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4 毫秒
1.
大业五年(609年),身为最高统治者的隋炀帝西巡青海和河西,历时近10个月。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巡幸河西的中原王朝的帝王。其巡游不仅有深刻的政治目的,而且在河西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隋炀帝艳史》的主题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运用明朝中晚期的史料,与《隋炀帝艳史》中具有特异性的表现内容作了比较研究。认为《艳史》具有政治讽谕性,“隋炀帝”这一历史人物身上更多地附着了明朝中晚期所有帝王的乖行劣政,总结和隐括了明嘉靖以降百余年的历史,揭示王朝衰亡的原因和过程。该书也应被视作成功的政治小说  相似文献   

3.
隋炀帝虽然在后世骂名不断,但他促进江南繁荣的历史功绩不可抹去。隋炀帝统一南北,沟通南北,控制江南,有效地利用了江南;隋朝政治中心的逐渐南移,带动了江南地域经济繁荣;隋炀帝好读书,好科技,崇尚佛教,促进了江南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科举"含义与科举制的起始年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类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起始于隋代.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必有标志性的创制,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存在了1300年之久.  相似文献   

5.
正一由国内歌剧界顶尖演员戴玉强、殷秀梅主唱的原创歌剧《运之河》前段时间在天津上演,引起轰动。《运之河》曾在江苏首秀演出,也是如此火爆。这部以隋炀帝开掘大运河为经,以隋唐朝代更迭为纬的大型历史歌剧气场强大,深刻揭示了隋炀帝开河的历史功过,强烈表现出百姓修造运河的艰辛。该剧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相似文献   

6.
魏收修撰的《魏书》是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部纪传体正史。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隋炀帝父子曾饬令史臣更撰《魏书》,以矫正魏收之失。尽管隋朝重修的《魏书》世无传本,但它在中国史学上的地位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隋炀帝及其同时代的十几个皇帝的行事功过进行分类比较分析,隋炀帝不仅不是昏庸之主且很有气魄才能,他主观上想成就圣王之业,却以好大喜功、不尊重子民起码生存权利、虐用民力、超越历史限度走向了的反面。“帝王若竭生民力,大业沙崩固不难。”为求一己之功,炀帝以连续不断的急政、苛政形成系统的大规模暴政,成为独夫民贼千古暴君。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隋炀帝在水陆交通上的成就和价值,认为水陆交通网的建设是炀帝改革开放的重要措施,也是造就“大业之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隋朝经济空前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是隋炀帝时科技生产力重视的新观点,并论述了大业年间科技上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0.
袁刚 《南都学坛》2002,22(4):21-28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隋炀帝的评价众说纷纭。国内外学界提出了为炀帝翻案摘掉暴君帽子的新观点。实际上,隋炀帝大兴工役要创不世功业,虽然不是昏君;但是好大喜功超越历史限度,虐用民力,不尊重子民最起码的生存权,以苛政、急政形成系统的大规模暴政,成为千古暴君。  相似文献   

