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鸣 《中华魂》2014,(15):42-42
何谓“皇帝心理”?末代皇帝溥仪在“文革”期间“劳动改造”时曾对人说:“一个人在当权的时候容易独断专行。”他举例说:他当年做皇帝时,宫里有个姓黄的小太监,黄姓令他不爽,硬把人家改姓黑。由此观之,所谓“皇帝心理”,其实就是“独裁心理”。在封建制度下的皇帝,一言九鼎,至高无上,拥有“生杀予夺”的特权。一旦拥有这种特权,就很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独断专行的“皇帝心理”。有了这种“皇帝心理”,再经过人的“吹”“拍”“抬”“捧”,就越发肆无忌惮、狂妄至极。  相似文献   

2.
凡是到过张家口金圆黄金公司的人,莫不为公司党委书记兼老总的常金钵的名子称奇:金钵?金矿?怎么联系的这么紧,这么巧!许多人见了常金钵总是给他开玩笑:“金钵”乃金饭碗也!许多金矿职工也很风趣地讲:我们老总是“金饭碗”,给金矿带来了金福气。提起这些,红脸膛的常金钵禁不住哈哈大笑:“那不过是职工们对我的关爱,名字要是那么神,企业别改制,大家就不用费劲了。说实在的,金矿之所以一年比一年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好班子,班子成员有一个好共识,好班子又带出个好队伍,工作起来就有合力,就有战斗力。” 过去,黄金是皇帝…  相似文献   

3.
一天在课堂上,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们问他一个问题:“怎样学习,学问才能够达到您那样博大精深?”苏格拉底没有做正面回答,他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的动作,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地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三百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相似文献   

4.
蒯乐昊 《21世纪》2010,(2):19-21
王学圻获颁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陈可辛的短信及时而至:“王老师,明年您是男主角!” 这是夸人,也是自夸。陈可辛的言下之意是:今年,您凭《梅兰芳》里的十三燕捧回金马男配;明年,我有自信您能凭《十月围城》里的李玉堂捧回金马影帝。王学圻说,《十月围城》还在剪辑室里的时候,他们通过电话,电话那头陈可辛用柔和的、很陶醉的香港普通话对他讲,“好好看啊,真的好好看啊!”  相似文献   

5.
看图猜成语     
《百姓生活》2014,(4):70-70
有话大声说 爸爸陪客人聊天,儿子有话要说。爸爸见了说:“别这么鬼头鬼脑的,有话大声说。”儿子大声说:“妈妈让我告诉你,别留客人吃饭!”  相似文献   

6.
《阅读与作文》2007,(12):53-53
人都说顾客就是上帝,上帝就是“神”。可是,我偏偏遇到了这么多菜鸟级的“神”…… 1.一天,一个“神”打电话说:我昨天在你那买的电脑,我想看DVD碟,请问怎么看?  相似文献   

7.
狗年前夕     
“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终于要到狗年了!”狗王看着办公桌上只剩最后几页的台历自言自语。狗王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幻想着自己接替鸡王,成为十二生肖王国轮值主席的那一刻,不禁热血沸腾。  相似文献   

8.
孙欣 《社区》2010,(24):63-63
这是一位台湾作家讲过的一个小故事: 一个卖水果的摊主遇到了一位难缠的老太太,“这么难看的苹果也要卖5元1斤吗?”老太太拿着一个苹果左看右看。摊主很耐心地解释:“其实我这苹果还是很不错的,你可以去别家比较比较。”老太太说:“4元1斤,不然我不买!”  相似文献   

9.
有三个士兵迷了路。一个是罗马人,年纪最大;一个是佛罗伦萨人,年纪稍小一点;年纪最小的一个,是那不勒斯人。他们瞎走了很多路。一天,来到森林里,天已经黑了,罗马士兵说:“我们不能一起睡觉,应该每人轮流守卫一小时。”  相似文献   

10.
从定海石到金箍棒、“玉帝甚不用贤”、英雄只此敢争先、“皇帝轮流做”等故事情节的解读,阐释了吴承恩《西游记》的审美意蕴。通过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原型从诗话、杂剧到百回本小说的演进,大闹天宫情节的拓展,分析了“大闹天宫”在“横云断岭”式结构中的地位,得出吴承恩在情节的处理上点石成金的奥妙有两点可供借鉴的经验:吴承恩善于根据人物性格去创造典型情节;吴承恩善于创造幻想性情节去表现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1.
吴垠 《国际公关》2011,(5):72-72
10年前,给团队做培训,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销售人员A,准备离职前跟朋友B说:“这个鬼公司实在太烂了,真不想干了!”A听后说:“你干脆这样,先好好再做一段时间,把销售先做上去,然后你再把客户一起带走,让这个差劲的公司多受些损失!”A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照办。  相似文献   

