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国宏 《社区》2010,(26):35-35
俗话说:“入门问讳”、“入国问忌”。一地有一地的风俗,一邦有一邦的禁忌。违反或触犯了禁忌,轻则会惹人不快,重则会遭到辱骂甚至鞭挞。在泰国考察农业期间,我就特别留意当地的一些禁忌。  相似文献   

2.
禁忌对土族妇女的制约东永斌禁忌,在民间也叫“忌讳”,土族人称作“什当拉”。长期以来,禁忌作为传统文化心理,广泛地影响并且束缚了土族人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土族妇女身受其制约就更深、更广。本文拟就此谈谈一管之见。一、宗教禁忌对土族妇女的制约土族是一个信...  相似文献   

3.
论三代国家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商周三代的国家形态不同于秦汉以后的王朝模式,是由许许多多的“邦”组成的。王是天下的共主,所谓庶邦(万邦)是王的臣属,但王也有自己的邦(所谓“大邦”)。庶邦既包括远古演化而来的原生形态的氏族小邦,也包括通过“封建”而产生的次生形态的邦(封国),可能还包括若干少数族的部落。一个邦往往以一个大邑为中心,包有一定范围的田土,这种大邑显然是一个邦的重心所在。邦的规模以小国寡民型为主。周代的邦国都有姓,“邦姓”反映了小邦由氏族演化而来的事实,邦的血缘(父系)团体色彩仍很浓厚。“邦”与“族”(宗族)、“家”是合一的,邦的统治者往往就是大家族的族长(即宗子,亦即宗族首领)。而西周通过分封产生的邦,与那些由氏族演化而来的原生态的邦国不同,地缘的色彩更浓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小邦通过兼并扩张,其地缘政治实体的性质也就更突出了。  相似文献   

4.
宋代政治斗争剧烈,大批谪宦文人至贬地后身心会经历“恶托邦”的惊恐、“异托邦”的不适和“乌托邦”的诗意栖居三个逐步深化的心理状态的递嬗过程。宋代谪宦文人在心理层面上的此种转变,既是因宋代贬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所致,亦与宋代社会“三教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谪宦文人心态逐渐圆融豁达有关。从“恶托邦”“异托邦”和“乌托邦”三个维度分析宋代谪宦文人持续性的贬地书写,可窥见谪宦文人心态演变的轨迹,并感知其作品所映射出的贬地在宋代国家政治中地位的变迁之势。  相似文献   

5.
委婉与禁忌     
本文对语言中的特殊现象“委婉“和“禁忌”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英语中比较常见的禁忌语及相对的委婉语作较详细的描述。此文对英语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表达法将有所帮助,同时对口语教学也会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香港人有很多的禁忌,在与他们接触时,千万不要犯了他们的禁忌,否则就会事与愿违。 忌送“茉莉花”、“梅花”。因为”茉莉”与“末利”同音,“梅花”与“霉花”同音,作为现代人谁愿意只赚末利和倒霉?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饮食禁忌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教饮食禁忌探源王瑞聚任何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的清规戒律,伊斯兰教也不例外。在它的戒律中,最具特色的是饮食禁忌。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无论是从宗教文化的角度看,还是从饮食文化的角度看,都属一种独特现象,带有“神秘”色彩。虽然有关伊斯兰文化的典籍汗牛充栋...  相似文献   

8.
“撒尔嗬”是清江中游一带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环节,其举行一贯遵循一些禁忌,“禁止女性跳丧”为禁忌之一。近年来女性逐渐突破禁忌,参与到丧葬仪式中的“撒尔嗬”。文章从人类学角度加以解读,分析禁忌背后土家族文化中分类观念、道德原则的变化,并对这一嬗变所引发的主要争议进行探讨,以把握部分现象变迁下的文化之未变。  相似文献   

9.
在四川省广元市,有一位退休老人,他不是记者,却比记者还忙,整天夹着公文包早出晚归,奔波采访。10多年来,他凭借一颗火热的心,专管老百姓烦心的事,尤其爱帮助弱势群体,常常有居民找他反映问题并寻求帮助。这个退休老人名叫王开邦,今年73岁。由于他多年来一直热心“管闲事”、做好事,当地群众亲切地叫他“管先生”。  相似文献   

10.
在对殷周社会的历史反思基础上,周人清醒地认识到西周是一个不同于以往国家形态的充满生机的“新造邦”(《尚书·君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造邦”之“新”是一种维新体系,既包括思想观念的天命之新,也包括社会形态的邦国之新。“新造邦”理念体现了西周初年政治家们的政治自信,也表现出他们内心的忧患意识和紧张心态。变革维新是西周初年的思想和文化潮流,“新造邦”是一个过程,需要对殷商移民进行思想改造,更需要富有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周代“新民”。“作新民”(《尚书·康诰》)是与“造新邦”相适应的政治理念,也是“新造邦”思想体系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石。以“新造邦”与“作新民”为代表的求新精神,标志着西周哲学的理性苏醒和思想黎明,集体主义背景下的朴素的人道思想是西周古典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1.
大牌的副业     
严世华 《金陵瞭望》2009,(14):33-33
内行者往往会被企业固有的禁忌所束缚.但外行者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要突破企业的“陈规陋习”。下面来谈谈几个行业大家.是怎样敢于导入或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小试牛刀,却意外地“抱了个金娃娃”的。  相似文献   

