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两种意义上的历史概念与两种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可对“历史唯物主义”作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其前提是对“历史”概念的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广义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的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构成历史的两个方面。狭义的“历史”是指人们的历史存在。即人们的物质活动,社会存在。马克思曾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过“历史”概念。“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狭义的,是指对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历史”如果是狭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广义的,是指从人们的历史存在出发来解释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唯物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本文认为,只有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理解为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在哲学上变苹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小说理论 ,主要以三种形态保存下来 :首先是依附或夹杂在史籍、笔记中存在的零星丛谈 ,其次是大量存在于小说作品前后所附的序跋 ;再次是以对小说作品的评点形式存在的评论文字。中国古代小说的评点 ,是具有民族特色 ,符合民族审美习惯的文学批评形式 ,也自有其体系 ,应进行深入研究和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之所以历时千百年而流传不衰,时至今日仍具有摄魂夺魄、感人泪下的艺术魅力,究其原因,语言的雅俗共赏颇值得推敲。从古代小说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发展轨迹探讨其语言雅俗共赏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形成原因,旨在强调语言之雅、俗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古代小说研究有着漫长而悠久的历史。隶属于古代小说研究系列的小说流派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艰难而曲折的路径。1949—1976年期间小说流派的研究,明显地隶属于小说史的研究,专门关注小说流派的研究几近空白;1977年至今,这一时期学术领域异常活跃,多元化的研究方法蔚然成风,小说史研究空前繁荣,小说流派研究也渐成气候并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中的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是举世公认的美德。中国古代商人从自己的生活和需要出发 ,对诚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诚信是一种与“善”紧密相连的道德规范 ,是“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商品交换领域的延伸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诚信是一种市场竞争力 ,是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秘诀 ;从中国古代商人的生存状态来看 ,诚信是中国古代商人健康成长最需要的营养。  相似文献   

6.
从先秦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到魏晋南北朝志怪、轶事小说,到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再到明清小说,中国小说经历了小说艺术的孕育、形成、发展等不同时期,并形成了各类各体小说多元并行的格局.中国古代小说的嬗变与发展,是社会历史、宗教文化、制度文化、审美心理需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也是小说自身递嬗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说唱文学为背景 ,切入中国小说口语发生的原生历史场景 ,就语体、体裁和风格三层面 ,深入把握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内涵和民族特性。认为口语和韵语在小说中的存在、叙事体与抒情体交互混杂以及浓郁的民间风格 ,构成中国小说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4,(10):90-96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在创作中喜好文类混用,如品钦、莫里森、阿克等,他们把一部小说做成了既……又……(还……)的模样,使得文类特征模糊起来。这一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点所带来的审美效果,使文类混用的小说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果读者阅读小说是个实现期待的过程,如果期待因文类而生,那么不同文类混合就意味着多元的文类带来了多元的期待,读者也就愈加兴趣盎然,而这大概就是后现代主义什么都行的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9.