12.
游蕙嘉 《社区》2008,(20):46-46
刚到瑞士时,我患了重感冒。有一次在公车上,我喷嚏连连。我每打一次喷嚏,车上乘客就“轮流”转过头来对我说:“祝你健康!”当时,我好不习惯这样的“关注”,怪尴尬的,还没到达目的地就提前“逃”下车,不料下车前还有不少人(包括司机在内)齐声祝福我“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3.
陈鲁民 《社区》2013,(2):50-50
我发现一个规律,世界上真正聪明的人都说自己笨。 新科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是作家圈里公认最聪明的一个.二十多岁就成名了,但他在新浪网站接受采访时说:“我最大的聪明是知道我自己笨。”在我看来,“重复的事情在不停地做。你就是专家,做重复的事特别专注你就是大家。就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14.
自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历经唐宋直到明清,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封建社会后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但是在科举历史上,有些人“金榜题名”做状元,并不是因为成绩特别优异,只是因为皇帝或主考官特别看中了他们的名字:有的人落第,也不是因为成绩低劣,只是皇帝或主考官讨厌他们的名字。历史上的状元常常出现“名字比成绩更重要”的奇闻趣事。  相似文献   

15.
吹牛的皇帝     
古时候有一个皇帝,在全国各地到处张贴布告说“:谁要是用说谎话的办法叫我说出一个‘谎’字来,我就把国家送给他一半。”一个裁缝看了布告,走到皇帝那里说“:皇帝呀,我早就想来看您啦,只因昨天打雷,把天打破了,下了倾盆大雨,我不得不去把天补上呀。”皇帝说“:你做了一件好事,不过没补结实,今早又下了一场大雨!”裁缝见皇帝没上当,只好走了。接着,又来了一个木匠。皇帝问他“:你来干什么?”木匠说“:你欠了我们一斗金子的工钱。”皇帝忙问“:我什么时候欠你们工钱?”“你若不欠,我怎么会来要呢?你住的宫殿就是我们给盖的呀!”“你在扯谎!”…  相似文献   

16.
完美的男人     
那天的统计课讲的是“可能性”。教授说,当我们发现一个人或一件事有A或B的可能性时,概率比同时有A和B的可能性要大。然后他举了一个例子,“现在我们来做一个试验。题目是,什么样的男子是最完美的。换句话说你们最想嫁给什么样的男子。来看看在多少男子里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人。”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所有的女生都很兴奋:“他要富有”;“一年至少挣10万”;“大概在30个男子里会有这么一个人”……同学们如此说。  相似文献   

17.
帝王的智慧     
改革开放,社会进步,国人也就进入了我自称之的“寻找快乐年代”。作为人,寻找快乐可以说是永远的却又是因人而异的习性。2005年春节晚会总导演郎昆有这么一段“答记者问”。记者:“据说,你特别爱喝茶。”郎昆:“对!而且我品茶的水平很高。茶品如人品,一个懂得在品茶中寻找快乐的人,不会是一个浮躁的人。”  相似文献   

18.
狮子de性格     
南湘源是我的小学同学。他父亲是湖南岳阳人,据说是“没落贵族”出身。听村里的老人讲,他父亲由于犯了什么“事”(失手打死了一个人),为了逃避官司,就以“做生意”的名义坐“渡船”到了湖北。他流浪到我们村,和村长的女儿结了婚,就永远住在我们村了。南湘源出生时,他父亲仍然对湖南的老家恋恋不忘,所以给儿子取名叫“湘源”。南湘源和他父亲一样,喜欢说“我们湖南人”  相似文献   

19.
王冲 《可乐》2010,(3):46-47
有这么一个笑话:美国建国之初,一位法国贵族取笑一位美国人说:“你们美国人没事喜欢吹自己的先辈,可只能说到爸爸,一数爷爷,哈,不是美国人。”美国人立即反唇相讥:“你们法国人,也喜欢吹嘘自己的先辈,可惜,常常连自己的爸爸是谁都搞不清楚。”  相似文献   

20.
古云“人老不讲筋骨为能”,是说上了年纪的人别在拳脚身手上争强好胜。可阜平县下堡村90岁高龄的顾全喜老人可不这么认为,老人家年轻时练就的爬树功夫,几十年都没搁下。1919年1月出生的顾全喜是当地有名的老寿星,下堡村村民这样向记者介绍说:老人家腰不弯背不驼,耳不聋眼不花,精神矍铄,反应非常灵敏,乍一看就像60多岁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