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经历了从农村留守儿童到流动儿童教育的研究,再到农村留守与流动儿童教育的比较研究.后续的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要有所创新、突破和推进,其研究立场、假设和目标应进行转向.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学科立场应转向实践立场;应从农民工子女是问题儿童的研究假设转向农民工子女是特殊群体的研究假设;应从建构农民工子女干预措施的研究目标转向建立农民工子女关爱服务体系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2.
回顾与展望:制度社会学视野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已往的研究分别在宏观上和微观上研究了农民工体制:宏观上主要从政策分析、制度公正、社会排斥和法学等视角进行研究的,微观上主要对户籍制度、农民工就业制度、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度等进行研究。但是农民工问题仍存在制度社会学研究空间,如制度困境与农民工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问题研究、农民工组织建设研究、民间组织的培育与农民工权益保护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农村学校空壳化与城镇学校大班额化并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流失严重。社会环境的变化给基础教育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深层次的挑战: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地升学难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面临两难选择,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逆向流动趋势明显。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挑战,完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政策,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的教育优势,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慎重对待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发展机制,完善城镇教师援助农村学校制度,健全农村教师到城镇跟岗培训机制,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催生了规模日益扩大的民工潮,也造成了严峻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事关社会公平,也与农民工的前途和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流动儿童动荡的生活和转学经历、边缘化的学校教育、再生产阴影下的家庭教育、居住环境及文化资源、父母教育程度及亲子交流、家长的教育期望、流动儿童自身对未来出路的迷茫等问题的探讨,认为在当前的社会背景和家庭背景下,教育对于处在城乡夹缝中的流动儿童而言,更多地是一种阶级再生产的渠道,而非向上流动的阶梯。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同父母一起流动的子女队伍日趋庞大,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通过分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对产生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作了探讨,认为应取消民工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门槛,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给予农民工子弟学校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不是简单取缔;改变学校的教育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豫南两市四个乡镇的调查研究发现,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着制度不完善、教育指导不到位、与社会联席缺乏主动性、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完善等主要问题.为此,要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健全有效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保障留守儿童应有的受教育权;构筑以学校为主导的社会关爱体系,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应有的权利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中存在着思辩、实证和解释研究范式.这三种研究范式促进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发展,但也存在着干预性研究路径的局限性.为了推进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需要反思和转换研究范式,即建立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人文范式.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的人文范式是以促进农民工子女的身心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建立农民工子女关心关爱服务体系为目标取向;以满足农民工子女发展需求为内容框架.  相似文献   

8.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表明中国正经历着最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伴随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出现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变得日趋严峻,他们的教育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在此通过对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的研究从公共伦理范畴公平、责任、民主等视角探究流动儿童教育的新对策。  相似文献   

