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她两岁的时候我去接她,她正趴在院子里的地上和一只蚂蚁较劲。蚂蚁往前爬几步,她用一片树叶子把它撩到后边去,就这样反反复复,她显然玩得十分高兴,鼻涕掉下来老长。  相似文献   

2.
她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年也难得吃上一顿肉或鸡蛋,而每当她生日的那天,母亲无论如何也要给她煮两个鸡蛋吃。渐渐地,她长大了,在生日的时候,母亲给她买衣服,她不是挑剔样式土气,就是挑剔颜色难看,母亲便索性做上几个她喜欢吃的菜,再订个她喜欢吃的蛋糕,  相似文献   

3.
一位白领朋友,有很好的家境,人也长得标致,却总是一副慵懒散漫、百无聊赖的样子。工作忙时,她嫌烦;闲下来了,又觉得没劲。她打发时光的方式,是找另4人闲聊,聊她的两只狗、她的口红、她的背带裙、她的手提包、她小时候的种种趣事、她家邻居的种种讨厌、她老公的种种恶习、她婆婆的不通情理。因为说来说去总是那些内容,她的听众越来越少,只要她一坐过来,人家就借故走开。于是,她又感叹人心无常。  相似文献   

4.
母亲太客气     
王月冰 《中国农村》2007,(10):58-58
我这做女儿的。平日给她生活费,她感激不尽,偶尔送她衣服保健品什么的,她客气十分,甚至打个电话问她一声好。她也一再说谢谢。  相似文献   

5.
她永远都缺少一顶遮阳帽。 跑在南方北方的阳光里,她向来不喜欢负累,时常防晒霜也忘记抹。有人教她,至少应懂得随身携带一顶帽子,她就笑,小麦一样的笑容,洁白的牙齿闪烁在阳光里。其实这个时候,她总是有一点点伤心。  相似文献   

6.
一盈 《社区》2013,(5):23-23
如果因为她是明星,你就乖视她的文字,那实在是一种可惜。 如果因为她的文字,你于是对她的人生妄加猜疑,那也是一种多余。  相似文献   

7.
她开着车,横开竖开拐进了一个大院,然后跳下车来,像一位伟人指点江山一般的豪迈,当时他就知道。完了,四匹马也拉不回来她了。那天下班的时候,她异常兴奋地告诉他。她辞职了,甚至连她的人事档案都要回来了。他当下惊愕了。那个酒店管理经理可是她十年来从一个小职工一步一步地走上去的呀,她说扔就扔了?结婚六年来,  相似文献   

8.
吴春富 《社区》2012,(15):42-42
前天在饭店,遇到一位女士,她是回孔城省亲的。席间她与我谈得最多的是孔城米饺。她说她在外吃不到孔城米饺,每次回来都赶早,怕到家迟了,米饺店关门了。等于白回来一趟。她闺女无法回来,反复交代她一定要带点生米饺回去,过过嘴瘾。  相似文献   

9.
彭苏 《今日南国》2008,(8):32-34
事先我们就得知。她“从不接受媒体采访”,我们没有畏难,面对我们不同形式的富有诚意的采访申请,她依然坚持原则毫不动摇,一如她的语音的铿锵有力,一如她所供职节目的爱憎分明。  相似文献   

10.
如果你的博友不发文,一是她死了,二是她做全职妈妈了,三是她的孩子放学了。如果她是全职妈妈她的孩子又放学了,你就当做她死了。全职妈妈就是静如处子动如疯子,一天死12个小时,半夜三更跑出来诈尸乱蹦的奇葩物。  相似文献   

11.
谈恋爱时,他和她还贫寒。她去做家教,他不放心,去找她。路上,他买了一盒冰淇淋,是她喜欢的口味。可是,如何把冰淇淋送给她呢?他只知道她做家教的大致位置,不知具体在哪家,也没有别的联系方式,怎么才能找到她?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文化     
母亲血压居高不下,我怀疑是故乡的寒冷气候使然,劝她来哈尔滨住上一段,换换水土,她来了。说也怪。她到后的第二天,血压就降了下来,恢复正常。我眼见着她的气色一天天好看起来,指甲透出玫瑰色的光泽。她在春光中恢复了健康,心境自然好了起来。她爱打扮了,喜欢吃了,爱玩了,甚至偶尔还会哼哼歌。每天她跟我出去散步,看待每一株花的眼神都是怜惜的。按理说,哈尔滨的水质和空气都不如故乡的好,可她却如获新生,看来温暖是最好的良药啊。  相似文献   

