个道理一般人都懂得,为什么在工作实践中又会出现唯心主义呢?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同志们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