11.
隋炀帝一改隋高祖排斥山东、江左文化的做法,他不仅致力于融关陇、山东、江左文化为一体,以达到笼络三方的政治目的;还通过一定的文化交流,以其优势来维系、巩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与一味依靠武力巩固统治的政策相比,隋炀帝的某些文化策略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2.
隋炀帝暴政的实质,是残酷地破坏封建生产方式,并肆意扩大隋代残余的奴隶制度。他所掌握的政权,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他破坏封建生产方式和扩大奴隶制的暴力工具。这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即隋代仍处于封建制生产方式与奴隶制生产方式同时并存的历史时代。奴隶制的存在及其影响,使隋朝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往往成了或大或小的奴隶主,具有了奴隶主的阶级属性。于是,封建制的隋王朝也就具有了某些奴隶制统治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古代文学领域中的隋炀帝故事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是隋炀帝故事主要文本的作者与成书过程研究,以《隋遗录》、隋炀"三记"、《隋炀帝艳史》、《隋唐演义》最受关注;二是隋炀帝故事的文学形象研究,包括隋炀帝及后宫女性形象研究;三是隋炀帝故事的比较研究,包括作品内部不同人物形象的比较及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隋炀帝“好祥瑞”,继位之后即汇集隋文帝之灵异,以示倡导,自述祥瑞,符应纷呈;以天文玄象缘饰军政决策,袁充等术士化朝臣“预知”其军政意向,“假托星象,奖成帝意”;对“忠鲠”进谏之术艺人物,则加以排斥。隋炀帝“专信邪道”,其夺嫡继嗣与打压关陇权贵,无不利用相术、阴阳占卜、蛊惑诅咒、图谶谣言等巫筮术数以运作其事;隋炀帝迷信道术,豢养道土以炼金丹,寻求长生不死。隋炀帝如此,与其深受家族尚巫门风、相关社会风尚之熏染,特别是承继隋文帝“雅信符瑞”之政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据现有文献资料梳理出隋炀帝文学思想的内容,并对隋炀帝文学思想的渊源作了探寻,在此基础上对隋炀帝文学思想作出一个基本评价.本文认为,在隋炀帝的文学思想中表现出1.隋炀帝对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评价标准是高指标的.2.隋炀帝对文学创作的评价完全是文学意义的,这是与齐梁以来文学与政治、学术分离而各自建立起不同评价体系的传统认识相吻合的.3.隋炀帝对文学创作评价的标准中无地域文化限制,却更渗透着多种文化因子融合的意蕴,眼界是宏阔的,有一种跨时空的襟度.本文提出:1.隋炀帝文学思想是萧梁时期刘勰等折中派和萧纲等新变派文艺思想的再融合.2.隋炀帝"非轻侧论"具有积极的文学思想内涵.3.隋炀帝的文学观,或说他的相关于文学创作的思想和主张,是建立在他的文学创作实践基础上的,同时亦得益于他的融通南北不同文化因子与不同文化传统于一体的文化旨趣和文化构想.  相似文献   

16.
隋炀帝登基后,立嫡长子杨昭为皇太子,但不幸早夭。储位之事关乎王朝兴衰存续,隋炀帝在暗中进行可能的储君人选的培养教育与观察。在大业四年以前,次子杨暕一度被看作储君人选,得到隋炀帝的大量栽培和关注。然而,随着杨暕种种劣迹的暴露,隋炀帝转而培养皇孙杨侗和杨侑,以便将来在两者中选出最优秀者立为皇储。尽管隋炀帝在位期间未能再度立储,但围绕立储一事背后的政治文化和权力关系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史学界对隋炀帝的研究呈现出更加全面、深入、理性的特点。这一阶段国内的隋炀帝研究主要集中在综合性评价、民族与外交问题、宗教与文化政策、官制改革、隋炀帝性格特征及其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陈隋之际,最值得后人关注的一大诗史现象是艳情与边塞的消长变化.陈后主和隋炀帝先后推波助澜,为诗史的转变发挥了巨大作用.陈后主的艳情诗在艳情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悲哀,可称为哀怨宫体诗,它是梁陈艳情诗的绝唱.隋炀帝用艳情旧题描摹山水自然,改变了江左艳情诗的流向.陈后主边塞诗是萧梁宫廷边塞诗的回光返照,宫闱气大幅减少,笔触较前人更显精致.隋炀帝边塞诗剥极将复,上承建安风骨,洗净六朝粉黛,具有豪侠气概和帝王威势.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以人为镜 ,隋炀帝是唐太宗的另一面镜子。在太宗眼中炀帝是个十恶不赦的暴君 ;魏征等贞观谏臣也常以炀帝为诫鉴 ,隋炀帝便以一个暴君形象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20.
隋炀帝大业三年北巡突厥简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隋炀帝大业初年 ,王朝北境的东突厥汗国已处在方生方成势力复兴之历史当口 ,而东突厥复兴抑成为隋之北疆防务及其东北亚战略发展一主要问题。鉴于此 ,隋炀帝藉大业初“士马全盛”之实力 ,举行了声势浩大“甲士五十万”的紫塞巡访 ,亲临启民可汗牙帐 ,确认并重申开皇十九年 (599)隋与东突厥建立的宗藩盟约 ;并颁下《褒显启民可汗诏》以实现有隋对东突厥的有效羁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