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11月23日,这个单纯从时间上看再平常不过的日子,却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里。  相似文献   

2.
大斌 《新少年》2011,(6):6-7
在抚顺市新抚区北台小学,我听到了很多故事,但最多的还是关于环保的故事。想听,我就讲几个——  相似文献   

3.
陈方 《山西老年》2011,(3):12-12
你有比别人穷的感觉吗?面对这样的发问,很多人都会说“不但有,而且无处不在。”中国社科院近期公布了一份《2010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指出:约1/5受访者认为自己比周围人穷。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月7日,被媒体称为“广告界伤痛的一天”,广告天才孙大伟先生在这一天病逝.享年58岁。他的离世,成为中国广告界的一大损失。  相似文献   

5.
只从题材的角度研究张爱玲的作品,是一种浅尝辄止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如果转而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观察,则会发现张爱玲讲述的其实是女性与男性关系的故事,并在二元对立的故事结构之下,隐藏着一个关于女性再生的神话,构成故事下的故事。张爱玲的作品揭示出,在生存勇气、智慧与创造文明方面,女性高于男人,从而显现出女性的巨大人性之光。突破题材限制,进入故事结构层面对张爱玲的故事进行叙事分析,是打开了其作品的第一层意义。进而突破到故事下的故事,看到那个现象的再生的故事是如何影响与制约着张爱玲的叙事活动的,方打开了其作品更深一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沈同 《中华魂》2010,(11):15-17
2010年3月,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两个会议的各项报道十分启示感人.国家的建设日新月异,国富民强,人民欢欣鼓舞,我们亲爱的祖国让世界震惊。  相似文献   

7.
永旭 《山西老年》2013,(10):19-19
1950年的10月1日,当家做主人的中国人,家家户户敲锣打鼓,喜气洋洋,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而此时的著名漫画家,以创作上海滩"流浪儿三毛"形象被后人尊称为"三毛之父"的张乐平,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起两年前,想起国母宋庆龄,想起她为这群国家的孩子付出的伟大母爱……  相似文献   

8.
韩福东 《百姓生活》2013,(6):59-59,58
1950年5月10日,在内战中溃败的国民党部队,从椭建东山县铜碎村掳走了147名壮丁,其中已婚者91人。一夜之间,近百女人失去丈夫开始“守活寡”2012年10月4日,台湾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回到故乡铜碎村祭祖,看到“寡妇村展览馆”内经国外代转的两岸通信后,他感慨:“这些是大时代的悲剧,我们希望这样的历史不要再发生。”  相似文献   

9.
《阅读与作文》2011,(5):13-13
学生喜欢听故事,在识字教学中,我力求把一个个抽象的汉字演绎活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10.
周明灿 《老友》2012,(2):24-24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在县城一所中学任教。当时我家住农村,由于交通不便,要一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有一次我回家.吃完晚饭去家门口祠堂里的茶馆走走。刚走到祠堂门口,就见门口摆了一桌茶客,大队会计正忙碌着准备招待公社来的干部。  相似文献   

11.
任月丽,一个出生在贫苦农家的女孩,14岁辍学,16岁流浪北京。在北京西单地下通道,她弹着吉他,用单纯的声音一遍遍地演绎那首《天使的翅膀》。她将自己的全部感情灌注进歌曲里,悠悠地唱出来宣泄自己,也以此谋生。2009年,她演唱《天使的翅膀》的视频,被网友点播超过300万次,创造了互联网视频点播历史上的奇迹。2011年,她登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从网络红人变成草根明星。上春晚之前,任月丽尝尽了生活的哪些酸甜苦辣?成名之后,她的生活又有了怎样的改变?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07,(4):8-8
四(2)班是一个全校闻名的“绰号班”,班里人人有绰号,什么“电线杆”、“柴油桶”、“黑炭”、“奶油”、“刘老根”、“葡萄眼”等等,数都数不过来。这一切都“归功”于李小明,他给全班同学都起了绰号。  相似文献   

13.
"画中人"是我国古代民间故事中一个有趣的故事类型,讲述被绘在画中的女子竟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走出画像,与凡间的男子喜结连理,表达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探讨《牡丹亭》里的画中人,以及汉族和壮族的故事异文,可以看出,该故事类型的形成受到佛教的影响,还与古人的灵魂观念和巫术思维有关。  相似文献   

14.
对《故事新编》为何偏离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评论界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从文化环境、创作心态诸角度进行了阐释,并指出,《故事新编》的这一特殊的结局现象,既有助于揭示出中国民族魂灵的复杂品性,同时具有更为强烈的历史与美学的意味  相似文献   

15.
试论“故事”与“话语”的分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叙事作品中“故事”与“话语”的关系 ,传统上人们常常把话语看作传达故事内容的媒介 ,认为二者是可以分离的 ;而在实际分析中 ,我们发现那些所指不明甚至无所指的话语 ,无法与故事完全分离 ,有时甚至取代故事而存在  相似文献   

16.
芷雯 《山西老年》2014,(9):44-44
很久以前,有人碰到了一桩新鲜事:有个卖药人推辆手推车,停在路边,车上除了药材外,还有尊菩萨的塑像。他感到很奇怪,卖药跟菩萨有什么关系?出于好奇,他便远远地站在一边观看。一会儿,果然有买药的来了,卖药人问过病情,取了几味药包好后放到菩萨手中。  相似文献   

17.
2010年伊始,针对学生“天生苹果”是否驳倒了马克思的困惑,我与在读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了坦率的讨论。为了尽量重现当时的语境,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并保留对话形式。  相似文献   

18.
李凌 《社区》2010,(25):17-18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第三社区,总有居民主动来到社区询问:“这个月社区值班备勤表上为什么没有我的名字?”居民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涨的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故事意识和小说理念从创作初期就交织纠缠在一起,并在他以后的叙事进程中呈现出悖论关系。作为一个"文体家"的定位正体现在沈从文的故事模式及其与小说理念的悖论式的内景中。20世纪30年代成熟期的沈从文往往在小说中自觉而且刻意地营造一种讲故事的语境。对故事语境的自觉,同时体现的是自觉的小说意识。沈从文的创作因此既表现出由故事形态向现代小说模式演化的渐进历程,又表现出对叙事意义的艰难探寻,最终以其对"叙事"的自觉超越了"故事"与"小说"的二分,呈现出某种本体性。审视30到40年代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一个乡下人是怎样从乡土闯到都市,逐渐在大学体制中变成一个孤独的都市现代人,最后作为一个曾经的"讲故事的人"走向"死亡"的象征性过程。  相似文献   

20.
《国际公关》2010,(2):60-61
“石郭伴饭”在趋势中国内部开吃一年多以来,员工踊跃参与,大量合理化建立如同井喷,两位总裁不仅心甘情愿频频买单,还感慨只恨少长了几张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