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竞 《社区》2011,(6):10-11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然而,如今的社会分工愈发细致,谋生也更加依赖于保有一份工作,子女  相似文献   

2.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子女有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的义务,社会上对此争议不断。从道德法律化的角度来看,该规定存在将美德法律化的问题;从可执行性的角度来看,该规定过于模糊;同时,该规定与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存在立法冲突,而且在监督执行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为实现预期的法律效果,有待进一步通过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该规定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常回家看看"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体现了现行法律对中国传统孝道的肯定,强化并丰富了晚辈对长辈的法律义务。对大学生进行孝道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人优良品格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大学生孝道教育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要明确"常回家看看"是大学生不可回避的法律义务,其次要明确孝道教育目标,确保孝道教育课程开设的常态化,最后指出要努力开发孝道教育资源,实现高校孝道教育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2013年7月1日,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生效,第18条被人们称为"常回家看看"条款,该法条从初见雏形到最终完善,始终饱受热议。"常回家看看"条款兼具法律性和道德性,此条款展示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和契合,体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道德观念的淡化以及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文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角度深入剖析该条款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庄琪 《老友》2011,(4):17-17
据媒体报道,《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工作基本完成,新修订的草案在《精神慰藉》一章中规定"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特别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也就是说,赡养人不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属于违法行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  相似文献   

6.
佚名 《社区》2011,(8):40-40
今年1月5日,我国新《老年法》草案出炉,子女“常回家看看”被写入草案。实际上,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观念的转变.“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如何为老人“暖巢”成为一个全球性话题。  相似文献   

7.
顾骏 《社区》2013,(21):28-29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现在不再是随口唱唱,而是已经成为固家对公民的法律要求。从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页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相似文献   

8.
辽河 《社区》2008,(21):18-19
据辽宁省有关部门调查,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老年人精神慰藉如何保障的问题越来越多,甚至有些老年人由于长期精神抑郁而自杀。而不少子女因为事情很多、工作很忙,或者已经给了老人许多物质和可观的现钱,子女们就此认为老人们已经很幸福了,自己也就孝顺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哪里知晓老人面对的是无言的时光和行将逝去的岁月,精神的愉悦更为重要,“闻其钱物不见踪影”或许会更加勾起他们的怀恋情节,更加多了晚年不该有的幽怨。  相似文献   

9.
叶炳昌 《社区》2005,(8):59-59
自前些年《常回家看看》的歌曲被唱红之后,许多家庭的后辈不知是出于忏悔还是补偿,纷纷回归“空巢家庭”,看望年迈的父母,这一时成为时尚!这是好事,对于寂寞非常的老人而言,对于渴望精神慰藉的长辈来说,无疑是剂补药。然而,透过时尚,特别是今年春节返乡过年与不少前辈推心置腹之后,笔者从时尚歌儿之中辨出了杂音,从“大补”之后的老人倾诉中看到了无奈……杂音无奈之一:体贴不足,懈怠有余。洗盘捶背,是一种体贴;交流沟通,精神慰藉,陪老人一起叙旧回忆,关注长辈的每一个表情,问候老人的起居作息,关心老人的陈年旧病,是更重要的体贴。这种体贴…  相似文献   

10.
周凌华 《老友》2013,(4):15-15
"常回家看看",是老年人最需要的"精神赡养"。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案明确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凸显了国家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重视,此举既完善了维护老年人权益题中应有之义,又使法律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11.
小非 《老友》2011,(4):46-47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呢?赡养老人,并不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那首歌唱的那样。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自立门户的子女,很少去父母那里走动,有些子女甚至对老人不理不睬,实施"冷暴力"。痛苦不堪的老人即便想要维权,也总因相关法律不够具体而难以得到保护。现如今,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物质养老已不再成为问题,"精神赡养"成为新的社会课题,乃至成为一个法律难题。2011年伊始,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草案出炉,"常回家看看"将写入法律……  相似文献   

12.
停下脚步,看,你会发现什么。 生命中随时可能发现奇迹,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现在或许有些阴霾,甚至雨落绵绵,但是终有晴空万里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情感是人们对社会认知的一种方式,而音乐则是情感表达的一门艺术。流行歌曲之所以受人喜爱,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的情感需求。文章以歌曲《常回家看看》为切入点,从情感因素的情感认知、艺术表达、社会需要三个维度分析其被人们喜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赵阳林 《山西老年》2008,(11):44-44
一曲"常回家看看"唱红了大江南北。表达了两代人的殷殷深情,亦是对"飞"出家庭的青年人的劝告。但,常回家看看是不够的,更应该常回家干干。"孝顺"是孝字后边跟着顺,就是要"顺"父母意。那么何谓顺父母意?耄耋之年的老人,生活能力很弱,需子女侍奉左右,  相似文献   

15.
王振 《老友》2014,(4):54-54
正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这条规定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常回家看看。随着《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实施,常回家看看就不可避免地以民事案件的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案例:储某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太太,育有一双儿女。2009年3月,储某夫妇与两个子女签订了一份协议。在协议中,双方约定因储某夫妇住的老房子被卖,今  相似文献   

16.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今年7月1日施行,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原本属于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道德问题,随着新法的修订,如今变成了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对此大家纷纷热议,但我们不应过于质疑常回家看看的法治善意。值得深思的是,常回家看看的简单需求,何以成了许多老年人的热门呼声?归根到底,说明人们在对老年人的应尽责任上,做得  相似文献   

17.
小非 《华人时刊》2011,(3):10-12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赡养老人,并不仅仅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歌中唱的那样: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18.
薛立永 《社区》2013,(3):40-41
截至201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1.78亿,占总人口的13.7%。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l亿。针对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现状,2012年6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首次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订草案中新增一条“常回家看看”,引起巨大关注和争论。2012年8月,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让这种讨论更加激烈,有赞同,也有冲突。  相似文献   

19.
徐迅雷 《社区》2008,(6):1-1
近来有两则新闻,一则让人悲怆唏嘘,一则让人欣慰感叹。在北京,空巢老人——80岁的双目失明老太太,央求保姆董女士春节不要回甘肃老家过年,未得允诺后跳楼自尽(1月6日《北京晨报》);在深圳,来自重庆农村的“当代孝媳”李传梅,背着双目失明又聋哑瘫痪的婆婆到这里打工,她说:“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1月6日新华社)  相似文献   

20.
这一世,他们养我到三岁,做了我1000天的爹和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