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还很小时.母亲就告诫我:“走路的时候.不管身边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要回头、不要顾盼,专心走你的路就是了。”我问母亲:“为什么?”母亲说:“路上有不干净的东西,你要招惹了它,就会被摄了魂。”母亲不止一次这样说.我的心中慢慢生出一些对夜晚的恐惧。记得小时候.天黑我是不敢出门的.生怕遇到“不干净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治世当用重典 有人说北欧国家反腐不用重典,其实不然。这一点.仅就芬兰管理公务员“嘴上的事”的措施就可见一斑。对芬兰公务员来说.受礼和吃请绝对是天大的事.因为法律规范十分苛刻.~不小心就会把前途全搭了进去。为此,老公务员常这样告诉新人:可以喝一杯啤酒.或者吃一个三明治.  相似文献   

3.
曹明 《人才瞭望》2014,(10):18-20
行政体制是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一个制度的集合体.其中的许多制度安排都与“省管县”体制的运行、与“省管县”改革的实际绩效密切相关。因此探讨“省管县”改革.不能够把现有的体制性问题全部归咎于“市管县”体制.似乎只要取消地级市这一管理层级.行政成本即可迅速下降,行政效率即可迅速提高.甚至“市管县”体制下暴露出来的诸多体制性弊端就可以迎刃而解。在理论界和决策层对“省管县”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情况下.我们对于“省管县”改革可能面临的挑战、困难.这一改革可能遇到的体制性纠葛.它可能发生的制度功能的扭曲等等.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你到过上海老城隍庙湖心亭茶楼吗?假如你是老茶客的话,很可能你就熟识我了。我今年刚过不惑之年。干我们这一行的过去称为茶工,大概也算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吧,虽然干这一行人数甚微,至今有关部门无法将它的工种定位,也没有技术职称考核方法,但人民生活离不开它。我有幸在湖心事茶楼工作了20年,亲眼目睹了茶楼的兴衰,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结茶缘 方知“茶”无止境 1974年,我从外地返回上海,被分配到湖心亭茶楼当茶工,那时,“文化大革命”还在继续,古老的湖心亭茶楼是当时“扫四旧”的幸存者,偌大的上海滩数万家茶馆、茶园、茶楼关停并转,剩下的简直寥若晨星,那时的“湖心亭”是那么的陈旧,满目疮痍,人们心有余悸,不敢光临,生意清淡。只有一些老茶客独有情钟,积习  相似文献   

5.
微言E语     
《人才瞭望》2013,(6):109-109
应该让农民工有“娘家”,有“娘家”就不孤单。——3月3日.全国人大全表、河南省省长郭庚茂与河南籍在京务工人员代表座谈时。提议建立“农民工之家”,让遇到事的农民工能得到帮助  相似文献   

6.
《国际人才交流》2008,(8):48-48
7月11日中午,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季允石在北京外专大厦会见了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一行。多年来.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与香港理工大学在工业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紫荆花杯企业家成就奖等很多项目都有着长期合作,同时潘宗光校长又发起了“精进计划”,捐助内地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就业应做到“八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届大、中专毕业生不久就将毕业离校.走向社会。开始新的生活。年初.我们曾对某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作过一个问卷调查.毕业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很大。我认为压力来自3个方面,一是社会压力。市场供大于求,“僧多粥少”:二是家庭压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亲戚朋友在期盼;三是主观压力.就是虚荣心作怪.没有一个好单位、好工作不光彩。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目前出现了“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的种种迹象。因此.学习不仅是成才的前提.而且还是一个人能否跟上肘代发展步伐的重大而现实的紧迫问题.尤其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今天学到的知识兴许明天就会被“刷新”。因此过去那种把学历作为人才首要衡量标准的观念.今天同样也应该被我们尽快“刷新”和“终结”。因为目前知识信息的“淘汰率”、“折旧率”确实是越来越高了。  相似文献   

9.
《人才瞭望》2013,(8):57-58
为深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工作情况.进一步提升人社服务水平.平舆县人社局创新方式.积极作为.走进企业“讲政策、送服务、解困难”.全力助推企业加快发展。一是服务企业实行“预约挂号”.由被动变主动。不打乱企业工作安排.不打扰企业生产.与人力资源负责人预约座谈时间.  相似文献   