从中国小说的起源上看,源自于民间神仙信仰的"幻化生成"使古代小说包含了"幻"的特质,后经佛教文化的浸染,其想象空间得以拓展和深化。"幻"如同一种文化因子,在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历程中从未消失。从以神仙妖怪的传说幻境为主的普泛叙事,逐渐衍化为一种情节类型和文学结构手段,"幻"成为贯穿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叙事传统和审美形态。这种形态在经典的史传"信实"传统之外,一直本真地存在于中国古代小说中。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小说的审美演进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原因,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形态巫、儒、道、释文化在繁荣小说艺术中仅是一种大背景与大动因,由于他们对人的个性的消解,因而没能在小说的审美演进过程中起到最直接的推动作用。直接引发小说艺术审美革命的是各个时代的“时代文化”,它们都与巫、儒、道、释文化密切相关,又融进了各个时代的特定内容,正是它们逐渐唤醒了人的个性意识,直接促成了小说艺术在各个时期的审美飞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童庆炳先生新著《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意义》解读中国古代文论十家为范例 ,通过他对孔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说 ,庄子“虚静”说 ,刘勰“蓄愤”、“郁陶”说 ,李贽“童心”说等理论命题的探析 ,论述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是找到了对古代文论进行现代阐释的一把钥匙。古代文论是诗、歌、舞“三者本于心”的创作经验归纳与升华 ,找到了心理学这把钥匙 ,我们就可以进入古人的心灵深处探幽索隐 ,可以深入古代文论的堂奥 ,作出与现代人心理相通的科学阐释 ,从而逐步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本文后半部分还对童先生关于古代文论研究学术策略的“历史优先”、“对话”、“自洽”三原则稍稍作了延伸展述 ,并呼吁当代中国学者应对本土的古代文论努力作出自己的阐释 ,不再仅是得益于西方的“李约瑟”们。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中,“仁”位于其核心地位,对其他所有伦理道德德目具有统摄作用,“仁”的其他各项德目都是“仁”在具体的人伦理网络体系中的具体体现。“仁”的含义的多面性是人伦体系中人的社会关系复杂性的表现。本文尝试引入“人伦网络概念”来阐释“仁”的内涵,通过描述位于网络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所需的人伦道德要求来探讨“仁”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化的价值系统中,由于从事文学创作活动本身也是古代文人"以自表见"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文人存在价值的"自我表现"意识就与具有"表现论"色彩的中国古代文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取得联系.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学、文论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品格,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探视点.  相似文献   

14.
古代"诗法"的承传,在单部诗法著作上,有近于"诗格"之体的承传和近于"论诗及辞"诗话之体的承传;在诗法汇编著作上,有分门类编之体和丛编之体的承传.古代"诗法"体制的承传,从内在影响着它作为格法类著作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鲁庆中 《中州学刊》2004,(6):158-162
与西方哲学思想在起源时单单以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中国思想在上古起源的完成明显地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即先周的运象以思时期与后周至秦的以抽象语汇表达时期.在姬周以前洪荒漫长的原始文化发展过程中,以象运思的方式进行了几千年之久.这种独特的思想起源时的表达方式对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基源性的影响.而在春秋以后,言象互动的方式最后成为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主体性形式.这一思维方式亦铸成了中国民族哲学重直观,重体悟,重意象,重理在事中乃至文学、艺术上崇尚境界的独特传统.因此,亦使中国古代的智性思维具有了艺术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杂文名称内涵复杂,这不但表现在杂文之"杂"上,而且杂文之"文"也义域广泛.杂文从文类泛称到文体专称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使得其命名方式和分类特征都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矛盾和困惑.作为文体专称意义上的杂文是在宋明总集的编纂过程中定型的,基础是以唐宋八大家为主的古文杂文创作,而编选体例和文类设置上则与<文选>和<文心雕龙>有很深的渊源.中唐以降,古文中杂文在内容功能、语言风格、表现方式以及题目篇幅上都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鲁成波 《齐鲁学刊》2004,1(4):104-107
"和"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核心范畴。"和"与"同"异,却与"中"不可分。宇宙万物由"和"而产生,又存在于"和"的状态中,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对宇宙万物本来面目的根本认识。"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价值观。"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解决今天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洛阳模式"是指洛阳古都发展的历程、内容和经验,在道路上体现为洛阳古都发展的道路;在制度上体现为洛阳城空间是中国古代都城空间的"原型";在思想上体现为以"天下之中"为核心的建都理论建构;在形象上体现为成熟的中土、仁德都城。"洛阳模式"具有开创性、整体性、集大成性、包容性、辐射性的特点。洛阳学是以洛阳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索古今洛阳城市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司法与人情的关系非常密切.整个司法过程都渗透着浓厚的"人情".法官从审理到裁决的整个过程都与人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情与司法之间的这种联系在法官的思维方式、判决书的制作与会审等各个方面都有体现.古代中国的法官在相当程度上正是依照儒家的基本精神,运用自己的理性,结合天理与国法,在尊重法律的基础上,权衡"人情"因素解决司法实践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