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与“读书当官论”黄武强以往,不但“四人帮”,而且一部分专家学者,都把“学而优则仕”当作孔子的言论来批,认为它是孔子鼓吹“读书当官论”的所谓“铁证”。尽管这两种人的批判目的不同,但是都冤枉了孔子。其实,“学而优则仕”并不是孔子之言,而是孔子的学生子...  相似文献   

2.
从孔子的生平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来看,孔子倡导仁学,为华夏开辟了一精神传统,孔门弟子、儒家学者即是从仁这一儒学核心概念出发尊奉孔子为圣人的。从两千多年的历史来看,儒家选择通过出仕、得君行道来实现政治理想,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从“君臣之义”“尊卑之礼”的角度尊奉孔子为圣人。孔子的“圣”有多重含义,如果“去圣”,只能去历代统治者尊奉的代表“君臣之义”“尊卑之礼”的圣,作为民族精神信仰的孔子是不能被“去圣”的。  相似文献   

3.
“重德轻刑”是孔子法律思想的宗旨,也是他治国方式的指导原则。研究孔子“重德轻刑”的德刑的关系,是全面认识孔子法律思想前提。文章以孔子“重德轻刑”法律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德刑关系的全面探析,以求进一步厘清孔子法律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孟子评价古代四个圣人时,赞誉孔子为“圣之时”。本文从简要介绍前三圣形象入手,解读了“圣之时”的意思,“圣之时”在孔子身上具体的体现,最后指出“圣之时”体现了的孔子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5.
《论语》叙述了孔子的教学观。通过探讨《论语》中孔子说的“学”与“习”的内涵,引出孔子的教学目标问题,明确孔子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当时社会上需要的管理人才的论点。孔子的教学目标包括“治国安邦”的政治抱负。他在教授学生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道德的培养,体现了“予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6.
从《孔子家语》看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孔子家语》为考察中心,结合《论语》等其他文献资料,深入探析了孔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文章认为,在《孔子家语》中,“自然之天”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前提;“仁”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天人和谐”则是孔子生态伦理思想的旨归。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孔门四科”之一。孔子所说的文学跟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并不是一回事。历史上对孔子所说的文学有各种各样的界定,但都不得要领。笔者认为,孔子所说的文学指的是能用“异辞”来阐发孔子的思想,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思想政治宣传。不过,它的含义后来发生了演变,从宣传孔子思想变成宣传儒家典籍,最后变成宣传“道”,形成儒家“文以载道”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论语·先进篇》开篇一章是孔子礼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这也是历来学者们对《论语》解说最为歧见纷出的一章。本文分析了古今有代表性的几家解说,认为它们都不符合孔子原意。文章接着从分析“野人”含义入手,并从史实论证了孔子对“野人”的态度,从而指出孔子在此说的是关于礼乐的来源及其内容的层次问题,由此提出了“潜礼乐”的概念,并探讨了孔子为何要更推崇“君子”礼乐所源自的“野人”的“潜礼乐”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将“创新”与“保守”看作价值相反的两极,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文化态度便成为孔学研究的一个争论焦点。事实是,任何文明或文化要平稳前进,必须有“创新”和“保守”两股力量。对于孔子的“述而不作”,我们不必讳言“保守”,亦不能讥其“保守”。进言之,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来说,孔子的“述而不作”,正可以纠现代学人一味“创新”之偏。  相似文献   

10.
毕宝魁 《社区》2013,(32):12-13
教导弟子当高级干部要“节用” 乍看题目,仿佛笔者故意拔高孔子,孔子怎么会提倡什么“低碳生活”,那时候也没有这个名词啊!是的,孔子没有使用过“低碳生活”这个名词,但他的思想中确实有非常明确的这种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家,其“文教”集文、史、哲教育于一体。虽然孔子编订过语文教材,但他对语文教材建设的理论没有作过明确的阐述。孔子编订语文教材的指导思想体现为“述而不作”、“敬鬼神而远之”和“仁”,孔子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主要有三条,即符合他的道德标准、材料的可靠性和适合学生需要。  相似文献   

