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之“学而优则仕”一语,往往被人们理解为: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而做官,又是为了光耀门楣,谋取私利。于是,“读书做官论”便被当作“学而优则仕”的代称。其实,人们将“学而优则仕”视为“读书做官论”时,却并未了解其确切含义,这就有必要为其“正名”。在这方面,已有学者进行探究。笔者也发表几点浅见,如蒙专家教诲,则幸甚。我们先也不妨将“学而优则仕”称作“读书做官论”。因为“仕”即做官,至于“学”虽然不仅仅指读书,却毕竟包含读书在内。那么,《论语》①之“读书做官论”到底是怎样的?从《论语》看,孔子确实…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语文”是一座大厦的话,那么,每天的阅读就是“砖瓦”,只有不断地添“砖”加“瓦”,才能建造“摩天大厦”。学习语文,没有捷径,无非是读书,积累,再读书,再积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道理极其简单,书读多了,语言词汇积累多了,写文章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相似文献   

3.
孙宝华是我们学校的校长,可是很少有人称他为“孙校长”,通常称其为“书生校长”、“书迷校长”。他虽然身为校长,但既不擅酒场应酬,也不喜人际交往,唯一的爱好就是读书。每次到他的办公室,看到他不是站在书橱前找书、翻书,就是伏在书桌上看书、奋笔疾书。他不仅自己是书的崇拜者、迷恋者,还倡导全体教师读书。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他每次都强调:“多读书才能教好书;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没有爱读书的老师就没有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多读书,你才能读出先进的理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在80余年的读书生涯中,把自己的读书经验归纳为12个字,即: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精其选:书海无涯,人生却有限。冯友兰把该读的书分为精读、泛读、翻阅三类。既有反复阅读“一一寻究,得其要领”的精读书作为学业的基础,又有“观其大略”的略读书作为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的材料,还有随手翻阅撷取营养的翻阅书。精其选,就意味着讲求效益。解其言:就是要读懂文字,扫清入门字词障碍。文字是桥梁,要达知识的彼岸,非过这一关不可。知其意:就是要深入钻研,领会书中的意味。“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要探求“弦外…  相似文献   

5.
卜大道 《社区》2009,(8):10-10
加藤周一写了《读书术:快捷有效的读书技巧》(中国青年出版社),在这本书里,加藤周一别开生面的推荐是“不读”的读书术——以“不读读之”,这对那些日理万机的同志最有实用价值,但加藤周一心里想到的却是年轻女子。他说,年轻女子都希望自己不仅美貌,而且还要像是一个知识女性。但一个女子如果花太多时间读书,那就没有时间去化妆了。因此她们尤其需要掌握“不读术”。  相似文献   

6.
总统的书单     
和静钧 《社区》2011,(8):6-7
中国古贤曾曰:“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历来被视为修身之术.好读书的领袖们往往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镇定淡然。美国总统们似乎深得中国儒学之道,据说一有空闲就读书,如果来一场全球调查,年阅读量最多的领袖,恐怕就是美周总统。  相似文献   

7.
培养人才的途径多种多样,但是每种人才培养都离不开读书活动。作为高校图书馆来说,如何把学生的读书活动与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谈一点粗浅体会。一、读书活动与人才培养的关系1.读书活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读书是获取知识信息、增长智能和培养个性品德的重要途径。要成就人才、要获取知识,就离不开读书。古人有“下笔千言,思接万里”就是博览群书的结果。杜甫有“胸藏万江凭吞吐,笔下千钧任自张”的深厚功底与“读书破万卷”息息相关。培根在其著作《论学问)中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处:“史鉴使人…  相似文献   

8.
张捷夫是1927年生人,“文革”前长期在太原市政府市长办公室工作。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且文笔练达,人称“太原市政府一枝笔”。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学”还是一块刚刚开垦的处女地,很多人坚信,“能识字就会读书”,何需研究何需教?其实,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朱熹与弟子讲论读书法时就说过,读书不光要识得文字,更要识得意思好处。“识得文字”属于文化基础,“识得好处”便是体会、理解的问题。马克思也说过,读者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其差别主要不在于识字多少,而在于思维能力的强弱。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读一篇不会典故、没有生字的白话文章,不见得就能吃透原文。阅读活动与思维能力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它们相辅而相成。换句话说,阅读既是运用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艳洪 《山西老年》2013,(12):22-22
徐特立青年时就酷爱读书,他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壮年时他有一个“十年破产读书计划”,  相似文献   