13.
阅读感动     
李业成 《社区》2014,(14):8-8
我看过一个意大利进口的电视剧《警察故事》,有一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一位看上去五十多岁的老太太,她的眼睛看不见了,已成盲人。她听到有人翻书的声音,便非常敏感和激动,可见书在她心灵中的位置。她要书,儿子递给她,她用手摸着书,那双手因渴望而颤抖。这本书是但丁的《神曲》,但丁在今天依然是意大利人的文化精神。这是她从前读的书,她熟悉书的被磨破的边边角角和书后的标记。她想起了书中被她勾画过的句子,让儿子读给她听。儿子在做着一件最为孝顺的事,认真而动情地读给妈妈听。这个剧情真好。  相似文献   

14.
一强 《社区》2008,(31):48-49
社区里40岁出头的刘云大姐,在去年下岗后就没再找工作。刘云曾是市里最大企业的一名职工,很多人都羡慕她,但过去她在社区里很少和邻居来往。在她看来,这些大多是经营小生意的邻居尽管比她挣得多些,但仍是不上“档次”,每天她骑车上下班路上碰到主动给她打招呼的邻居,她总是将挺直的腰板再挺挺,微微点个头算是回应…一邻居们总是背后说她不好相处。  相似文献   

15.
这才是一个三年级的女生,天真可爱。科学课上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每个人必须养一条蚕,从出生一直到结茧、产卵,并纪录下它的变化。刚养一段,那新鲜劲还没过去,经常看到她从抽屉里拿出她的“蚕宝宝”跟周围的同学一起观赏。一次数学课上,我见她多次把手伸进抽屉,偷偷地打开盒盖,看着蚕儿们吃桑叶,我用眼神暗示她,并走过她的身边提醒,但在多次提醒无效的情况下,我没收了她的盒子。  相似文献   

16.
山路弯弯     
徐家成 《新少年》2014,(7):12-14
从三年级起,马晨就开始给刘冬香老师写信了。因为这一年,她会写信了。 马晨的家很穷,妈妈带着她嫁到后爹家。她性格内向,自尊心强,心里话无处诉说,才想到给刘老师写信。她知道刘老师喜欢她,时时处处关心她照顾她:她庆幸是个小学生,因为小学生才能有个老师听自己说心里话。  相似文献   

17.
天歌 《社区》2011,(36):62-62
我是在一次感动人物的颁奖晚会上认识她的。她坐在我身边,俯过身来跟我说话。很难判断她的年龄。她穿着一件灰色的高领毛衣,及膝的靴子,但很明屁,那些衣物有着新鲜的味道,并且与姬足疏离的,原本的她应该不会穿这样的衣服。  相似文献   

18.
那一年她十七岁,喜欢上班里的一个男生。她的左眼角下,有一块一元硬币大小的胎记。为此她是班上最沉默的一个学生,是人群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女孩。她从来没有畅怀笑过,她走路的样子,永远微弓着背,她的眼睛,甚至从来不敢与人对视——她太害怕了,人们看她的眼光里除了惊讶就是怜悯。她曾经和同桌的高个男孩打了一架,因为他讥笑她是丑八怪。后来就没人说她了,可她知道,他们仍然在背后议论她,以取笑她为乐——哪怕她的成绩再优秀。  相似文献   

19.
赵莹石 《社区》2008,(25):45-45
“黄姨”——平时大家都这么叫她。因为她的年龄已有七八十岁,对于我们来说,她就像我们的父母,她是沈阳市东陵区马官桥街道福陵社区的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她的名字叫黄来英。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一位平凡的妻子,但在我看来,她却是一个令人敬佩的社区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女佣住在主人家附近一片破旧平房中的一间。她是单亲母亲,独自带一个四岁的男孩。每天她早早帮主人收拾完毕,然后返回自己的家。主人也曾留她住下,却总是被她拒绝。因为她是女佣,她非常白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