10.
春节过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频频发出“用工预警”。据媒体分析.造成时下“用工荒”的原因主要是用工信息不对称、受聘工人缺乏技能、人力资源市场的区域和结构性发生了变化等.其中约占70%的“80后”“90后”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成为此次“用工荒”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慎独”作为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最早出现于《礼记·中庸》篇,讲的是在没人监督你的时候.自己的所做所为才能最为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做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情况下,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去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相似文献   

12.
从“踏痰就口”说到谄谀之术苟淼凡事都要讲究策路,谄谀之术当不例外,最好是“犹抱琵琵半遮面”,玫讦对手是“马屁精”必得搞臭之而后快,以造成“他人以拍亡,而吾独以拍马昌”的局面为最佳。反之,如果时机未到.就急于求成,只会把事情弄糟。南北朝鸠摩罗什译的《杂...  相似文献   

13.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各项事业要发展,都要靠人才来带动、推动和拉动。 一提人才.就免不了说到那些艺术明星、学术名人、社会名流。殊不知,他们只是人才汪洋大海中的“一粟”。如果只把他们当人才.那就是片面的人才观,畸形的人才观,不科学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村官本身工资就相对较低,如果再一味漠视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就经常出现岗在人不在、任职不驻村的现象。相关专业人士建议——大学生村官任职不驻村.岗在人不在的问题始终是与国家招考大学生村官政策初衷相违背的.六成多甚至比例更高的大学生村官竟然被基层政府“截留”,如果任其蔓延,大学生村官政策将会严重变形走样.  相似文献   

15.
赵声馗 《人才瞭望》2014,(10):12-13
“蚁族”.即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在该群体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主要有居住条件差、就业质量不高、收入较低、普遍存在“在职贫困”的发展困境。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蚁族”现象也将更为严重。如果把“蚁族”向大城市聚集视为理性经济人的合理选择.那么在排除个人原因之后.从“蚁族”外部来看,政府、市场、社会三重失灵是导致“蚁族”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从这三个方面采取针对性对策.可以更好地解决“蚁族”问题。  相似文献   

16.
真话不全讲     
前些时.温家宝总理看望季羡林,温总理说:我喜欢看你的文章。讲的都是真心话……季老则说:“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 “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好理解,这也是做一个诚实人的起码要求.但为什么又要“真话不全讲”呢?既然是真话.为什么有的可讲,有的不可讲?  相似文献   

17.
沈永昌 《人才开发》2005,(7):49-50,57
有句俗话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那么,上海市的金山区种瓜状元,就是漕泾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员、农艺师蔡金龙。寻觅“瓜门”今年50出头的蔡金龙,瘦瘦的身材,看上去不是一个种地好手。熟悉蔡金龙的人都知道,出身护塘村的蔡金龙,干农业生活做一行钻研一行,样  相似文献   

18.
《人才瞭望》2006,(6):106-106
我家门前有两家卖老豆腐的小店。一家叫“潘记”,另一家叫“张记”。两家店是同时开张的。刚开始。“潘记”生意十分兴隆,吃老豆腐的人得排队等候,来得晚就吃不上了。潘记的特点是:豆腐做得很结实,口感好.给的量特别大。相比之下,张记老豆腐就不一样了,首先是豆腐做得软,软得像汤汁,不成形状;其次是给的豆腐少.加的汤多,一碗老豆腐半碗多汤。因此。有一段时间,张记的门前冷冷清清。  相似文献   

19.
顾名思义,“外国专家”应当是既具有外国国籍又在某一行业领域具有特殊造诣的专门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则是指这样一些具有特殊造诣的高层次人才:他们身居国外,但不一定具有外国国籍;可以是中国留学人员,可以是“身居海外的”外籍华人,也可以是“本来意义上的”外国人。  相似文献   

20.
王启发 《国际人才交流》2007,(6):F0002-F0002
5月21日,国家外国专家局季允石局长、李兵副局长会见了来访的澳大利亚贸易委员会总裁彼德·奥本尼先生和奥大利亚驻华使馆商务公使欧世本先生一行,双方就共同举办“2007中澳农业合作周”等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