9.
刘红燕 《河北学刊》2012,32(1):115-118
农民工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具有特殊意义。然而,目前农民工的社会流动绝大多数只是水平流动,缺乏跨越阶层边界的向上流动。因此可以说,当前的农民工社会流动已陷入困境。转型社会背景下的二元化制度及其惯性、农民工整体人力资本弱势以及社会资本缺乏是造成流动困境的主要原因。欲突破农民工社会流动困境,必须改革与创新制度、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推动农民工组织化建设、规范政府职能,同时还应加强执行能力的建设、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带来的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已有实证研究内容的梳理和对比,发现健康不平等是农村人口流动的重要社会后果,并且这种健康不平等结果是整体性的,是存在于包括农民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老人在内的农村流动家庭全部成员身上的.通过对造成这种健康不平等结果的因果链条进行由近及远的分析,发现“农民工”身上的劳动力半商品化过程是因果链条上的远端解释因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正是劳动力半商品化形成的农民工拆分型劳动力再生产模式以及国家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的缺位导致了农村流动家庭整体性健康不平等结果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共同富裕的理论视角能够很好地透视农民工购房型城市融入的社会政策问题,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从共同富裕的理论视角看,农民工在就业政策、住房政策、教育政策、户籍政策和社区福利政策等方面缺乏应有的扶持、保障和倾斜力度。共同富裕进程中,农民工购房型城市融入的政策目标应合理定位在:为农民工致富增收提供政策引导、为农民工安心生活提供政策兜底、为农民工自由选择提供政策支持、为农民工向上流动提供政策激励、为农民工城市融入提供政策增能。新时代推进农民工购房型城市融入的政策优化路径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政策决策的科学水平;优化政策系统结构,提升多方协同的政策功能;畅通政策动态运行,实现政策过程的良性循环;注重政策方法选择,遵循政策工具的客观规律;推进政策改革调整,实现政策体系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留守孩子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留守孩子由于缺失家庭教育,存在容易形成不良行为、不良性格,产生心理障碍和学习状况差的问题。解决农村留守孩子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活跃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发展;建立寄宿制中小学,集中管理留守孩子;在学校开设电话交流课,拉近农民工与其子女的心灵距离;营造农村文化氛围,提升监护人的责任心与监护水平;取消户籍差别,实行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13.
潘华  卓瑛 《兰州学刊》2010,(5):65-68
社会理性选择理论对当前我国所发生的种种社会行为是否具有解释力?为什么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一县城一农村往返流动的链条上选择县城定居?是理性还是感性?该行为对社会结构、社会变迁及城乡一体化有何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新生代农民工县城定居行为进行研究。文章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是新生代农民对城市生活边缘化本质反恩的理性行为、是从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到社会理性发展的理性行为、是为获取城乡两地资源利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是“差序格局”感性化与家庭策略理性化的复合行为。总的来说,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县城行为是从个人与家庭两个层面为起点而不是单纯从个人层面出发,新生代农民工县城定居行为在微观上是理性与感性的双重变奏,宏观上对社会结构、社会变迁有重要影响、对城乡一体化战略实施有重大意义,同时,该行为存在一定的风险需从户籍改革、发挥社会工作者作用等多层面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县城定居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4.
基于需要理论的农民工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对需要理论的认识,设计进城农民工基本生存条件需要、情感需要、个人发展需要的李克特量表,并通过检验,通过因素分析法归纳出进城农民工需要满足的变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提出进城农民工管理的政策建议宏观层次上,要做好制度决策,创造农民工管理的良好制度环境;中观层次上,要构建管理组织系统,实现农民工规范化管理;微观层次上,要满足主导需求,提高农民工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15.
当前研究关于留守儿童和亲子分离的认识基本上都是截面静态、共时态和结构性的,忽略了留守儿童及其农民工父母的动态生命历程,尤其是父母流动和儿童自身流动这两个更为复杂的维度.将这两个维度纳入到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之中,意味着留守儿童研究的对象、问题及其分析思路都需要改变.因而引入动态生命历程视角对于考察留守儿童与亲子分离的关系具有特别的意义,可以克服静态的定量调查及其分析所面临的桎梏.在动态生命历程视角下,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呈现一种“反埃里克森定律”的现象,应引起学界乃至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转型中新出现的弱势群体,是当前学界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对象。对于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学习、心理、安全、品行等方面的问题,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方面应该共同努力,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尽职尽责。  相似文献   

17.
运用进城打工农民就业变化与市民化调查(2013)数据,从横向职业地位的静态比较和纵向职业流动的动态发展两个维度,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放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建立职业地位、职业流动和职业升迁度三个基础模型。运用最优尺度回归分析,探讨中国农民工职业流动中的"去体力化"机制,首次对农民工职业流动中"去体力化"这一上行流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农民工中精英群体通过努力,边干边学,进入中高端职位上行流动的可能和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职业的上行流动,是他们通过获得和运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特别是前者实现职业地位上升的过程。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个体背景特征各因素,对于农民工职业"去体力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存在差异,应该更多地从流动农民打工经历中人力资本能力的形成、农民工社会资本的积累与顺利转换、农民工家庭迁移水平的提高三个维度进行政策设计,促使农民工实现职业"去体力化"上行流动。  相似文献   

18.
鲁迅论儿童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锡英 《兰州学刊》2004,(4):265-267
关于儿童教育问题 ,鲁迅虽然没有系统地探索过 ,但是 ,他以在许多文学创作中表现出被封建文化压迫的儿童的形象 ,来引导我们思考过去儿童教育的弊病。鲁迅一直认为儿童教育问题是关系到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历史及未来的重大问题。本文是鲁迅的作品中关于儿童教育的观点与论述及艺术表现的总结  相似文献   

19.
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家庭形态,迁移行为对留守儿童健康水平影响明显。本文采用指数法构建适合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评价的方法和工具,以四川为研究对象,实证结果发现,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整体表现良好,不过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水平的结构性差异依然存在,身体健康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明显表现不佳;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健康水平有差异但表现并不明显,家庭健康治理能力偏弱是两类农村儿童健康治理的核心问题。文章提出,父母应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促进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孩子与父母分离的基本方案,要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平等健康治理体系和关爱体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吉林省经济落后县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这一社会问题,以社会调查所取得的实证材料为依据,探索吉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对长岭县十个村屯的调研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分析了吉林省经济落后县域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两点对策,即应该认识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该立足于农村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