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印度和中国两国的历史、国情、独立后的经济基础都有相似之处,但两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发展水平却出现了明显的分异,关键在于中国实施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政策和发展都市集群(圈)的城市化政策,印度则采用均衡发展的经济政策和优先发展大城市的城市化政策.另外,印度和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共同遇到的难题,如过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社会就业问题等,也提示中国在城市化过程中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2.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中,确实出现了知识失业问题。从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反观中国高等教育状况,可以看到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为有效缓解知识失业状况,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借鉴印度的一些做法,并结合中国自身高等教育实际,切实采取措施,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佛像出现在四川广汉古蜀国的玉器上(玉壁、玉牙璋、玉镯等)、象牙上。还发现有重约数十公斤、额头上镶嵌(粘)有宝石的水晶佛头上,等等,说明在当时古蜀国佛教流行规模之大、信教人数之多。起源于中国的佛教传入印度后,经过古印度人(可能含中国古羌族人)加工整理逐渐形成系统的佛教理论,沉睡近200年之后,由印度传至中亚地区各国,再传到中国汉代西域各国,最后回流到中国内地,这就是佛教的倒流现象。  相似文献   

4.
利用线型回归模型研究了中国、印度、巴西的FDI与出口和出口竞争力的关联度,结论是FDI与印度的出口的关联度最强,与巴西的关联度最弱,中国位于中间.这3个国家中出口竞争力与FDI的关联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印度、中国和巴西.流入印度的FDI与出口和出口竞争力的关系最为密切,主要原因是印度具有较强的消化吸收能力和技术含量高的FDI.在印度投资的FDI具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而且很大一部分投向信息产业,其产品大都是出口外向型.在巴西大量的FDI是市场寻求性,FDI只是增加了资产,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也没有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流入中国的FDI有相当一部分是以追求廉价的劳动与资源成本为首要目的,技术的先进性就有水分,有70%的FDI是以设备原材料作为资本投入的,但对核心技术进行保密.所以,这些FDI对提高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的帮助不是很大,中国的出口产品依然是以低廉的价格为其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中国、印度产业发展进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和印度都被世界公认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发展中国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和印度独立初期,两个国家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因人口多而给农业发展带来压力、都以发展成工业大国为目标、都是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等等,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和印度现今却又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本文主要以数据为佐证,并参考当时的政治形势,对中国和印度自1949年至今的产业发展进程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初期,由于铁路员工安全意识淡薄,铁路运输设施陈旧失修,加上敌特分子蓄意破坏,铁路运输事故频发,安全形势严峻.为保障铁路运输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党和政府积极开展铁路运输的安全治理工作.筹组铁路运输安全管理机构,组建行车安全通讯网,围绕铁路安全责任制颁布系列铁路运输安全规制.同时,发动人民群众组建护路队伍,广泛开展铁路员工安全教育,并施行运输安全奖惩和安全竞赛.经过不懈努力,至1957年中国铁路运输事故的高发态势得到遏止,新中国铁路运输安全治理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为我国铁路运输安全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在日印度人异文化适应是指个体的印度人身在日本,却没有融入日本社会,价值观、生活方式和饮食等完全保持印度特色.居住在关东地区的印度人之中有一部分持有滞留意识.  相似文献   

8.
<正>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命题在雅斯贝尔斯所处的时代并未产生多大影响,而今天的人文学术界几乎尽人皆知: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即"轴心时代"。在这一时代,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其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而且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古希伯  相似文献   

9.
正每年印度有2万多已婚妇女自杀,其中不乏因嫁妆纠纷而起,已经嫁过去了,嫁妆却没有结束。如果男方不满,可以三番五次地索要嫁妆,每年有上万件因嫁妆引起的纠纷,也有几千妇女因此而自杀!被嫁妆逼死,简直是印度的特色!在中国,女儿被称为"招商银行",儿子被叫做"建设银行",时常有因彩礼而让母子反目的新闻,但是还没有听说因被夫家索要嫁妆而自杀的新娘。养女儿赔钱!在中国的语境  相似文献   

10.
印度、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人口众多的国家;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它们也都是封建社会;在此前后,又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但是,它们的历史命运却不同。印度曾经被灭亡,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了英国的一个邦;中国则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虽然失去了独立,但毕竟没有被灭亡;而日本却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有时间和社会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三个国家有着三种不同的历史命运,这种似乎奇异的现象很值得我们深  相似文献   