12.
孔子给其弟子指定的教材是“六艺”,他的教育方法则是“游于艺”。从孔子一生的实践来看,“游”消磨了他“而立”后的十四年时间,也是其一生最辉煌的时间。“游”本身不仅是孔子一生中的重要社会活动,更重要的是,他给后来的教育留下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的“孔子托古改制论”是对历史上“孔子改制论”的修改。运用这一理论,康有为不仅为其领导的维新运动找到理论依据,而且以之作为前提创立他的“儒教”理论,从而使这一论点带有反抗西方威胁的色彩。康有为还通过对“孔子改制”的大显论述,形成了对孔子的不向评价,从而为其大同学说的崛起创造条件,以较为含蓄的方式预告了文化新纪元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首先解释一下演讲的题目——《实践着的当代儒商》。世界上本来有许多问题很简单,许多理论家、教授为了做学问,把这些简单问题搞得越来越复杂。当然我不是贬低这些专家、教授,因为本人也有教授的头衔。我的习惯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我在企业工作了30个年头,社会各界也授予我“民间头衔”,称我为“儒商”、“学者型企业家”。但是,本人扪心自问,觉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儒商应当有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5.
“有教无类”思想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孔子“有教无类”这一理论的理解,历来有许多争论和分歧。本文试图结合孔子的人性论和德治思想,重新省视“有教无类”的内涵,以揭示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本意和实质,从而给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以予一个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在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孝道的根本是子女伴随着对父母的感恩心理,自然流露的对于父母的“爱敬之心”。这种“爱敬之心”是人群大众相亲相爱和平共处的根源,孔子因此视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以说,孝是儒家文化的根。为了维护这一文化之根,当父母有过时,子女虽然应当劝谏,但劝谏的方式只能是“几谏”,当父子亲情与国法发生冲突时,维护父子亲情重于维护国法。孔子孝道思想中有“以孝治天下”与“泛孝主义”的倾向,但也应当注意到在孔子思想中“孝”与“忠”与日后“移孝作忠”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孔子教化之道彰显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成人意蕴。孔子从慎思个体生存处境此一根本问题出发,唤起个体生命朝向更高事物,据此确证自我生命价值。孔子以切实行动践履其“天下归仁”的大道理想,即塑造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秩序。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敞开了其教化人心的基本视野,即始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唤起个体心灵朝向他者。作为孔子教育实践的中心,“启发”旨在引导个体从切己的生存体验出发,由现实性向可能性不断提升。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学互动,一步步引导个体由一己生活境遇向人类历史文明延伸,藉此让“教化之道”得以传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孔子教化之道,意在激活当下教育实践的深度自觉,唤起人们像孔子一样不断思考更好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指出孔子思想是源于历史传统和现实本真状态两个层面,但由于种种原因,更为重要的后者却被遗志和蔽了,进而使之具有“先验历史本质”的特征。同时由于孔子思想是一种应然和理想的价值理论加之被形式化、物化,从而与现实的具体生存相矛盾。如何对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学进行创造性转换,则需要我们还孔子以本来面目,深入到“事情本身”,以“过去”和“他者”为手段进行艰苦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孔子“中庸之道”的本意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伦理学、哲学、动机与目的等角度,对“中庸之道”的内涵进行了新的阐释,并认为孔子在提出“中庸之道”时运用了“三分法”。  相似文献   

20.
孔子教化之道彰显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成人意蕴。孔子从慎思个体生存处境此一根本问题出发,唤起个体生命朝向更高事物,据此确证自我生命价值。孔子以切实行动践履其“天下归仁”的大道理想,即塑造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秩序。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敞开了其教化人心的基本视野,即始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唤起个体心灵朝向他者。作为孔子教育实践的中心,“启发”旨在引导个体从切己的生存体验出发,由现实性向可能性不断提升。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学互动,一步步引导个体由一己生活境遇向人类历史文明延伸,藉此让“教化之道”得以传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孔子教化之道,意在激活当下教育实践的深度自觉,唤起人们像孔子一样不断思考更好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