12.
过年的禁忌     
《社区》2008,(36):17-17
崇尚吉祥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特别是在过年期间,人们说诱做事都要尽可能地体现“吉祥”,期盼在来年能平平安安,吉祥如意。正月是农历瓶年的开始,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所以,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当然,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过年的禁忌也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比较 ,详细地阐述了英汉语中的禁忌现象。在“死”、“诅咒”或骂人的话等方面的禁忌 ,英语和汉语是一致的 ;但英语重视隐私 (Privacy) ,而汉语中避讳是它们的不同处 ;禁忌语近来有所发展 ,性别歧视语言和种族歧视语言在这方面有明显的表现 ;文章最后从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谈到了怎样避免使用禁忌语  相似文献   

14.
出土秦器物铭文和封泥中有“诏事”或“诏使”“诏吏”二字,辨析众多隶释意见,实指同一职官。一般认为诏事是负责管理制造器物的职官,与属邦有关。但从职官命名原由来看,诏事本职实非负责管理制造器物,而是负责接待来朝聘的诸侯、友邦使者,是典客的属官。秦汉易代,文献和出土材料未见再设诏事之职。由于“诏”字作为皇帝专用的禁忌,“诏事”作为职名并未见有原来意义的设立,而汉代诏使与秦诏事名同实异。  相似文献   

15.
胡耀邦同志小时候上学不多,但他酷爱读书,爱读古典诗词,并因此而渐渐地写起诗词和对联来。像他为人朴实、真挚一样,他的文采也得到广泛称道。1959年秋,耀邦同志在河南视察共青团工作,路过南阳卧龙岗武侯祠,见到一幅清代人写的旧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耀邦同志在谈笑中,将它改为“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明代东林党人顾宪成,曾为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撰题一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是天下事,事事关心。”1981年,北京有个青年模仿此…  相似文献   

16.
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国一些媒体和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为代表的政要自媒体不遗余力地对中国进行“异托邦”化建构。美国媒体对中国“异托邦” 化建构实则涉及“身体”、空间、常识三个方面,它们统一在“异托邦”的权力场之中,均为美国“权力话语的实践”“权力机制的运行”服务。而中国的抗“疫”实举,则生成了一种主动、能动的力量,它们不仅消解了美国权力他者对中国进行“异托邦”化建构的权力机制,并且整合出了利于全球疫情防控和世界文明多元发展的平等机制。  相似文献   

17.
英语里“婉言”一词euphemism来自于希腊语,eup是“好的”或“好听”的意思,pheme是“言语”(sPeech)意思。它是英文中一种修辞格,有时被称作“婉言”或“委婉语”,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技巧。因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禁忌,使人们的交谈受到限制,但在交往中往往又不得不提及那些被视为禁忌的事或事物,于是人们便使用一种较为委婉动听或间接隐晦的词语方式来表达那些被列为禁忌的事物,英语婉言大量地被人们应用现实语言交际中。它具有含蓄婉转,形象生动,表达丰富,隐情于言里行间的特点。某些语…  相似文献   

18.
一凡 《社区》2011,(21):44-45
现在市面上流传着许多诸如“食物搭配禁忌”、“常见有毒家常菜”的说法,其中充斥着“鸡蛋忌糖精,否则易中毒”、“黄瓜忌花生,否则伤元气”等搭配“禁忌”。这些看起来相当家常的食物搭配方法,真的就有那么大的害处,能用“有毒”、“相克”来评价吗?是科学事实,还是夸大其词,专家对一些食物相克的说法进行了真伪大揭秘——  相似文献   

19.
“人情网:人情经济”的剖析金东尹美英割不断的“人情网”中国素有礼义之邦的美称。中国是人情的社会,君不见形形色色的“同乡会”、“校友会”、“工友会”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丛生。“今后请多关照”,“需要我帮忙的话就打声招呼”等语句不绝于耳。他们在步履匆匆...  相似文献   

20.
为了趋吉避凶,汉代社会普遍迷信时日禁忌。然而日禁过于严苛繁密,往往“使人拘而多所畏”,故而引起了汉人的反思与批判。在遭遇紧迫之事而“不得择日”时,日者往往通过举行救禳仪式以祛除灾祸,变通行事。一些士人则认为,时日本无吉凶,不过是人内心有所忌讳才会生出禁忌,若能“考于心”而不“围心”,则可以“不问时日”“不拘日禁”。儒家传统则特别强调“人事”的作用,认为为善者为吉人,为恶者为凶人,吉人遇吉日,凶人则遇凶日,从而将时日的吉凶归结为道德层面的善恶。王充则认为,吉人、凶人并非由善恶所致,而是命定的,从而彻底否定了人对于命运、吉凶的主动性。而无论是强调“心”、人事还是命运,都否定了时日所具有的吉凶属性,从而消解了时日禁忌观念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