11.
叶履森 《社区》2014,(17):5-5
古往今来,或许是因为读书人多,所以做有关读书文章的人也多。谈到读书,有人称其乐,如古人所说的“一卷陶然”,而“红袖添香夜读书”简直就是一种浪漫了,如钱谦益、王闽运等皆是;也有人称其苦,如称读书为“苦读”或“十年寒窗”。宋人黄庭坚称读书既不言苦,也不言乐,说是“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他的意思是说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需要,譬如人需要吃饭穿衣一样,是须臾不可离的事体。  相似文献   

12.
斌抒 《新少年》2010,(7):17-17
不久前,沈阳市岐山一校举行了“学苑书为径,厚泽花自开”读书工程现场会,备班展示了读书成果。从2007年开始,课外书就自由走进了校园,人人捧书,人人读书,人人聊书,自主课外阅读,家庭亲子共读。全校诵读美文,师生自主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3.
征稿启事     
长北小幺 《社区》2009,(20):63-63
为给社区读书人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表达对社区干部组织居民读书的诚挚敬意,推动读书活动进一步深入开展,本刊向全国读者征集稿件。征稿主题:“我(家)与读书”“读书心得”“我为居民读书忙”稿件体裁为记叙文。要求内容真实,主题突出,叙述生动,条理顺畅,文笔清新。字数在1500字以内。  相似文献   

14.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读书,就全人类而言,是全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由此说来,“读书”就有了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5.
读书与立人     
彭训文 《社区》2012,(11):8-8
《东坡易传》中记述,苏轼从启发童蒙的学习自觉着眼。曾提出“自达”、“自得”、“自胜”的观点。所论虽是启发式的教育,但通于读书之法。自达,即是启发读书的自觉要求;自得,是说读书要保持自我,多思多悟,方能有所得;自胜,则是在前二者基础上。破除蒙蔽“正心”的故我。“养正其心”。展现自觉读书的新我,达到读书圣境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趣谈读书的辩证法毛泽东一辈子喜欢读书,也一辈子喜欢谈辩证法。他支持用一分为二地方法分析一切事物,并写了《矛盾论》等冈述辩证法思想的哲学著作。一次徐涛劝毛泽东不要光读书,还要注意休息。于是徐涛就说:“主席,你读书很多,但方法不科学。”毛泽东要他明...  相似文献   

17.
说读书     
何申 《社区》2013,(17):4-4
说“读书”,得把两个概念分开:上学,也叫读书。早年间问你读了多少年?答七年,好,高小毕业,多半个秀才。现在读了十七年还在读大学,往下还要读博士,但总有读完的那一天;读书的另一个概念,就是“阅读”,甭管多大岁数,认字了,或半认不认的,就捧着本书读。这个,可以活到老读到老,总也读不完。  相似文献   

18.
乐书     
宗璞 《社区》2008,(11):7-7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凤。”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绿满窗前草不除”一句,是形容生意盎然的自由自在的情趣。“瑶琴一曲来熏凤”一句,是形容炎炎夏日中书会给人一个清凉世界。这种乐境只有在读书时才会有。  相似文献   

19.
莫言轶事     
李景香 《社区》2013,(29):15-15
上个世纪60年代,莫言在老家高密读小学。那时读书的孩子少,乡里其他村的孩子都去“中心村”读书。莫言家所在的村子离中心村有八九里路,土路颠簸,一下雨地面泥泞不堪,就像是踩在沥青上。  相似文献   

20.
邵江天 《社区》2009,(14):16-16
旧时士子读书前,必先净身、焚香、拜孔子,极尽恭敬虔诚之能事,仪式感忒强,迂腐而愚蠢。读书人拜倒在书本脚下.腾挪的空间早被先验性地圈定。从此读书就变成了一件苦差事,虽说书生的眼前也常有“黄金屋”、“颜如玉”之类的物什在晃动.但到底让人提不起精神来。那结果。便是越读越蠢,终于把个好端端的“天朝上国”读成了一个贫穷落后的“第三世界”。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