11.
正印度自称婆罗多,古代曾经称为赡部洲、天竺、身毒等,位于南亚次大陆,是我们的近邻。印度文明是人类古代四大文明之一,和中国一样,是依然活着的古老原生文明。印度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的新鲜血液而成长壮大,并在屡屡向外发展,变成别的文化的阳光雨露。印度的影子时时处处隐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我们未必发觉。然而,印度的思维却和我们极为不同。印度人不记历史,直到穆斯林到来。古印度人相信声音是永恒的,所以不重书写。因而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印度越来越喜欢被人认为正在致力于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虽然中国的污染比以前更严重了些,但它却正在采取更加令人信服的行动。  相似文献   

13.
略谈中印传统文化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中国和印度是东方文化的两个主要发源地。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但是两种文化体系却有着根本的区剐和不同的追求,具体表现在文化的本质、内容、包容性及其哲学的概念体系等方面。研究中印两种文化的主要差异,吸取印度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崛起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之初,印度就开始了对中国语言、文学及文化的接触、探索与传播.此后,在中印双方各界人士的共同致力下,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佛教研究和中印文化研究成为一大热点.印度学者也对现代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外交政策等领域表现出了较多的关注.除此之外,一些新的研究维度也在出现.但研究视角仍需拓展,而一手研究资料的缺乏,或许是目前印度的中国学研究中所面临的最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江亚平 《21世纪》2007,(3):18-20
英语成了印度的“普通话”,使得各地的印度人能够自由沟通“语言博物馆”印度没有“普通话”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1947年挣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枷锁获得独立时,印度本土的语言就有400多种,印在钞票上的本国语言也有14种之多。然而就是在这个有着“语言博物馆”美誉的印度,一种外来语言——英语,却堂而皇之地成为这个国家的“国语”,在印度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据统计,有  相似文献   

16.
印度、日本、中国均为东方国家 ,但各自的社会变革方式却大相径庭 :印度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赢得了民族独立 ;日本的社会巨变 (明治维新、战后非军事化改造等 ) ,则是以自上而下的革新为特征的 ;而中国近代自上而下的改良却统归失败 !仔细分析三国社会变革方式的不同特点 ,仅从政治的、经济的因素来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而从文化道德方面的因素分析更能令人信服。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祖国一劳永逸地结束以暴力冲突为社会变革方式的历史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 ,如要避免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社会动荡 ,就必须在道德建设上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的非暴力因素 ,借鉴日本道德建设中的某些成功经验 ,吸纳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守法因素与沟通对话因素 ,从道德角度构筑起社会主义中国的稳定基石  相似文献   

17.
袁南生 《社区》2009,(26):38-38
2002年9月7日.我到印度工作刚好一个月时,应邀出席印度商人商会成立94周年庆典.庆典上有两位主宾讲话,一位是代表印度中央政府专程从新德里赶到孟买与会的印度公司事务部长.另一位是《印度时报》的一位著名编辑。那位部长说,中国为什么比印度发展快?这是因为中国是全国一盘棋.印度则是一盘散沙。  相似文献   

18.
印度作为一个与中国一样正在崛起的新兴发展中大国,又是与中国为邻的南亚强国,在其"有声有色"的大国外交及周边外交中,均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对中国因素的关注和有效运用。中国因素对印度外交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不断升温的印美关系、印俄关系和印度以"东向"政策为主导的亚太外交等方面。印度对外关系中利用中国因素并影响其外交决策是由地缘政治、历史、现实、中巴友好以及印度自身等多种因素促成的。虽然印度外交中有利用中国因素制衡中国的一面,但在今后发展中印关系时应理性对待印度对外关系中存在的中国因素,尽量减少印度利用中国因素对中国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使中印关系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印度当代中国研究著名英文杂志《中国报道》中对毛泽东的研究,把握印度学者对中国这一伟大人物研究的脉络和重点,分析印度学者研究毛泽东的深层文化原因,指出印度学者关注毛泽东既有印度对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困惑寻求答案的动机,更有地缘政治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李可荣 《21世纪》2010,(3):8-11
当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和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正为我们没有出现像印度、阿根廷、委内瑞拉等国家大城市出现的贫民窟而庆幸的时候,却过早地出现了一些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才有的大城市夹心层"蚁族"的产生。他们像蚂蚁一样高智、弱小、群居、充满理想、承受重负、辛勤劳动、永不言弃。在中国,这个"大学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出现才四、五年的新"弱势阶层",或许会像"知青"、"下岗职工"、"农民工"等历史词汇一样,成为深深打上中国发展与变迁的时代烙印的一个专有名词,引起世界尤其是中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思,牵动着千千万万独生子女家庭的悲欢与幸福,它时刻提醒着人们,我们国家的发展模式仍有亟待完善的地方,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人口流动和人才跃升过程中仍然存在需要解决的复杂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